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黨課體現的現代管理學思維(一堂黨課體現的現代管理學思維是什么)
陳奕凱
在一個年輕記者的視角中,黨課是和務虛的理論掛鉤的,甚至意味著沉悶。但上周筆者參加了三水某鎮的一場“三嚴三實”黨課,才意識到之前的看法有偏頗。
上課的是鎮委書記,聽課的各部門公務員和村(居)干部。書記開講便說,不按預先準備的材料來講,她自制了PPT課件,把“三嚴三實”的每一點都結合基層實際工作來講,且用細節和事實來說明問題,既分析客觀原因,更找主觀原因。
比如,這位書記觀察了政府食堂的早餐用餐情況,以此提醒公務員隊伍的時間管理和工作效率。公務員8點30分上班,大部分人8點之前就到餐廳用餐,但也有小部分人8點20分才到餐廳,就算只用幾分鐘用完早餐,到了辦公室,還要幾分鐘才能進入工作狀態,這就造成了時間浪費。
這樣精確到分鐘的時間管理,過去我們只能在外資企業中看到。但現在,這種精益管理模式不僅為越來越多民營企業運用,也滲透到了各級政府中。最大限度減少浪費、提高效率,在企業和政府中都達成了共識。我們常說經濟新常態是變粗放型發展為集約型發展,現在從政府部門做起的精確高效的管理,可以說是主動適應新常態的舉動。
同樣體現了精確的是,這堂課引用的數據尤為多。比如重點工作的進度、財政支出、招商引資等,幾乎每個觀點都有數據支撐,不僅有當下的數據,還有歷史數據的對比,與周邊地區數據的對比。
筆者同一些投資機構的接觸就發現,專業的投資者都特別重視數據,很顯然,與言語相比,數據更客觀,依靠數據更能做出準確的決策。政府官員重視數據,就說明避免了“拍腦袋”決策,體現了一個科學理性的政府。
當然,在基層依靠數據的決策還是存在問題的。這堂黨課上也提到了,例如部門間的數據共享并不暢通,部分工作人員對基礎數據采集并不重視等。黨課中提醒大家重視基礎數據,因為再基礎的數據可能影響一個重大的決策。黨課中還提到了公務員個人的榮辱感和使命感,這同樣涉及一個現代管理學命題。在一個以權力為導向的組織中,“胡蘿卜 大棒”是最好的管理,做得好就有晉升機會或其他獎勵,做不好就懲罰。但在現代企業中,這樣的管理模式趨于失效,因此去中心化的組織架構強調個人的價值實現。這方面的代表作當屬丹尼爾·平克的《驅動力》,其中就寫到“興趣和使命感其實是驅動人們前行的終極動力”。
對政府說去中心化自然為時尚早,但在政府中強調個人使命感,這與黨的章程本身是相符的。我們在基層的黨課中聽到的內容,越來越多地把黨建理論和實際工作結合,越來越和現代管理學相適應,這體現了黨執政能力。
事實上,同三水的一些公務員交流后,發現類似的黨課在各鎮(街)已成主流,以問題為導向抓中心工作和隊伍建設,結合黨建理論和現代管理學內容,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這樣的基層黨課都值得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