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代表委員建言獻策工作)
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任務更為艱巨。
“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和防災減災救災”“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明確要求。如何圍繞建立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綜合優勢?如何推動全要素、全過程協同聯動,提升應急管理整體合力?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針對進一步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代表委員紛紛建言獻策。
構筑清晰嚴密的責任體系
應急管理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提升應急管理整體合力,必須抓住責任制這個要害,進一步解決責任落實難的問題——這是許多代表委員的共識。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地方黨政領導安全生產責任制逐步建立,“三管三必須”逐步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進一步完善;各地相繼公布防汛抗旱行政責任人、實行森林草原防滅火地方行政首長負責制,防災減災救災責任更加清晰……大安全大應急理念漸入人心。
排查礦山企業安全隱患
“制度要落實,責任鏈條上的每個關鍵人都必須盡責擔當。”在調研部分礦山企業安全工作的過程中,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地質院院長、民盟湖南省委員會主任委員何寄華發現,責任落實還存在形式主義問題——一些企業的操作規程與崗位實際不一致,一些企業的雙重預防機制是中介公司提供的“通用模板”改編的,一些企業的應急演練不是根據重大風險來設置的,大而化之。
何寄華建議,必須抓緊抓實責任體系建設,政府層面要抓住區域性、系統性安全風險,突出嚴把安全許可和安全設施審查關等重要問題。企業層面要扎實推進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配齊專業技術人員。對于礦山企業,要著重注意對外包隊伍的施工管理,堅決杜絕違法分包轉包、外包隊伍違規掛靠等問題。
消防監督人員在液氨儲存庫抽查員工崗位安全知識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化安慶石化公司黨委書記劉曉華表示,石化企業涉及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生產工藝,大型專業設備多,設備設計、制造、施工等環節的安全責任不容忽視。“提高石化企業本質安全水平,除要盯住生產經營儲存等環節外,還要全面增強設備設計、制造、施工等環節人員的責任意識,落實其責任。”劉曉華建議,應急管理部門要充分發揮統籌優勢,會同相關環節的行業主管部門,圍繞石化企業生產經營全鏈條各環節進行調研,細化并推動各方責任落實。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藝新業態涌現。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高潔關注到新業態可能帶來的消防安全風險。
“大部分密室逃脫、劇本殺等場所開在商住兩用房屋。在裝修時,不少場所選擇可燃材料進行布景,加之場所相對密閉、有的疏散指示標識被布景覆蓋,存在消防隱患且不利于疏散逃生。”高潔建議,盡快確定新業態的行業歸屬和主管部門,明確責任,加強監管。
完善協同高效的響應體系
“快撤離!”2022年6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龍勝鎮因連日暴雨引發塌方泥石流。得益于直達基層的臨災預警“叫應”機制,當地已組織74戶251人提前安全轉移,無人員傷亡。
“叫應”機制
“近年來,桂林市及時調整各級指揮機構,進一步理順指揮體制和工作機制,強化指揮部的統一指揮與統籌協調功能。”全國政協委員、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區捷介紹,根據地區實際,桂林市堅持將防洪度汛與突發地質災害防范應對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進、同步督導,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區捷也注意到,由于桂林地形復雜多樣、風險點分布較分散,在汛期搶險救援期間,各類救援力量均出現超負荷運轉的情況。她建議,進一步解決社會救援力量裝備和經費不足的問題,發動社會力量參與救援,同時增強群眾的避險意識和避險能力,提高應急響應能力。
面對重大災害暴露出的應急預警與響應聯動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河南省委主委、河南中醫藥大學省重點實驗室主任司富春認為,應加快修訂各級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做好專項預案編制工作。強化各部門聯動協作,建立健全應急聯動機制和響應流程,明確指揮層級和現場指揮權問題,確保發生突發事件能及時妥善處置,明確規范應急聯動機制內各部門的職責范圍、服務項目、工作保障、協調方法、配合原則、監督機制等,提升協同聯動效率。
“還要注重應急響應能力建設,一方面要加強應急隊伍建設,提高災害應對效能;另一方面加強智能化應急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和推廣,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司富春認為,在預警方面也要下足功夫,解決預警信息及時共享的問題,同時完善發布渠道,打通預警信息發布“最后一公里”,做到預警信息對影響區域全覆蓋、對影響對象全覆蓋。
在“兩山”理論的誕生地——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村民把日子越過越紅火的同時,也越來越注重強化安全工作。
“每到臺風季、梅雨季,我們會更關注地質災害影響區域和水庫山塘下游群眾。”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縣余村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介紹,村干部作為包戶責任人,會對村里的“老、弱、病、小、殘”等群體逐個落實包保。“一旦轉移方案啟動,各責任人會根據職責,將疏散危險區、警戒區群眾帶到避險安置場所。”汪玉成說。
農村“大喇叭”
“為了及時掌握全村各處角落最新情況,村里大力推動數字化建設。”汪玉成介紹,180多個攝像頭遍布余村,可以在控制室動態監控全村重點區域的狀況;依托鄉村數字管理平臺建設打造的眾多智慧化應用,具備應急廣播、遠程喊話、風險自動分析識別等功能。
“智慧化應用對自然災害發生時,第一時間掌握全村情況、做出響應有很大幫助。”汪玉成希望,通過聚集技術人才,為平臺的應用擴展等提供幫助。
“在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應堅持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為主的原則,進一步健全不同類型突發事件的分級響應機制、明確響應程序,推進中央—省—市—縣科學聯動的應急指揮體系順暢運行。”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學副校長、歐洲科學院院士金雙根認為,在應急響應的過程中,應統籌發揮應急管理部門的綜合優勢和各相關部門的專業優勢,強化各部門在事故預防、災害防治、監測預警、搶險救援、物資保障、恢復重建等方面的業務協同配合,提升重大安全風險防范化解協同水平和災害事故應對處置現場指揮協調能力。
建強因地制宜的共治體系
近年來,應急管理工作堅持大抓基層導向不變、因地制宜思路不變,將頂層推動和各地探索相結合,把群眾組織起來、動員起來,不斷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格局。全國掛牌成立1.4萬個鄉鎮街道消防站所、明確6.3萬名工作人員,命名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642個,全國災害信息員隊伍穩定在100萬人以上……
“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農村、社區、廠礦、學校、牧區等基層一直是災害防御工作最薄弱的環節,也是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副司長張興贏介紹,多年來,各地各部門堅持需求導向,強化科技引領,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機制,將基層災害信息員、安全監督員、應急志愿者等隊伍建設逐步納入基層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和應急管理體系,在災情統計報送、災害預警傳播、普及災害防御知識、組織基層群眾防災避險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讓這支隊伍持續、穩定地運行下去,不斷滿足新時代綜合防災減災和安全發展的新需求、新挑戰。”張興贏建議,定期組織開展災害基礎知識、相關法律法規、災害應急處置、災情統計報送等方面的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切實培養一批基層防災減災救災的“明白人”。
防災減災宣傳進農村
“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安全治理格局,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引領帶動人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到基層安全治理工作中。”全國人大代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庫車市長寧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導員李運飛建議,以黨建促共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對消防安全綜合治理的領導優勢,共同研究解決消防安全綜合治理中存在的難點、痛點。
“高校師生科學文化素質高,又普遍熱心消防公益事業。可以著力培養一批有頭腦、有經驗、有干勁的高校消防志愿者,促進校園甚至全民消防安全工作提升。”全國人大代表、閩南師范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陸鑾眉介紹,她在調研中發現,消防救援機構指導建設的高校消防安全自治組織在校園消防安全隱患排查、消防科普宣傳方面都發揮了突出作用。
“我今年將提交建議,通過建立消防宣傳教育學分獎勵機制、設立專項表彰項目等,鼓勵學生投入消防志愿者工作中。”陸鑾眉說。
●作者:本報記者 王曉曄
●來源:中國應急管理報2023年3月9日一、二版 原標題《加強協同聯動 提升整體合力——代表委員圍繞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建言獻策》責任編輯:樊曉麗 周佳晨
●編輯:董臣
您的點“贊”和“在看”
是對應急人最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