喜迎二十大|“十三五”:巧家教育實現新跨越
通訊員 郭家斌 施汝春
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事關家庭幸福和諧、事關學生健康成長。“十三五”以來,巧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按照國家、省、市的部署安排,圍繞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第二個百年目標奠基的目標,教育堅持以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崇高使命,全力推進教育事業發展。
教育重視程度達到新高度
堅持基礎教育優先發展,強化黨對教育的全面領導。“十三五”期間,巧家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教育,進一步理順了中小學黨建管理體制,明確了中小學黨組織職責任務,強化了學校黨組織功能,實現了中小學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深入推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通過網絡黨校加大學校黨組織書記培訓力度,5年來全縣參訓人員超1萬人次,有效推動中小學黨建工作創新,黨建工作活力顯著增強,科學化、規范化水平不斷提升,為提高辦學治校水平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和有力組織保障。同時,相繼印發了《巧家縣教師綜合考核實施方案(試行)》《巧家縣學校綜合考核實施方案(試行)》《巧家縣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工作實施方案》《巧家縣基礎教育學校校長職級制改革工作實施方案》等系列考核評價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教育機制建設,教育管理逐步規范化、科學化,教育發展內生動力得以釋放,全縣各學校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日漸濃厚。
教育普及水平躍上新臺階
在義務教育方面,確保義務教育有保障,聚焦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義務教育有保障重大政治任務,采取有效措施,強力推進控輟保學工作,到2021年底,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94%,初中毛入學率達107.81%,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9.29%,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8.39%。為鞏固控輟保學成果,進一步健全了義務教育有保障的長效機制,包括聯控聯保責任機制、定期專項行動機制、應助盡助救助機制、依法控輟治理機制、辦學條件保障機制,推動歷史性地徹底解決輟學問題。在學前教育方面,強化了公益普惠屬性,連續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進一步強化學前教育公益普惠方向,推動各地大力發展公辦園,鼓勵社會力量辦園,加大對普惠性民辦園扶持力度,2021年底,全縣17個鄉(鎮、街道)公辦園、普惠性民辦園實現全覆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3.95%,有效緩解了“入園難、入園貴”問題。在普通高中方面,確保了充足學位,2017年以來加大普通高中投入,到2021年底,全縣有4所普通高中、1所完全中學、1所職業高級中學,每年能提供5000個學位,2019年底,高中毛入學率達81.98%。在特殊教育方面,殘疾兒童得到更多關愛,縣委、縣政府連續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縣財政大幅提高特殊教育投入,著力擴大特殊教育資源,落實“一人一案”教育安置政策,采用學校集中教學、送教上門教學模式,殘疾兒童入學率得到保障。到2021年底,殘疾兒童入學率達99.29%。
基礎教育辦學條件呈現新面貌
縣委、縣政府堅持走“集中辦學,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縮小教育發展差距”這一發展策略,緊緊抓住“改薄”項目建設、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班改幼”“能力提升”“普通高中補短板”等項目建設機遇,五年來,共爭取教育投資項目601個,資金11.23億元,新建改建學校215所、新增校舍面積25.32萬平方米、運動場面積26.11萬平方米、綠化面積13.29萬平方米,投入功能室設施設備資金7871.77萬元。廁所革命全面推進,共投入資金2530.2萬元,改造旱廁221個,改造升級洗手設施659座,新建成洗手設施274座,安裝感應式水龍頭2863個。通過一系列的投入,巧家縣加快縮小了城鄉、區域教育差距,扎實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
教育經費投入保障力度大
縣委、縣政府重投入,依法確保教育經費“兩個只增不減”。五年來,投入資金2700余萬元落實鄉村教師補貼“500 X”政策和鄉(鎮)崗位補貼;投入資金13710.9萬元,新建教師周轉房1294套47614.56平方米,有效解決山區、半山區教師住宿問題;縣財政出資1724.156萬元,用于表彰優秀班主任、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教師、優秀校(園)長共計4280人次,表彰教育工作先進集體34個;縣級財政安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資金和職業教育發展專項資金,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保障農村低收入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五年來,各類貧困學生補助資金1106.5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