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陽鎮:“上下聯動+信用賦能”探索打造村居治理新模式(上下聯動促進業務發展)
通訊員 王鈺寧
村委是黨委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也是鄉鎮基層治理的“最小單元”。近年來,祝陽鎮圍繞提升村居治理效能,堅持問題導向,突出系統集成,創新打造黨建引領、居民自治、為民協商、信用融合、網格支撐于一體的村居治理共同體,推動政府治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聯動融合,有效凝聚了基層治理工作合力,在疫情防控、矛盾化解、安全穩定、文明創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系統理順工作責任鏈條,將層層向下攤派轉變為上下聯動共治。以往所在鎮、區職能部門等十幾個單位都是上級分管單位,每個單位都能向村委下達任務,各項要求、各類報表、各種活動層出不窮,最多時曾下達了32項任務,導致村委不堪重負。
探索“信用 ”全場景應用,將“村委到處求幫忙”轉變為“人人愿意出把力”。祝陽鎮依托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村的良好基礎,大力推動信用進農村,積極探索信用賦能村居治理的有效途徑,讓“無能為力”變成“大有可為”。
推行“信用 志愿服務”模式,讓村居有了一批長年活躍的兼職工作者。將志愿服務納入信用激勵范疇,按時限折算成1—50分的信用分值,計入個人信用檔案(基礎分為1000分),極大激發了居民參與積極性,尤其是在今年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平均每個村都有20多名志愿者參與核酸采樣點秩序維護、外來人員摸排、防疫宣傳、心理援助等工作,為各村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持。
創新“信用 雙報到”機制,讓村居有了有效調動各方力量的“指揮利器”。優化升級“雙報到”工作機制,將參與人員范圍從黨政機關黨員拓展到社會各類組織黨員,每位黨員在村居的表現都以信用積分的形式計入個人信用檔案。同時,推動村居與轄區內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簽訂誠信共建協議,每位居民的表現都及時反饋到黨員所在單位,作為單位內部考核評價、評先選優等依據,引導每名居民自覺服從村居管理要求,讓每個人不僅在單位是好員工、好干部、好老師,回到村居更是好居民、好鄰居、好榜樣。
創新群眾自治形式,將“黨委政府推著干”轉變為“大家一起商量著辦”。以往社會治理主要靠黨委政府推動,群眾只要有個大事小情,基層干部就得“跑斷腿”,但群眾往往還不滿意。為扭轉“干部干、群眾看”的局面,祝陽鎮堅持“用好一批人、帶動全鎮人”,通過創新機制、載體激發群眾自治活力,讓更多群眾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把熱心居民發展成“網格長”,讓群眾參與常態長效。在原有網格的基礎上,篩選一批黨員干部、企業骨干、退休職工等責任心強、辦事公道的村民擔任“網格長”,參與承擔村居治理工作,調解鄰里糾紛、幫助群眾辦事,并作為村民代表,向鎮黨委政府提出意見建議,形成“自己的事自己辦,大家的事商量辦”的共建共治共享氛圍。特別是在疫情期間,“胡同管家”每天以入戶走訪、電話詢問、微信咨詢等多種方式,探望患病、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幫助采購生活和醫療物資,開展心理疏導和安撫,得到了村民的一致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