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线看黄的网站-可以免费在线看黄的网站-可以免费看污视频的网站-可以免费看毛片的网站-欧美电影免费看大全-欧美电影免费

未來可期|五個問答助你初步了解Web3.0(未來web發展方向)

未來可期|五個問答助你初步了解Web3.0(未來web發展方向)

我女兒最近問我,你今年寫了一系列關于虛擬人、元宇宙、數字藏品(NFT)、數字貨幣等方面的文章,為什么不再寫一篇關于Web3.0的文章呢?這可是最近美國最流行的熱詞啊。她一直在聽別人談論Web3.0,似乎知道是這么回事,但仔細想想,又似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于是,我就反問她,如果我寫一篇以Web3.0為主題的文章,你想從我的文章里面知道些什么呢?她給我發來了如下五個問題:

問題1:Web3.0和Web1.0、Web2.0相比,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問題2:Web3.0為什么在這個時間點興起?它的興起和新冠疫情有關系嗎?

問題3:Web3.0有什么實際應用嗎?

問題4:Web3.0有什么弊端?

問題5:如果之后還有Web4.0,讓你預測一下,你會怎么說?

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疑問?但我女兒的這五個問題,的確逼著我好好思考,把我對Web3.0散落的理解整理成如下的文字,以求教于澎湃科技“未來可期”專欄的讀者諸君。

問題1其實是要回答Web3.0是什么,是快速了解一個概念的起點問題。同時,也要回顧一下從Web1.0到Web3.0的發展歷程,即Web3.0的前世今生。

自1989年出現互聯網以來,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以“電腦 網頁”為特征的Web1.0階段、“移動手機 平臺應用”為特征的Web2.0階段,現在開始邁入“入口多樣 去中心化”為特征的Web3.0階段。

Web1.0階段,互聯網上只有少數專業內容創建者,大多數用戶是內容的消費者。在美國,Web1.0階段的代表性公司是網景(Netscape)、雅虎(Yahoo)、美國在線(AOL)等;在中國,則是以新浪、網易、搜狐為代表的門戶網站(Portal Web)。這些綜合性網站,主導創作、集成信息并向用戶提供服務,而用戶只能被動地瀏覽文字和圖片以及少量視頻。

到了Web2.0階段,網絡在只讀的基礎上,新增了可寫入的特性,即用戶可以自主創造內容。美國在這一階段的代表性公司,是FAGMA(臉書、蘋果、谷歌、微軟、亞馬遜)這樣的互聯網平臺公司;而中國的典型應用,是以淘寶、美團、滴滴為代表的服務中介平臺,和以微信、微博、抖音為代表的內容社交平臺。用戶既是享受服務的消費者,又是提供服務的勞動者(所謂的UGC–用戶生產內容)。

而到了Web3.0階段,不光是讀 寫,又增加了一個擁有的概念。強調用戶對身份(ID)、內容、數據擁有自主權。為此,Web3.0是以去信任、去中間化和數字資產化為理念,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以數字生產和數字消費為主要經濟形態的新一代互聯網。這個階段,特別強調用戶可以真正擁有自己創作的內容和網絡數據資產(數據不再歸屬于少數平臺),并將內容變現,獲得相應報酬。

小結一下:

Web1.0是信息互聯網(靜態互聯網),所見即所得(只讀)。

Web2.0是平臺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所薦即所得(讀 寫)。

Web3.0是價值互聯網(去中心化互聯網),所建即所得(讀 寫 所有權)。

回答完問題1,就可以接著回答問題2,這其實和問題1強相關。當我們搞清楚Web3.0的概念,自然就不難理解為何出現,以及為何在這個時間點興起。

一個新概念、新事物的出現,多半是之前這個行業發展帶來的窘境催生的。當屠龍少年變成惡龍的時候,另一個屠龍少年就會誕生。Web2.0時代的大型互聯網平臺,憑借其技術和渠道優勢加劇了壟斷,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燒錢補貼搶占市場,打敗對手取得壟斷,是Web2.0階段互聯網平臺公司的慣用伎倆。最后導致的結果是:大量數據和商業活動均集中于少量科技巨頭的封閉平臺,利益分配失衡、平臺寡頭壟斷、個人隱私泄漏、算法霸權等問題也隨之出現。

在《大教堂與集市》一書中,作者Eric S. Raymond(軟件開源運動的倡導者)將軟件開發分為大教堂模型和集市模型。大教堂模式就是Web2.0階段中自上而下的閉源商業模式,由商業化的集中團隊組織開發,用戶需要完全信任平臺來管理資金和執行服務。集市模式則是 Web3.0階段中分布式的開源開發范式,用戶不再信任人,而是信任技術本身。

至于我女兒關心的Web3.0與新冠疫情的關系,我個人覺得沒有必然或因果聯系,只是湊巧在同一時間段出現,并有了一定的關聯性。畢竟,Web3.0會促進數字經濟的發展,同時為人們的線上生活提供必要的數字基礎設施,這在后疫情時代十分必要。特別是當人們線下工作、生活、娛樂的權利被新冠疫情影響時,Web3.0找到了一個機會窗口,提供給用戶在線上享受到和線下相同體驗的選項。我個人覺得,疫情助推了實物形態向數字虛擬形態發展,從數字遷移向數字原生發展,也變相在促進Web3.0的興起。

問題3其實也是我一直關心的問題。說一千道一萬,Web3.0不能只是一個畫出來的大餅啊。就像前面說的,如果Web3.0是一個以用戶為導向、把數據權利歸還給用戶、去中心化、價值共創、按貢獻分配的新型網絡,那么要做的第一步應該是讓用戶明白這是一個怎樣的網絡,而讓用戶清楚,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要有一個超級應用。

就像在回答問題1的時候,我說Web1.0就是新浪、搜狐、網易等;Web2.0就是微信、今日頭條、抖音等,大家一聽就明白了,因為大家或多或少都瀏覽過這些網頁,用過這些應用啊。

我在一些討論Web3.0的論壇里,曾看到很多人在轉貼一篇《去中心化社會:找尋Web3.0的靈魂》的論文,據說這是一篇可以比肩《比特幣:一個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作者是比特幣之父中本聰)的劃時代論文,將帶領人類開啟虛實融合的大航海世界。說實話,光是讀論文概要我都不知所云,更不用說讀懂讀通原文了。

我這里摘錄一小段,看看澎湃科技的讀者諸君是否能領會其中深意:

論文闡述了代表不可轉移的“靈魂”綁定通證(soulbound tokens,簡稱SBTs),其代表著“靈魂”的承諾、憑證和“靈魂”的附屬物,它可以對實體經濟的信任網絡進行編碼,以構建來源證明和聲譽,創建具有可分解、共享權利和權限的新型市場,進而由“靈魂”組建DAO,構成基于豐富和多元生態系統的去中心化社會。

說實話,上述這段“不明覺厲”的論文概述,我認識其中的每一個字,但是它們放在一起,我真的不知道它們在說什么。這也是有些人詬病Web3.0的地方。2021年12月,馬斯克Elon Musk)就發表推文聲稱:“現階段Web 3.0并不真實存在,更像是市場營銷術語”。推特Twitter)創始人之一杰克·多爾西Jack Dorsey)也抨擊說:“Web 3.0只是風投機構賺錢的概念性工具”。

所以,如果Web3.0只是以宣傳為導向,而非產品為導向;只是以投資者為導向,而非用戶為導向,是很難成為人類確定奔赴的未來的,只會淪為曇花一現的技術概念。

發展Web3.0,必須跟Web1.0和Web2.0階段的存量思維說“再見”。就像前兩個階段催生了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共享單車、微信等應用一樣,Web3.0一定要有一大批透過增量思維帶動出來的適用范圍更廣、使用頻率更高的新應用。而這些應用目前我們看到的并不是很多。

在這里,我想介紹一下一個我能看懂的DeFi(去中心化金融)應用。它的英文名稱是Pool Together,中文名稱可以意譯為“去中心化無損失彩票”。之前我們買彩票,贏家少,輸家多。而PoolTogether號稱自己是一個沒有失敗者的彩票游戲。參與者如果中獎,可以獲得較高倍數的獎金;如果未中獎,抽獎結束后,參與者投入資金可以如數退還。

我去看了這個應用的網站,它的宣傳就三句話:

1.儲蓄更多來獲取更高的中獎幾率;

2.每天都抽獎;

3.即使你沒有中獎,你能保住所有錢!

你一定會問:大家都不虧錢,那么贏家的獎金從哪里來?這的確也是Pool Together網站上位于Q&A的第一個問題:Where does the prize money come from?回答很簡單:所有下注的資金,在抽獎期間將會在另外一個DeFi借貸應用中獲取利息,獎金從該利息中抽取。整個過程中,平臺沒有任何抽傭。

我之所以介紹這個應用,是我覺得其意義在于:

1.夠簡單,一下子就能看清楚,也可以分辨它和非法集資的區別:無中間商賺差價,無非法挪用,全過程智能合約執行。

2.有噱頭,突破大家對彩票的傳統認知,都愿意去試試。

說完了Web3.0是什么(What),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出現(Why,When),它有哪些應用(How),就該回答問題4了。我能理解我女兒的潛臺詞,你在前三個問題里面肯定會說這個新興事物好的方面,那么你也要告訴我,Web3.0有什么缺點吧?它總不可能只有優點,沒有不足吧。

1989年3月12日,蒂姆·伯納斯-李爵士(Sir Tim Berners-Lee)提出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概念?,F在每個網站的地址,都是WWW開頭,為此,蒂姆被稱為“互聯網之父”。他曾經在個人網站上發表公開信,提出30歲的互聯網需要重新發現自己的優勢,并進一步走向成熟。在他看來,“如果我們現在放棄建立一個更好的互聯網,未來就不是互聯網辜負我們,而是我們辜負了互聯網。這是我們從互聯網青春期到一個更成熟、更負責任和更包容的未來的旅程?!?/p>

在我看來,Web3.0的去中心化事務處理方式,就是蒂姆所說的如何讓互聯網更負責任和更包容。它的初心是“科技向善”,是解決平臺壟斷和利益分配失衡問題的一種嘗試,是有效規避“信息繭房”、“二選一”、“算法歧視”、“大數據殺熟”等亂象的一種方案,是遏制通過數據壟斷所形成的“網絡帝國主義”繼續擴張的一種力量。然而,這一切都顯得“太好了,以至于難以成真”(Too good to be true)。

這也許是它的最大缺點,設計得很完美,但實現難度極大。比如Web3.0要求的“去中心化”基礎設施對現有的基礎設施提供方式提出了挑戰。技術公司提出了所謂的“區塊鏈作為服務”(Blockchain as a Service,簡稱BaaS)方案,可以構成Web 3.0的基礎設施。如果這真的可以實現(且不說實現的難度),這恰恰會形成新的中心。往深里看,Web2.0的壟斷權力來源于數據,Web3.0的壟斷權力將來源于算力,這兩者其實是換湯不換藥。

問題5可以說是最難回答或者最容易回答的。最難處在于通過前四個問題的解釋,大部分人,包括我自己,看待Web3.0還是霧里看花,并沒有一個權威的一錘定音。而最容易回答,則是Web4.0就是純猜測,分析科學技術的成長范式,判斷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首先,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Web4.0還不會出現。即使出現了,和Web3.0也是并存關系,而非替代關系。就像現在的Web1.0,Web2.0,其實還是和Web3.0 平行存在的。

其次,Web3.0和元宇宙雖然不是一回事,也沒有必然聯系,但是它們同時出現在這個時代,所以我認為這兩者大概率會手牽手一起出場,互相助力。Web3.0的發展,需要的核心技術有:區塊鏈、數字資產、加密貨幣、NFT、智能合約、分布式存儲、隱私計算、分布式自治組織(DAOs)、去中心化金融(Defi),用戶創作內容應用程序(UGC Dapps)等(限于篇幅,關于這些技術如何發展,我將在今后的“未來可期”專欄文章中具體論述),其中的去中心化身份、信用體系建設都與元宇宙高度吻合,可以幫助其生態體系在去中心化平臺上進行構建,使用戶體驗和共創價值的分享達到最優化。

Web3.0暫時還不需要3D、實時渲染、低延時、同步體驗、全息投影、運動傳感器、空間計算、數字孿生等元宇宙需要的核心技術。不過,如果那些Web3.0賽道上的公司引入上述這些技術,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實現公司、社區、城市、國家乃至全球的物理世界和數字孿生世界的一體化。我想表達的是,條條大路通羅馬,Web3.0和元宇宙,或者其他什么技術路線,都可以通向未來。

第三,如何判斷人類進入Web4.0時代的一個標準,也許是時間的分配。當人財物都高度數字化,人類會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數字世界里。目前,我們還只是把現實世界的東西逐步搬遷到數字世界,做到實虛融合,如果哪一天,我們是通過打造數字世界,并與現實世界相聯接,并對現實世界進行再創造,那就是虛實融合。這個時代可能是一個新的時代。

(作者胡逸,一個喜歡暢想未來的大數據工作者。“未來可期”是胡逸在澎湃科技開設的獨家專欄。)

相關新聞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在線咨詢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