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集中居住后,黨建如何開展好?關鍵在一個字!(黨建引領村民集體致富)
當前,蘇北地區正加快推進農民集中居住,改善農民住房條件。由此產生的新型農村社區,既有傳統鄉土社會的傳承,也有現代城市社會的特點。
那么,如何做好新型農村社區黨建工作?近期,中共宿遷市宿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張永杰在《群眾》刊文認為,要運用好“融”理念,使基層黨組織始終在鄉村治理體系中處于核心地位,發揮引領作用。
融合多方力量
新型農村社區改變了農村的人口布局、村落布局、土地布局,以村居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為主體的傳統治理體系很難適應更為復雜的新型農村社區格局。為此,宿遷市宿城區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和戰斗堡壘作用,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融合物業公司的管理職能、業主委員會的自治職能,形成“三位一體”治理體系,有效解決黨組織“單打獨斗”的問題,讓新型農村社區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融合組織體系
單獨設立新型農村社區黨組織,按照便于管理原則,整合原村居黨組織設立網格黨支部、鄰里黨小組,并推選黨員樓棟長,使黨的組織下沉到小區、拓展到樓棟、延伸到居民。過渡期間,社區黨組織一般由鄉鎮黨委委員兼任書記,統籌用好村居干部、物管黨員、“五老”黨員等資源,配齊配強班子成員。新型農村社區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形成推進社區治理的工作合力。
引領物業服務
根據農村新型社區實際,多元引進物業管理主體,靈活搞好物業服務,形成兼具現代化、公益型、低收費等特征的物業管理模式。有條件的由社區黨組織牽頭引進市場化物業公司,條件暫不成熟的通過村居代管模式,承擔新型社區的物業服務、治安管理、設施維護等職能。目前全區已有18個新型農村社區成立或引進專業物業公司,43個社區暫由村居代為管理,基本解決社區物業服務問題。
引領業主自治
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參照城市社區自治模式,由業主大會推選產生業主委員會,代表廣大入住村民利益,反映業主意愿和要求,并監督物業管理公司管理運作。完善“三務公開”工作機制,聚焦新型農村社區居民關注的征地補償、土地租金、脫貧攻堅、物業管理等,精準梳理必須公開的17項規定事項,保證涉及群眾的事情讓群眾知道、接受群眾監督、由群眾做主。
融聚社會資源,以黨群服務引領社區服務新生態
新型農村社區不是簡單的“農民上樓”,集中居住對配套硬件設施、基本公共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宿城區堅持以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引領,整合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物業公司的社區服務職能、經濟組織的生活服務職能,切實提升整體居住體驗。
1
加強配套設施服務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按照城鄉融合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的要求和“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同步配套建設新型農村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同步規劃建設便民服務中心、衛生服務站、文體活動中心、幼兒園等公共服務設施,確保群眾搬得順心、住得舒心。
2
優化居家公共服務
完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陣地功能,將社會保障、公共衛生、社會救濟、法律援助、衛生保健等16大類52項政府公共服務項目下移到社區,實行“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理、確保群眾小事不出社區就能盡快辦結。推行社區干部便民事務代辦機制,對不涉及對上協調的即辦類事項,由社區干部根據群眾申請,現接現辦;對涉及對上協調的代辦類事項,由社區干部下載、幫代填寫相關資料后,指導幫辦;對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特殊事項,由社區干部根據群眾申請,全程陪同辦理,開啟為民服務“直通車”。
3
倡導志愿服務
在新型農村社區全面組建以黨員為主體、群眾積極參與的志愿服務隊伍,設置黨員志愿服務崗位,鼓勵黨員掛鉤聯系幫助低保五保、貧困農戶、殘疾孤寡等特殊困難居民。動員在職黨員到社區直接聯系服務群眾,開展扶貧濟困、關愛孤寡等服務,幫助解決群眾“急難愁”問題,打通便民服務“最后一公里”。
融匯發展要素
集中居住既是人口、住房的集中,也是產業、資源的集中,培育新型農村社區經濟發展新動能是社區良性發展的物質基礎和持續保障。宿城區突出黨組織在創業富民中的引導作用,動員各類主體投身鄉村振興熱潮。
1
黨建引領產業
堅持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游則游,圍繞高效農業、農村電商、環境整治等6個領域排定657個“生態富民”項目,切實彰顯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核心作用。同時,對搬遷涉及的村級集體資產通過配建一定比例的商業用房、物業資產等進行置換,或者采取貨幣化方式足額補償到位,將撤并村居原有的標準化廠房、農業基地等集體資產向新型農村社區轉移,推動集體創業,壯大社區集體經濟,增強自我發展能力。
2
推動就近就業
拓展搬遷農戶勞動力非農就業空間,充分利用扶貧幫扶、閑置房屋等各類資源,在有條件的新型農村社區興辦標準化廠房,引進效益好、用工多、易上手的“三來一加”、紡織服裝、農產品加工等項目,實現社區居民就近就業、增加收入。
3
鼓勵大眾創業
實施“返鄉興村千人計劃”,先后引進258名大專以上本土年輕人回村,掛任社區職務、興辦創業項目,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設置創業孵化室,以全民創業、網絡創業為主要抓手,加大創業扶持力度,提供房屋場地、辦公設備、水電網絡等必要創業支持,開展“創業標兵”、“致富能手”等評選表彰活動,加大創業先鋒與黨員間的雙向培養力度,進一步形成崇尚創業、投身創業、支持創業的良好風尚。
4
培養鄉土人才
制定“鐘吾優才”本土人才培養計劃,面向名創客、名工匠、名鄉賢等10類本土人才重點群體,提供特殊津補貼、資金支持、繼續教育、工作場地、綜合服務等方面的一攬子培養政策,鼓勵本土人才利用集中居住區各類資源,創辦技藝傳承基地、大師工作室等陣地,充分發揮本土人才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作用。
融溶地域文化
新型農村社區是地域鄉土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必須準確把握本土本鄉的文化特色、時代特征和地域特點,倡導新風,留住記憶,彰顯文明。
1突出社區黨員示范
大力宣傳黨員家庭、優秀黨員事跡,引導普通群眾向黨員看齊、向先進學習,凸顯黨員隊伍在移風易俗中的先鋒引領作用,宣傳現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推行移風易俗,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讓黨風成為引領鄉風文明、復興鄉村文化的方向標桿。
2加強社區文明建設
制定社區居民公約,重塑鄉村社會規范,扎實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宿遷文明20條宣傳、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將城市文明規范、文明理念、文明行為逐步向農村社區轉移,推動城市和鄉村文明對接,引導村民變市民。
3豐富社區文化活動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在集中居住區內規劃建設鄉村文史館、文化站、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鼓勵送戲下鄉、科普教育等文化服務向新型農村社區傾斜,將社區建設成為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人文家園、和諧家園。同時深入挖掘深厚的鄉土文化、創業文化,建設鄉賢館、文化廣場、農家書屋等一系列文化設施,使原本的“破爛村”轉變為鄉土的、健康的、文化的、歷史的美麗鄉村。
摘編自《群眾》2018年第23期,原標題為《以“融”做好新型農村社區黨建工作》
作者:張永杰(作者系中共宿遷市宿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責任編輯: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