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线看黄的网站-可以免费在线看黄的网站-可以免费看污视频的网站-可以免费看毛片的网站-欧美电影免费看大全-欧美电影免费

貴州銀行岑鞏支行:黨建鏈引領產業鏈 稻花香里說豐年

來源:人民網-貴州頻道

近年來,貴州銀行岑鞏支行黨支部堅持“中心工作推進到哪里,黨建工作就跟進到哪里”的理念,將服務保障落在鏈上、模范力量聚在鏈上、戰斗堡壘建在鏈上,走出一條黨建助推水稻制種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黨日活動到田頭,技術指導“活起來”

今年6月下旬,黔東南州農科院黨支部、貴州銀行岑鞏支行黨支部、龍田鎮代店村黨支部的黨員頂著炎炎烈日,來到岑鞏縣龍田鎮代店村開展黨建聯建助力鄉村振興主題黨日活動。

貴州銀行岑鞏支行:黨建鏈引領產業鏈 稻花香里說豐年

專家現場宣傳農業發展政策、講解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知識。

稻田邊,農科院的指導專家查看長勢與病蟲害情況。制種農戶朱立彎著腰,顧不上擦拭臉上的汗水,側耳傾聽著專家的講解。

“老鄉,你家的稻子種得好啊,今年肯定有個好收成!”聽到這句話,朱立心里樂開了花。

“我們銀行開發了‘興農貸’貸款產品,不需要抵押擔保。大家若有需要,可以跟我們聯系?!贬栔悬h支部的黨員干部在田溝邊向制種農戶介紹貸款產品。

專家現場宣傳農業發展政策、講解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知識,貴州銀行黨員干部宣講惠農金融服務……這樣的黨建聯建活動,一次性為水稻種植戶們送來了技術與資金支持。

黨員上門放貸款,制種大戶“富起來”

8月仲夏,岑鞏縣各鄉鎮雜稻制種田里成熟的稻穗顆粒飽滿,散發著陣陣清香。農戶們忙著收割稻種,到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岑鞏縣是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雜交水稻制種始于1976年,至今已有46年的歷史。近年來,該縣通過招商引入農業上市企業,成立“國資 本地民營 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農業龍頭公司,建立起水稻制種產業的種植、加工、包裝、運輸一整套產業鏈。龍頭企業通過村級合作社建立包種包收模式,激起種植大戶們的熱情。

貴州銀行岑鞏支行:黨建鏈引領產業鏈 稻花香里說豐年

農民為水稻進行病蟲害防治。

朱立是岑鞏縣龍田鎮代店村人,2014年時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上有兩位80歲的老年人,下有讀書的幼兒,全家靠他一人掙錢養活。前些年,他通過打零工補貼家用,收入微薄。

從脫貧攻堅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龍田鎮始終把發展產業作為帶領百姓致富的長遠之計,結合各村實際和村民意愿,因戶施策制定產業發展計劃。借此契機,2019年,朱立開始在龍田鎮代店村開展雜稻制種,種植面積120畝,開啟了屬于自己的產業致富路。通過幾年的辛勤勞作,家庭收入得到保障,朱立一家徹底甩掉了貧困的帽子。

隨著國家支持糧食種植的政策力度不斷加大,朱立響應號召擴大種植面積。2022年,他承包了雜稻制種田255畝。然而,種植規模擴大了,購買化肥農藥、支付種植人工費的資金缺口也變大了。

岑鞏支行黨支部與代店村黨支部開展黨建聯建活動,著力為民辦實事。在了解到朱立的情況后,支部黨員主動上門收集資料,為其發放“興農貸”30萬元。

“這幾年政策好,我們脫貧了?,F在又有了貴州銀行的貸款支持,今年大概能凈掙8萬元,致富不愁了?!辟J款到賬,朱立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銀企支部共攜手,產銷鏈條“強起來”

糧安天下,種鑄基石。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制種基地是保障良種供應的基礎,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有著重要作用。為搶抓國家“打好種業翻身仗”“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等戰略機遇,岑鞏縣通過當地制種龍頭企業貴州兆豐公司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建設種子精深加工廠房及生產線,推進制種基地種子就地加工、就地分裝、訂單銷售。

在此基礎上,貴州銀行岑鞏支行圍繞“黨建共建、產業共興、百姓共富”這一主題,采取“銀行 龍頭企業 黨支部 合作社 農戶”的形式,推進銀村合作、銀企合作,探索批量授信,規模支持產業發展。

在龍田鎮代店村、在思旸鎮磨寨村、在貴州兆豐公司,岑鞏支行黨支部的黨員干部們走村入戶、上門座談,了解村民種植情況,現場向產業致富帶頭人、村支兩委干部宣講金融惠農利農政策,商討金融服務方案。今年3月,支行根據貴州兆豐公司經營模式,為與其合作的制種農戶集群授信3000萬元,支持當地200余戶種植大戶擴大種植面積。

“組建貴州兆豐公司后,解決了水稻制種回收銷售的問題,很多大戶都想擴大生產規模,但是就是缺資金,下不了決心?,F在有了貴州銀行的信貸支持,他們的后顧之憂沒有了!”貴州兆豐公司副總經理陳龍感慨地說。

截至目前,貴州銀行岑鞏支行支持制種大戶90余戶,支持貸款達1900余萬元,惠及全縣雜交稻制種農田15000余畝,預計能幫助水稻制種產業年產值增加5000萬元,帶動9個鄉鎮2萬余人次增收。朱立就是其中獲益的一員。

岑鞏雜交稻制種產業鏈條的逐步完善證明,黨建做實了就是生產力,做強了就是競爭力,做細了就是凝聚力。貴州銀行岑鞏支行黨支部將繼續以黨建為抓手,從資源配置、產品創新、人員配置、服務優化等方面提升工作質效,助力鄉村振興,奮力打造共建共富新局面。(文/圖 劉運運、左芳)

相關新聞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在線咨詢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