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抓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淺談如何抓好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進以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對標中央決策部署,各地均對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從目前現狀來看,農村基層治理工作還存在三個“不能不”:
一是班子建設不能不管。自2021年換屆以來,村“兩委”班子活力得到有效加強,但是村級干部待遇低、工作環境差、肩上責任重,仍是制約干部干事創業的關鍵性問題。“大不了辭職不干”,村干部屢試不爽的“辭職威脅”讓村書記很難抓好班子帶好隊伍。同時,部分村干部背后還存在宗族勢力,“你找我事、我搗你蛋”也讓村書記不敢管、不敢問。連班子問題都解決不了談何基層治理。
二是工作方式不能不變。從工作內容來看,鄉村基層治理涉及面越來越廣、聯動性越來越強、標準要求越來越高。往往各級主管部門工作一布置,接著就是密集的檢查督查,“臺賬材料看一看,推進現場走一走”,而基層因任務繁重、人財物有限,難免出現應付現象,將功夫下在材料厚度上,而實際成效卻大打折扣。從工作現狀來看,一些沒有解決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基層治理的瓶頸。比如,農村歷史遺留的信訪積案。能否有效開展矛盾糾紛化解,減少存量、遏制增量已成為抓黨建促基層治理必須直面的重要問題。目前,村級越級訪現象頻發,歸根結底是對村干部的不信任。同時,村干部總是將群眾糾紛歸結于“雞毛蒜皮”,處理方法不到,沒有及時化解于苗頭,最終造成小事托大,難以收場。
三是思想問題不能不抓。2021年7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意見》,要求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治理全過程、各方面,以黨建引領助推基層治理。近年來,各地都在積極探索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基層領域黨的領導體制和黨建工作理念均得到有效轉變。但目前大多數村還停留在既有思維定勢和工作模式上,始終把黨建當做“軟任務”“表面功”,黨建載體流于形式、黨組織作用弱化、黨員模范作用發揮不明顯,把基層治理等同于環境美化、村民聽話,忽略了基層民主和群眾自治,導致任務落實不下去、成效體現不出來。
如何有效發揮黨建在基層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基層黨組織要敢于“打破”過去,做到建強班子、發展經濟、善于管理。
一是要打破傳統選人方式,讓班子活起來。基層是社會生活的“微單元”,結合了錯綜復雜的社會利益和紛繁錯亂的社會矛盾,也伴隨著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面對多元訴求,都需要有更多人才的融入和參與。“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村級要堅持“以發展需要找人,以化解難題需求尋人,以成就實績定人”原則,選優配強領路人。要堅持視野再拓展,拓寬摸排后備人選渠道,在組織要求框架內,變“村推村摸排”為“鎮村共同摸排”,充分利用數據優勢,整合退役軍人、高校畢業生、在外成功人士、致富能手等人力資源,根據村情實際、發展要求,對于符合條件人選,主動出擊,以群眾利益為最高標準,敢于打破基層樊籠,凡是符合發展需求的就用,凡是符合民生福祉的敢用。同時,要強化村級干部專業能力培訓,搭建培訓平臺,利用碎片化時間為村級干部“充電蓄能”。要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組織村級干部赴鄰近先進縣區學習經驗,更新觀念、樹立理念,從而達到轉變工作方式的目的。
二是要打破固有發展模式,讓村民富起來。農村矛盾糾紛頻發,深層次原因還是村級經濟發展落后帶來的問題。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應注重與農村集體經濟創新發展相結合,提升農村發展水平。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了,才能為農村基層組織正常運轉、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更加堅實物質保障。再者,村民生活富裕了,矛盾糾紛自然也就少了。目前,各地均在探索推進的黨組織領辦合作社工作就是一個強村富民的重要手段。由黨組織來領辦合作社,這是個新鮮事物,如何讓群眾理解、加入合作社,放心把土地交給村黨組織,是辦好合作社頭等大事。村干部首先要算好明白賬,再為群眾算好明細賬,通過收入對比,帶動農民積極入社。 同時,在禁止土地“非糧化”的大政策下,土地只能用來種糧食作物,那么要想發展村集體經濟,為村民增收,產業結構調整就尤其重要,村干部要善于積極引導村民和種植大戶創新農業種植模式,學習調研集體經濟較好村莊的發展思路和經驗,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打造“一村一品”,以傳統農耕文化為依托,形成品牌、帶動就業,促進村民增產增收,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牢騷抱怨”少下去。
三是要打破過去工作方式,讓群眾動起來。基層治理不是粗暴的基層管理,要實現善治,自治是基礎也是核心。自治是基層民眾通過協商民主和自律,實現自我管理的方式,動員民間精英、鄉賢、志愿者和普通民眾共同參與基層治理,不僅遠比單純依靠政府和執法機關更為有效,而且有利于增進民眾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群防群治從源頭抓矛盾糾紛的預防和就地化解,是我們國家多年來堅持的綜合治理具體實踐。如何發揮群眾自治功能,深化網格化管理無疑是一項重要舉措。網格化管理要按照“人在網格走,事在網格辦”原則,精心織密網格圖,夯實引領隊伍基礎;結合工作任務量與人員精力能力科學設置網格戶數;結合行政區劃與地理位置按照就近成片原則設置,方便管理。同時,要充分整合黨員代表、群眾代表、村級“五老”、各領域人才資源,選配網格內威望高、群眾信服、熱愛村級公共事業人員擔任網格員;要堅持“群眾發現,群眾解決”,帶領網格員常態化深入群眾開展工作,主動摸排群眾矛盾糾紛,主動了解群眾所思所想,主動化解群眾“家長里短”,主動服務群眾所需所盼,真正實現“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從而實現善治的根本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