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濫用的用戶畫像:從工商銀行APP的最近一次改版說起(工商銀行app真是神煩)
這幾天工商銀行手機APP又更新了。其實大多數人對于一家銀行APP的期望基本上就是老老實實提供人們需要的功能,除了安全功能以外,最好不要沒事更新。
但是銀行的APP更新的還是挺頻繁的。
這次更新之后,一登陸發現熟悉的登陸界面換了,不僅功能都不一樣,連主題風格都變了。工商銀行長期的主題顏色都是紅色,像下圖:
這個紅色也和工商銀行大部分網點風格差不多,而中國銀行主題色也是紅色,可能是為了體現根紅苗正吧。
這次改版之后,首頁變成藍色了。如下圖。
話說變色這事,可小可大。說小了可能就是某個產品經理一拍腦門。說大了可能就是人家都打五星紅旗的時候你豎起一面星條旗,不僅是視覺上格格不入那么簡單的事了。
不過今天咱吐槽的重點,是首頁上這句話:基于您的偏好發現以下內容。
隨著電商產業的快速發展,用戶畫像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很多相似產品的推薦都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例如一個人經常喜歡在網上買各種好吃的,哪里有什么新奇的好吃的算法就會推薦給他。這樣用戶獲得了自己原來不知道的信息。而商家也獲得了利潤。皆大歡喜。
但是現在一些時候,用戶畫像這個東西越來越被濫用了。甚至很多一知半解的從業者,感覺自己做的產品不與用戶畫像扯上點關系就顯得沒有那么高大上。所以非要強行找個渠道上一下這個技術一樣。
和其它技術一樣,用戶畫像技術也有自己的適用域。并不是什么業務上都適用用戶畫像技術。通常來講,用戶畫像技術主要基于對用戶的分析和對產品或服務的深刻理解,其產品和服務范圍應該遠大于用戶所知,所以能夠減少用戶學習或搜索信息的時間,以及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曝光度,從而增加社會運行效率。就像女生逛商場一樣,本來只想去買個鞋子,結果順手又買了一堆襪子。
而用戶對于自己想要的產品或服務非常清晰,或者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范圍很有限的情況下。那使用用戶畫像技術則純粹是多此一舉。典型的例如很多政府部門,例如房管局或是社保局,他們的某些系統可能連域名都沒有,就是個IP地址還帶個8080端口號,結果依然不妨礙人們找到這些系統并使用他們的服務。
同樣的,一個用戶使用一個銀行APP,恐怕并不期望銀行APP做出一些自己預料之外的事情,例如說我明明只想進去還個信用卡,卻莫名奇妙辦了個ETC出來。
換句話說,對于工商銀行APP而言,其實只需要做了個常用功能的排序就行了。如果我每次都用還信用卡,那就把信用卡放最前面,如果每次都查賬戶明細,就把賬戶明細放最前面。多簡單點的事。事實上,大部分銀行也是這么做的。
而我猜工商銀行其實也是這么做的。因為我實在想不出來他能怎么給我畫像。難不成監視我的購物習慣,得出結論我是一名價格敏感型消費者,再分析一下我銀行賬戶里僅有的兩位數余額,最終得出結論,不用給我推薦理財了,屁用沒有嗎?
不過猜歸猜,我們還是可以按照常規的分析方法,來分析一下如果我們是這個產品經理的話,那么我們會怎么分析工商銀行APP的用戶畫像。比如說我們可以使用Lene Nielsen經典的“十步法”來進行分析。
“十步法”很好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第一步:尋找用戶
目標: 誰是用戶?有多少?他們對品牌和系統做了什么?
使用方法: 數據資料分析
輸出物: 報告
我們知道,工商銀行號稱宇宙行,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和網點,但是因為是國有大行,所以不可避免地有像作者這種非常多的低價值客戶。事實上很多中小銀行開網點少的原因并不是開不起,而只是單純的不想給窮人服務罷了,畢竟一個柜員為一個大媽的三五百塊錢折騰半小時,對銀行來說,是虧本的事情。
但是無論怎么樣,工商銀行APP的目標用戶,我覺得應該是有工行賬戶的人,不然誰沒事下它玩?
第二步:建立假設
目標: 用戶之間的差異都有什么
使用方法: 查看一些材料,標記用戶人群。
輸出物: 大致描繪出目標人群。
對于工銀APP的用戶而言,差異大多數應該就是錢多錢少,熱衷于理財還是存款,一部分人可能還搞個生活繳費啥的。
第三步:調研
目標:對于用戶的調研(喜歡/不喜歡,內在需求,價值)。關于場景的調研(工作環境、工作條件),關于劇情的調研(工作策略和目標、信息策略和目標)。
使用方法:數據資料收集。
輸出物:報告。
工商銀行號稱愛存不存(ICBC)似乎從來沒有重視過用戶體驗的事,調研嘛,有這個必要嘛?
第四步:發現共同模式
目標:是否抓住重要的標簽?是否有更多的用戶群?是否同等重要?
使用方法:分門別類。
輸出物:分類描述
銀行用戶的共同模式我覺得還挺好發現的,無非就是看誰家安全可靠存款利息高貸款利息低。。。
第五步:構造虛構角色
目標:基本信息(姓名、性別、照片)。心理(外向、內向)。背景(職業)。對待技術的情緒與態度,其他需要了解的方面。個人特質等。
使用方法:分門別類。
輸出物:類別描述。
張大媽,拆遷戶,有一千萬閑錢只愛存定期。
李大牛,打工人,工資月光。
王二狗,房奴,月月還貸款。
胡三楞,公司老板,月月流水過千萬,只存定期。
劉三妹,某人小三,信用卡隨便刷。。。
第六步:定義場景
目標:這種生成用戶的需求適應哪種場景?
使用方法:尋找適合的場景。
輸出物:需求和場景的分類。
張大媽,推薦理財。
李大牛,忽略。
王二狗,推薦手機話費打折。
胡三楞,推薦代發工資業務。
劉三妹,推薦吃喝玩樂。
第七步:驗證與認可
詢問:你認識這樣的人嗎?
使用的方法:了解生成用戶的人閱讀并評論生成用戶描述
比如說我認識張大媽,她還真可能被理財經理忽略買高收益理財了。但這事估計線下辦的可能性更大。
第八步:知識傳播
詢問:我們如何與組織共享生成用戶?
使用的方法:促進會議,電子郵件,各種活動,事件。
可以把張大媽劉三妹的用戶畫像推薦給大家。
第九步:創建場景
目標:在設定的場景中,既定的目標下,當生成用戶使用品牌的技術的時候會發生什么?
使用方法:敘述式劇情,使用生成用戶描述和場景形成劇情。
輸出物:劇情、用戶案例、需求規格說明
當真有一個拆遷戶大媽登陸工銀APP的時候,畫一個大大的年收益10%給她。看她會不會買。
第十步:持續發展
詢問:新信息是否會改變用戶畫像?
使用的方法:可用性測試,新數據
文檔制作:從每個與用戶見面的人那里獲取生成用戶信息
如果我們發現拆遷戶大媽都更喜歡買黃金,那么我們要不要推薦貴金屬給她?
還別說,這么分析完了之后,還真有點想給張大媽推薦理財了呢。
喜歡本文的話,歡迎關注活在信息時代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