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里岔鎮肖家村村莊治理村容村貌提升記:黨建引領 化繭成蝶(打造村容村貌)
大眾網記者 曹森 青島報道
最近,在膠州市里岔鎮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談話,“你看看人家肖家村,這會板板正正的,整個村都‘錚明瓦亮’,就連電線桿子都弄得那么俊”。肖家村的改變成了四里八鄉津津樂道的話題。
現在的肖家村,村莊房屋顏色鮮艷,排水溝蓋板整齊劃一,路兩側和房前屋后都是綠植,村外的柴草堆“成方論片”,平塘的水清澈干凈,紅紅的中國結燈籠更是顯得喜氣洋洋,就連電線桿子都穿上了“彩衣”。村里的百姓們無一不說,肖家村真是大變樣。
“再早之前,俺們莊東頭全是草垛,養雞的、放劈柴的、種菜的,左一堆右一堆,亂八七糟,草堆里還一些扔垃圾的,真是沒法看,蚊子蟲子到處飛。你再看看現在的地,什么草垛亂七八糟的啥都沒了,一眼望到頭,真透氣。”肖家村村民肖瑞臣說。
肖瑞臣所說的村東頭是肖家村與孫譚路之間的場院地,加起來得有40畝,家家戶戶都有,多的2分地少的1分地,零零散散干啥的都有。今年,青島膠州兩級狠抓鄉村人居環境大提升,每次檢查這個地方總是被扣分,村里多次挨家挨戶勸說把柴草堆清理走,但老百姓都說“自己的場院地,種個菜、垛個草不是很正常嘛,要不你讓我們往哪里放”,村干部們都被懟得啞口無言,但也只能一勸再勸,結果是收效甚微。“怎么辦?既然百姓沒有地方,咱們就集中找地方放”,支部書記召集黨員干部開會研究出了這樣一種方案。黨員干部圍著村莊轉了一圈又一圈,根據住戶數量遠近,最終劃分了9處柴草集中堆放處。地方找好了可困難又來了,村民覺得自己的場院距離近,不愿意集中存放。
問題解決一個又來一個,是該認真分析分析根本原因了。黨支部一班人連夜討論研究,發現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出在土地上,如果能把村民手中零星的土地集中到集體手中,實現統一管理就好辦了。
“零星土地在村民手中種植效益低,不種植的就會亂堆亂放,總面積不大,大公司又不愿意接收,那我們村集體接收代管”。公告一發村民們立即有了興趣,村里以市場價900元每畝流轉村民場院地,村民們算了算賬就那么幾分地自己種,怪累人還不如流轉給村里還能掙個錢,草垛放在村里集中存放處,倒出來自己的場院還能有個流轉收入。于是,第二天的村委就熱鬧了起來,為了能夠按照村里要求的期限流轉土地,場院地的草垛挪到了村里的集中存放處,雞籠子、鴨籠子搬回了自己家,地里種的楊樹也都聯系買家賣了。短短的一個周,接近50畝的土地倒出來了。“肖家村這個方法不糙,一舉三得,既清理了耕地種樹又提升了人居環境水平,還把零星土地集中到集體手中”孫家莊網格書記孫甸平說。
樹木清理了,草堆搬走了,流轉土地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咱們都是農民,手中有地還能賠本?”肖家村網格書記肖政委說。原來,肖書記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早早地聯系好糧食收購企業,談好了種植優質玉米,以訂單種植的方式回購玉米粒,算下來這片地不僅成本不用擔心,現在種上11月份就能讓村民和集體增收10萬元錢。
“肖書記你們村房前屋后,那么多種菜的,如果能改成綠化就更好了”環衛所長郭磊給村里提出的建議點醒了肖政委。剛開始清理村民房前屋后種的菜的時候,村民也懂那都是集體的地方,但覺得土地閑置浪費,才種上了蔬菜。現在,換一種方式將土地利用了起來,不僅能滿足群眾需求,更能美化村里環境。于是,村干部們挨家挨戶走訪,“嬸嬸,屋山頭種的菜咱們不種了,種上點花怎么樣?”“那敢情好,還能看個花,俺家邊上看著也俊”在這樣的對話聲里,環境整治如火如荼地開展著。
百姓的愿望就是我們工作的目標,說干就干,村干部們以身作則,帶頭清理自家的屋前屋后。村民們一看不種菜,種花確實挺不錯,都紛紛響應,自行清理了亂種的菜。一段時間之后,肖家村的月季和紅葉石楠絢爛開放。
“對了,肖書記,咱們村清理亂堆亂放,很多戶里當年蓋房子的舊磚舊瓦一堆一堆的,沒有用還賣不了,咱們正好壘花墻,也得買磚瓦,不如直接買村民的,還能解決磚瓦亂放的問題”肖家村文書趙海瑞提議。他的這一想法跟村民們一提,就收到了村民們的支持,多年的剩磚剩瓦得以重新利用,讓村民們看到了實實在在的便利,有的村民得知這件事之后,甚至不要錢都要給村里用。在建設過程中,花墻附近的村民也都紛紛上前,主動幫忙。這又是一件一舉三得的好事,既清理了村內亂種菜的現象又美化了村莊還解決了陳年磚塊亂堆放的問題。
自給自足,肖家村建設起了自己的“幸福里·小院”。“來來來起網了,趕緊送到小院去”肖家村網格計生主任孫清娥一邊張羅一邊拎著魚向小院走去。這個小院是村里的助老大食堂,但又不僅僅是一個飯堂。在這里老人們不僅可以免費吃飯還可以娛樂、保健、就醫,這里吃的菜、雞、魚都是村里自己種的養的。“起初我們在平塘養魚,是為了整治平塘浮萍,還沒有助老大食堂,現在來看又是一個一舉三得的事。”肖政委介紹說。肖家村西有一個近3萬平的大坪塘,一到了夏天長滿浮萍,到了秋天各種落葉荒草鋪滿水面,影響水質還影響村莊環境美觀。每次雇人撈浮萍落葉不僅開銷大還很危險,一年算下來光這塊開銷就得接近1萬元。“后來我們找到農辦咨詢了一下,知道了草魚可以吃落葉、浮萍和水草,并且這種魚長得非常快。”肖政委說,“于是,我們支部一班人合計了一下,買魚苗養魚,用自然規律生態方法解決平塘浮萍問題,等魚長大了還可以撈了免費發給村民吃。”肖家村在平塘一下投放了2000多塊錢的魚苗不僅有草魚還有鯉魚、鯽魚等,今年入夏以來浮萍沒有了,水質還清了。這樣循環養殖的方式,既解決了平塘浮萍難清理問題又給村民發放了福利,還通過自給自足減輕了助老大食堂的經濟壓力。
燈火映新生,變化中的肖家村燈火閃耀。肖家村東西南北各都400多米,主要道路兩側線桿特別多,挪又挪不了,看上去灰不溜秋,這么多年也是臟乎乎的很不好看,怎么辦?夜里的肖家村辦公室再次燈火通明熱鬧了起來,黨員干部村民代表再次為了村莊的美化出謀劃策。“把線桿掛上中國結紅燈籠,噴上漆弄點顏色整齊劃一,跟城里似的肯定好看”黨員潘洪勛說,大家紛紛贊同,就這樣一排排紅彤彤的中國結燈籠亮起來了、一根根線桿穿上了“彩衣”。
如今的肖家村已不再是草垛亂放、全村種菜、衛生倒數、工作推進難的肖家村了。一年來肖家村通過黨建引領、干部帶頭、村民自治的方式,班子越來越團結、民風越來越淳樸、村風越來越清朗,村干部一心為村莊、村民一心擁護黨。“我們現在的肖家村算是1.0版本,接下來我們還會在上級指導下繼續提升村莊治理水平和村民自治參與度,由現在的班子跟著黨委干轉變成想著法子主動干,黨員干部叫著村民干轉變為村民跟著支部主動干,實現肖家村2.0版本、3.0版本和更高版本”肖政委充滿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