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方程式”丨湘潭縣“三向發力”優化基層治理
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方程式”系列報道④
湘潭縣“三向發力”優化基層治理
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容容
“嶄新路燈亮起來了,高清攝像頭也裝起來了,老舊單元門又換新了……住在無物業小區,我們一樣有滿滿的幸福感!”近日,湘潭縣易俗河鎮花果山社區云龍山莊小區9棟3個單元的單元門統一換新,可把業主們樂壞了。自從成立業委會,云龍山莊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業委主管、黨員帶頭、業主參與”的小區自治管理模式,短短幾年,這里環境變好、服務變優,成了遠近聞名的模范小區。
從曾經的“臟亂差”到如今的“美而精”,云龍山莊小區的變化,是湘潭縣優化基層治理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湘潭縣堅持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促鄉村振興,從落實“五個到戶”、創新“積分管理”、打造“紅色小區”三個方面發力,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全方位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五個到戶”架起“連心橋”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業績好不好,要看群眾實際感受,由群眾來評判。
把群眾滿意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湘潭縣建立健全“我為群眾辦實事”長效機制,在全縣范圍內深入開展黨員聯系到戶、民情走訪到戶、政策落實到戶、產業對接到戶、精準服務到戶“五個到戶”工作,多措并舉搭建干群“連心橋”。
其中,為落實黨員聯系到戶,湘潭縣動員全縣78家縣直機關單位、駐縣單位和17個鄉鎮所屬223個機關黨支部與全縣320個村級黨組織聯系共建,2萬余名機關在職、鄉鎮、村(社區)黨員及有幫扶能力的農村黨員聯系服務23.3萬多戶群眾,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更加緊密。
在推進民情走訪到戶過程中,湘潭縣系統出臺了走訪入戶、臺賬登記、分析研判、分類處理等4項制度,創新打造“流動調解室”,打破以往固定調解室模式,實行鎮、村、組三級干部聯動,深入村部、企業、田間地頭、群眾家里,與群眾促膝交談“掏心窩子”。
在烏石鎮烏石村,脫貧戶劉某在瀏陽市澄潭江鎮做木工時,不慎從腳手架上摔落,后腦嚴重受傷。烏石鎮司法所了解到情況后,積極與村干部和劉某家屬溝通,3次前往瀏陽與當地綜治部門銜接,調查事情經過、聯系事故責任方。經“流動調解室”協調,其家屬獲得了合理賠償。2022年,在“流動調解室”的助力下,烏石鎮矛盾糾紛調解、群眾來訪、刑事立案數量分別同比減少12.4%、8.7%、4.5%,在創下過硬業績的同時,贏得了群眾口碑。
“積分管理”領跳“集體舞”
干群齊心協力是鄉村振興的根本和關鍵。抓住“人”這個關鍵因素,發揮干部群眾的主體力量,才能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為動員廣大村民真正以主人翁的意識,“擼起袖子加油干”,湘潭縣廣泛實施“黨員群眾量化積分模式”,以村黨支部為核心、以村規民約為主線,將村民的行為表現轉換成積分,再通過積分兌換獎勵的方式,調動基層黨員群眾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在推進過程中,湘潭縣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將社會治理從平安建設、移風易俗、美麗鄉村、矛盾調處、守法誠信、志愿者服務等6個方面,分門別類設置25個積分項。黨員群眾可憑積分卡到本村黨群服務中心兌換牙膏、洗衣粉、大米等生活物資獎勵,年度積分靠前的家庭或黨員,優先推薦評先評優。“積分管理”還納入村規民約,以此驅動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環境衛生理事會等農村“五會”機制靈活運行,凝聚鄉村治理合力。
茶恩寺鎮融合積分與網格化管理,將1277名行政村黨員編至全鎮72個網格,每名黨員聯系5至10戶家庭,動員群眾積極參與村級社會治理事務,及時增減積分,并在各村部設立專門的積分公示紅黑榜,營造“你追我趕”的氛圍。得益于積分管理,金坪村每月開展的集體清掃活動次次人氣旺盛,年底志愿者參與農貿市場秩序維護工作熱情高漲,村級事務由過去干部唱“獨角戲”轉變為群眾跳“集體舞”。黨員譚鳳庭經常用自家拖拉機為村上托運垃圾,一次深夜,他挺身而出撲滅垃圾站發生的小型火災,最大限度降低了村級損失。在各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茶恩寺鎮連續3年贏得湘潭市信訪“三無”鄉鎮和湘潭市平安建設先進鄉鎮榮譽。
“紅色小區”托起“穩穩的幸福”
一直以來,如何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破解無物業小區治理難題,走出一條符合小區自身發展的獨特路子,是擺在各級基層黨組織面前的一道難題。
湘潭縣持續擦亮全國文明城市這塊“金字招牌”,在鞏固深化創建成果上花大力氣、下真功夫,以“黨建引領 居民自治”為導向,以打造縣城“紅色小區”示范樣板為路徑,以筑牢基層戰斗堡壘 、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為方法,有效破解基層治理難題。
依托示范性黨群服務中心創建項目,湘潭縣著力在有條件的小區建立功能型黨支部,構建“社區黨總支—小區功能型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單元黨員中心戶”四位一體的基層黨組織體系,讓黨組織成為小區治理的“主心骨”;成立小區黨員志愿服務隊,評選“共產黨員示范崗”,激勵黨員居民站出來,成為小區治理“領頭雁”。截至目前,湘潭縣已在城區138個無物業小區和11個安置區推行黨組織領導下的業主自治機制。去年,各小區自行收集化解矛盾糾紛1540余件,開展志愿活動550余次,“零距離”為居民提供及時貼心的服務。
花果山社區云龍山莊小區業委會自治,便是湘潭縣“紅色小區”試點工作的一個亮點,為全縣無物業小區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治理提供了成功范本。推行自治管理后,該小區組建了功能型黨支部、調解委員會、志愿者服務隊等多個管理機構和隊伍,為每一棟樓都選好盡職盡責的樓棟長和單元長。為了維持小區安全正常、順利高效運轉,他們只向業主以300元每年每戶的標準收取物業管理費,其他均由業委會主任劉海平帶領大家向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化緣”。去年,云龍山莊小區籌得愛心善款10萬元,在多方面提質改造小區提升“硬實力”的同時,還通過互幫互助戰疫情、走訪慰問困難戶等暖心服務優化“軟環境”。實踐證明,“紅色小區”給居民帶來了“滿滿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