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實“微小事”!楊浦這個街道探索“黨建+”社區治理新路徑(楊浦區社會治理重點工作)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今年以來,四平路街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民生為導向,著力辦好群眾身邊“微小事”,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探索推行“黨建 微小事 專項經費 項目謀劃”社區治理新路徑,通過做實“微小事”,以小見大“暖民心”。
“黨建 微小事”
服務群眾更接地氣
老工人新村存在老式公房多、歷史欠賬多等問題。對此,街道在社區治理中強化黨建引領,在23個居民區黨總支下設123個黨支部,在69個業委會全覆蓋成立黨小組,把黨組織“神經末梢”延伸到樓組,不斷夯實“三駕馬車”合力共治。每年通過社區干部、片區長、網格長、樓組長深入開展群眾“微小事”調研征集,讓“群眾點單”“組織接單”,切實把民情摸清楚,為群眾辦實事。
在鞍山八村、鞍四(2)等小區,拉繩子晾曬衣服、私自拉線充電等情況時有發生。通過廣泛征求居民意見,居民區黨總支把“微小事”確定為安裝晾衣架和充電樁,通過“兩委”討論、立項、申報,街道特事特辦,很快就新添了共享曬衣架和充電樁,大大方便了居民日常生活。
據了解,今年以來,23個居民區先后立項申報項目70余項,其中便民利民類24項、群眾活動類19項、關愛幫扶類26項、公益風尚類1項,有效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
“黨建 專項經費”
實實在在服務于群眾
“過去沒有專項經費,辦起事來心有余而力不足,現在有錢辦事了,也有權辦事了。”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說。這得益于2014年上海市委1號課題落地后,為每個居民區黨總支設立了每年10萬元服務群眾專項資金, 23個居民區每年安排年度預算230萬元,60%以上作為解決群眾“微小事”的專項資金。
如何將專項經費用到群眾心坎上?街道制定了《居民區服務群眾專項經費、自治經費使用辦法》,突出高效、便民、便利、便捷特點,經費用于如樓梯扶手、亂晾曬、亂拉電線、水管道老化等居民關切的應急微小項目。
同時,居民區也通過專項經費引導居民開展自治。如鞍一(3)九州公寓、公交新村通華大樓、鞍山五村等,以居民自籌方式,建立了樓組自治金“蓄水池”。街道還鼓勵轄區單位、社會組織等積極參與,構建起社區統籌、黨群聯動、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打通基層黨建工作和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黨建 項目謀劃”
把專項經費花在刀刃上
在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中,街道在用好服務群眾專項經費上下功夫,強調要以小見大做實“微小事”,堅持做到“五個結合”,即與居民需求相結合,將項目落到實處;與整治臟亂差相結合,讓居民切實看到經費使用成效;與居民自治相結合,居民要全過程監督、參與專項經費使用的立項和實施過程;與居民區工作亮點提升相結合,抓好硬件的同時突出軟件項目特色;與“兩新”黨建工作相結合,發揮區域“兩新”組織作用,參與項目謀劃,深化項目內涵,打造特色亮點。
據悉,今年以來,服務群眾專項經費惠及鞍四(2)保安亭“共享小屋”、公交新村“紅”屋平臺微治、同濟綠園樓道閑置空間微改造等一批“微小事”項目,投入資金約114萬元。同時,建立了項目完成后群眾“點評”機制,并將專項經費使用成效納入居民區黨組織年終“考核”的閉環管理,贏得了居民群眾的好口碑。
文字/圖片:楊思萍
編輯:奚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