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新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陸良縣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紀實
清河社區百花巷。
銀河小區“鄰里驛站”。
網格員家訪。
黨的十八大以來,陸良縣委組織部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依靠群眾、調動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打造基層治理新格局。
貼心服務暖民心
中樞街道窯上社區黨委從解決居民關心的“急難愁盼”問題入手,不斷夯實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根基,運用小窗口、小平臺、小載體,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社區主導、居民參與的基層治理新路子。
“窯上社區‘暖心驛站’有桌椅板凳,可供群眾休息。”工作人員介紹說,“驛站提供飲用水、充電寶、雨衣雨傘、應急藥品等,為居民提供多樣化服務。”
邵禮英是一名保潔員,她負責打掃窯上社區衛生,因此,她成了“暖心驛站”的常客。以前,碰到下雨下雪天氣,保潔員們只能在屋檐下躲避,想喝熱水、歇歇腳是不可能的。自從有了“暖心驛站”,每天都有快遞員、保潔員、戶外工作者來此為手機充電、用微波爐加熱飯菜、喝水、歇腳。“就像自己家一樣,很溫暖。”邵禮英說。
窯上社區整合新時代實踐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社會治理中心,推行“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務”,實現“多中心合一”,打造為民服務綜合陣地,為群眾代辦事項28項。開設“居民求職e站”“共‘童’守護”特色服務專區,構建全覆蓋、零距離便民服務“小生態”。
窯上社區黨委書記肖加紅說:“我們繼續跟進,搞好服務,讓群眾想來、愿來、愛來,通過拉家常的方式,讓我們了解群眾所需、所盼、所想,方便群眾辦事,也方便我們開展工作。”
小區舊貌換新顏
中樞街道環城社區銀河小區,整齊劃一的車位,干凈整潔的樓道,生動形象的墻畫,簡單而溫馨。路旁擺滿了居民種植的多肉植物,小朋友們在院內嬉戲,鄉親們聚在“鄰里小屋”和“鄰里驛站”內拉家常、做手工。
過去,銀河小區管理缺位,小區內雞鴨成群、垃圾遍地、樓道陰暗,亂停亂放、亂占亂建問題突出,成了“臟亂差”小區。
為改善小區環境衛生,在環城社區黨委的推動下,銀河小區成立了黨支部,加強小區黨建。實施小區改造工程,規劃114個停車位,新建停車棚,安裝智慧充電樁,取締地鎖。推進“紅色物業”,建成黨群服務站、紅色驛站、郵件快遞寄存站。組建文化娛樂隊,開展文明實踐活動,小區居民主動添置盆景500盆,小區環境煥然一新。
銀河小區黨支部以創建“睦鄰融合·幸福家園”為目標,探索“黨建+治理+服務”新模式,堅持“同一扇門、同一家人”理念,破解小區治理難題,激發小區治理活力,小區居民幸福感、安全感、滿意度大幅提升。
銀河小區黨支部書記張小路介紹道:“我們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群眾從臺后走向臺前,由觀眾變成主角,破解管理、治理難題,展現了黨旗紅、鄰里親、家園美。”
持續提高基層治理水平
清河社區轄11個居民小組,是典型的高原水鄉。為此,清河社區積極實施荷花里打造工程,集田園風光、親子互動、鄉村旅游為一體,培育庭院經濟10戶,每年接待游客3萬人,帶動就業300人,2021年末,社區人均純收入達22000元。
清河社區搶抓三岔河鎮水美鄉村示范建設機遇,建設“遇見·荷花里”水美鄉村示范點,把游客引來、留住。可是,清河社區九組居民李廣瓊在蓮藕基地旁養豬,產生刺鼻氣味。清河社區黨總支書記高欣多次做她的思想工作,說服李廣瓊把豬圈改造成飯店或客房。“來來往往的游客很多,但是吃飯住宿的地方沒有,留不住游客。”思想轉變了的李廣瓊說,“我決定把豬賣了,發展旅游業。”
“我們有11名網格員、100個網格單元。網格員收集社情民意,社區發揮作用,大事黨員先知、要事黨員先議、難事黨員先做,黨員帶著群眾干,荷花里打造工程,僅用45天就完成。”高欣說。
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一個個黨建服務中心提檔升級,一個個老舊小區華麗轉變,一個個基層社區美麗蝶變,這是陸良縣委組織部以黨建為引領,讓黨組織在基層生根、讓服務在基層提供、讓難題在基層化解、讓資源在基層聚集,構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目前,中樞、同樂街道建立起164個業委會(物委會),覆蓋282個居民小區。4個鄉(鎮、街道)成立“兩新”組織黨委,58個社區成立“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站,加強對“兩新”黨組織的日常管理。整合各類網格,調整優化鄉(鎮、街道)一級網格11個、村(社區)二級網格148個、村(居)民小組三級網格1514個,選聘專(兼)職網格員5114名。制定網格管理服務事項和網格員職責清單,推動網格化服務“多網合一”,持續提高基層治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