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合肥:用“中國聲谷”撬動人工智能發展(合肥高新區中國聲谷產業園)
起起落落,人工智能(AI)浪潮終于爆發式涌入人們的生活。
何謂人工智能?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解釋道,通常人工智能是指機器智能,讓機器達到人類智能所實現的一些功能。簡而言之,用計算機仿真出來的人的智能行為叫做人工智能。
2016年,在達沃斯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的主題是“第四次工業革命”。
該論壇創始人、日內瓦大學教授克勞斯·施瓦布(Klaus Schwab)教授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轉型的力量》一書中明確提出,這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與信息化,進而形成一個高度靈活、人性化、數字化的產品生產與服務模式。人工智能、無人駕駛、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變革,將對這個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如何讓中國搭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快車?如何在智能化信息化中立于潮頭、拔節壯大?安徽合肥用“中國聲谷”(China Speech Valley)講出人工智能的中國故事。
中國聲谷
位于安徽合肥高新區的“中國聲谷”是由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于2013年共建的重點合作項目,也是中國唯一定位于人工智能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
截至2017年12月,“中國聲谷”已入駐包括科大訊飛、華米科技、科大國盾、賽為智能等150家企業,跟進在談的人工智能細分領域項目超過200個,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平臺支撐到產業發展與應用的語音與人工智能產業鏈。
從小就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中國聲谷”品牌宣傳經理偶世君目睹了“中國聲谷”的發展與變遷。
近日,偶世君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采訪時感慨:“十多年前,高新區還有農田,農田周圍環繞的是一些家用電器加工企業。當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還不存在。十多年過去,原來的農村變成了高新產業園區,有了‘中國聲谷’,許許多多‘80后’、‘90后’把這里變成了自己的家。”
為何“中國聲谷”要落地在合肥高新區?合肥高新區推進“中國聲谷”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以下簡稱“中國聲谷辦”)主任闞偉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合肥高新區作為“中國聲谷”的載體,是為了充分發揮其自1991年建成以來的產業聚集效應。
闞偉表示,“合肥高新區的產業聚集特色非常明顯,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新一代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優秀企業包括科大訊飛、浪潮等創業企業,也包括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三十八研究所等軍工企業。此外,汽車、家電、新能源、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產業都聚集在合肥高新區,可以充分為‘中國聲谷’的發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澎湃新聞走訪“中國聲谷”時,深刻感受到了人工智能對于人們未來生活的改造。
一種智能家庭系統可用語音打開家中的窗簾,設定空調溫度,播放電視節目;
一輛汽車通過語音系統設置目的地,播放交通廣播,讓司機駕駛更加專注。
一款可穿戴機器人收集大量數據,通過計算和模仿輔助受傷患者完成行走、發力等康復動作,幫助患者重新站立起來。
一款能聽懂話的智能“鼠標”,不僅可以免除打字輸入之累,還可根據你的話語判斷你想要干什么,自動打開對應的網站……
這些僅僅是“中國聲谷”眾多初創企業將人工智能產品變為現實的一個縮影。而眾多企業中的集大成者,便是科大訊飛。
說起中國聲谷,就一定會提起“一核”——科大訊飛
科大訊飛:“中國聲谷”的“一核”
提到“中國聲谷”,就一定會提及科大訊飛。
1999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科大”)的學生劉慶峰帶著自己的18位同學建立了科大訊飛。
由于缺少經費,18位年輕人就蝸居在出租房中搞研發。歷經種種困難,終于得到了合肥市的資金支持。在合肥讀書,在合肥創業,中科大成就了劉慶峰的團隊,科大訊飛也帶動了這座高校和這座城市騰飛。
2012年8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與安徽省簽署了《關于共同推進安徽省語音產業發展合作備忘錄》,明確提出部省雙方將專門成立語音專項,為安徽省智能語音產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資金支持。
2016年2月,工信部正式批復“中國聲谷”為首個國家級智能語音產業集聚區。科大訊飛居于“中國聲谷”“一核兩區多園”發展規劃中“一核”的中心地位,并作為龍頭企業助力聲谷發展。
2016年8月8日,在科大訊飛的年中總結計劃會上,董事長劉慶峰正式發布了經過提煉的訊飛使命、愿景和價值觀。科大訊飛的使命是“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用人工智能建設美好世界”。
科大訊飛的近期愿景是成為語音產業領導者和人工智能產業先行者,實現百億收入、千億市值;中期愿景是成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領導者和產業生態構建者,聯接十億用戶,實現千億收入;長期愿景是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產業領導者,用人工智能改變世界的偉大企業。
同時,安徽省依托科大訊飛這家企業,成為國內最早關注人工智能產業的省份。
科大訊飛副總裁張友國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表示,科大訊飛作為行業的佼佼者,有諸多自信支撐著企業前行。
“多年以來,科大訊飛堅持‘平臺加賽道’的戰略,通過訊飛開放平臺,科大訊飛為全行業提供人工智能技術能力,整合后臺內容和服務,構建持續閉環迭代的生態體系。”張友國說道。
在張友國看來,科大訊飛深耕人工智能產業十八年,不僅在技術上實現了全國領先,在行業內的深厚積累也讓競爭者感到壓力頗大。
目前,科大訊飛在教育、車載、智慧城市、智能客服等領域都有逾十年的產業積累,形成了完整的產品體系,而且在人工智能深入各行業的道路上,核心技術、行業專家、大數據資源缺一不可,這也彰顯著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領域的長期沉淀。
此外,張友國還向澎湃新聞舉例證明這些年來科大訊飛在核心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2008年至今,科大訊飛連續在國際說話人、語種識別評測大賽中名列前茅;
2014年,科大訊飛首次參加國際口語機器翻譯評測比賽即在中英和英中互譯方向中以顯著優勢勇獲第一;
2016年,國際語音識別大賽科大訊飛取得全部指標第一;
在認知智能領域,2016年相繼獲得國際認知智能測試全球第一、國際知識圖譜構建大賽核心任務全球第一;
2017年,哈工大訊飛實驗室(HFL)獲得斯坦福大學發起的機器閱讀理解挑戰賽全球第一名,這是中國本土研究機構首次取得賽事榜首;
在國際醫學影像領域的權威評測LUNA上獲得平均召回率94.1%的檢測效果,以顯著優勢獲得該項評測的第一名并刷新世界記錄。
諸多領先優勢,都在向人工智能行業發出聲音,中國的人工智能,在安徽合肥,中國的人工智能,要看科大訊飛。
“魂芯”DSP:民族魂、中國芯
在“中國聲谷”,除了類似于科大訊飛這樣的地方科技集團,還有極為低調的軍工企業。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電科38所”)就扎根于合肥。
中國電科38所1965年建于貴州,1988年底整體遷移至合肥,現有員工8000多人,平均年齡34歲,是我國國防高科技電子裝備骨干研究所,有中國軍工電子“國家隊”的美譽。
澎湃新聞走訪“中國聲谷”時,中國電科38所高級工程師陸俊峰對自己的工作描述的極為簡單:“我們所主營的業務,就是雷達”。
陸俊峰表示,為了支持我國雷達技術的發展,中國電科38所開始研發DSP芯片,如果說CPU是電腦的核心部件,那么DSP就是雷達的心臟。“簡單的講,如果雷達是我們的雙眼,DSP的作用,就是眼睛終端的大腦,DSP負責把真實的世界進行信號處理,讓雷達更加準確,看的更廣、更多。”
陸俊峰還在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十一五期間,中國電科38所在國家的支持下研發了一款DSP,就叫“魂芯一號”,而且我國預警機已批量裝配了“魂芯一號”,讓預警機真正地成為大國重器,同時也實現了國家重大裝備的核心器件自主可控。
由中國電科38所研制的DSP:魂芯一號
中國電科38所相關負責人向澎湃新聞透露,“魂芯一號”處理器是該所研制的第一代32位高性能通用浮點數字信號處理器,從指令集、體系結構到軟件開發環境完全自主設計。運算能力達到的每秒鐘300億次浮點操作,是國外公司同類產品TS201性能的4倍。已成功在以空警500為代表的十幾型國家重大雷達裝備中批量應用,與進口器件相比,DSP使用數量減少50%,功耗下降25%,板卡一次調試成功率提高15%。
為什么國產DSP要叫做“魂芯”?陸俊峰給出了答案。“作為央企、軍工企業來講,我們的第一責任就是要支撐國家的發展,所以當時就以‘民族魂、中國芯’來命名了這款DSP。”
同時,陸俊峰還表示,中國電科38所在十二五期間又研發了“魂芯二號”,是一款多核的DSP,運算能力是“魂芯一號”的四倍。未來,“魂芯二號”除了裝備在雷達上以外,還可以支持人工智能發展。
據介紹,未來人工智能會實現車輛的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所使用的車載雷達,“魂芯”就有可為之地。
依托中科大,搭建人才高地引“鳳”求“凰”
短短五年,“中國聲谷”從無到有。
科大訊飛、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等人工智能生產企業的涌現和壯大,通過創新能力以及核心技術,吸引了眾多人才。
“90”后博士劉海峰
生產類腦智能國家工程實驗室產業化代表、“90后”博士劉海峰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劉海峰毅然決定從創業地北京回到合肥,“就是看中了以科大訊飛為先導的‘中國聲谷’這塊創新創業的熱土。”
幾年來,從中科大牽頭成立實驗室,聯合復旦大學等單位開展類腦智能技術研究和產業合作,到申請超過200項技術專利,建成四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三個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為智能相關產業提供關鍵技術支持、計算和數據資源等服務,實驗室的研發“進度表”在不斷加快,已直接或間接帶動產值超過萬億元。
劉海峰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透露,中科大的六個工科學院,將于2020年前入駐合肥高新區,屆時師生規模將達到1萬人。他所在的類腦實驗室及中科大合肥高新區校區將為“中國聲谷”源源不斷的進行人才輸送,“中國聲谷”的人工智能產業也將進一步留住中科大人才。
“服務本地、貢獻本地,產學研實現的真正閉環,在我們中科大學子與‘中國聲谷’之間,將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中國聲谷辦主任闞偉亦向澎湃新聞證實,安徽省政府為貫徹落實五大發展行動計劃和《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加快“中國聲谷”(合肥高新區智能語音產業集聚發展基地)建設,促進安徽省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將大力支持“中國聲谷”企業加強原始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和創新團隊及人才引進,在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關鍵研發設備購置、重大項目團隊獎勵、研發試制投入、工程(技術)中心建設等技術創新項目上,“三重一創”、科技創新、制造強省、技工大省若干政策等資金同等條件下優先給予補助。
闞偉還透露,對取得技術創新重大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科學技術進步一、二等獎項目的第一完成單位,省一次性分別給予一等獎200萬元、二等獎100萬元獎勵。此外,安徽還將在省內高校開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加強人才培養。
安徽省信息產業投資控股有限公司總裁、“中國聲谷”項目運營負責人祁東風對澎湃新聞表示,“很多人都提出疑問,為什么將‘中國聲谷’選址在安徽合肥,這樣一個看似不具備優良區域優勢的地方,但在我看來,所謂的區域優勢應該逐漸淡化,不具備所謂區域優勢,就是與傳統的區域競爭說再見,也更加符合‘中國聲谷’這樣一個人工智能高科技產業聚集地的特征。”
安徽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軟件服務業處處長余要火則表示,“China Speech Valley”,我們用“Speech”而不用“Voice”,就是要讓國際上聽到我們中國的整齊的端莊的聲音,讓世界看到我們的優勢,傳遞為人類美好生活共同做出努力的美好景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