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廣元城市發展規劃,廣元城市規劃高清圖最新消息(廣元未來城市規劃圖片)
一、編制背景
目前我市執行的城市總規為《廣元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年)》,該版城市總規為災后重建期間編制,主要確保災后公共服務設施及重大基礎設施落地。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和新型城鎮化的縱深推進,城市發展建設用地及人口規模已遠遠突破總規所確定的規模,按照先規劃后建設的要求,城市總體規劃亟待修編。
二、指導思想
(一)堅持生態文明,綠色發展。堅持生態優先,構筑環境容量底線,節約集約利用土地、水和能源,高度重視生態安全,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堅持以人為本,保障民生。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推進扶貧攻堅工作,完善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以人民滿意為規劃建設工作的首要標準。
(三)堅持城鄉融合,區域協同。推進農業現代化,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加強區域協作,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增強川陜甘結合部區域統籌協調能力。
(四)堅持傳承歷史,弘揚文化。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展現城鎮獨特魅力,增強城市文化自信。
三、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期限為 2017-2035 年。其中,近期為 2017-2020 年,遠期為 2021-2035 年,遠景展望至 2050 年。
四、規劃層次
市域:包括廣元市下轄三區四縣,即利州區、昭化區、朝天區、青川縣、劍閣縣、蒼溪縣、旺蒼縣,面積為16319 平方公里。
城市規劃區:包括廣元市下轄三個區,即利州區、昭化區、朝天區,面積為 4584平方公里。
中心城區:東至柳橋鄉,南至南山,西至赤化鎮區,北至轉斗鎮區,以嘉陵主城區、東壩、城北、南河、雪峰、上西、下西、萬源等建成區為主體,包括鄰近需要加強土地用途管制的區域,面積為 950.6 平方公里。
五、發展目標與策略
(一)發展目標
綜合考慮廣元的發展條件及基礎,結合相關規劃與要求以及轉型創新發展的需要,以美麗、開放、活力、暢達、幸福為導向,與國家“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全省“一個愿景、兩大跨越”戰略目標相適應,提出廣元發展目標:將廣元建設成為川陜甘結合部的現代化中心城市。
(二)發展策略
1.中心和開放戰略
融入區域發展格局。向西南融入成都平原城市群,積極承接成都、綿陽的產業轉移;向北聯動漢中、隴南,聯合培育區域旅游線路;向南融入南遂廣城鎮密集區;向西聯系九寨,融入區域旅游發展體系。
提升區域服務能力。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升區域的商貿物流、公共服務、旅游接待和產業集聚能力。
構建多向開放格局。積極推進高鐵、高速公路、機場等交通設施的建設,形成航空、鐵路、公路聯動發展的格局,努力成為聯系新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節點。
2. 綠色和低碳戰略
構建生態綠色城鄉。加強區域生態廊道建設,推動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建設。采取低沖擊發展模式,提高城鄉用地利用效率,優化工程基礎設施布局,進一步提升大氣和水環境質量。
構建綠色產業體系。建設以能源資源轉化模式創新為重點的循環經濟基地;建設以農副食品、中藥為主,面向沿海與國際市場的綠色生產與流通基地;構建傳統優勢產業優化提升、新興產業快速聚集的省級特色產業基地;重視文化休閑度假、
養老服務、職教等服務業的發展。
3. 人文和宜居戰略
推進全域旅游發展。以文化體驗、避暑休閑和健康療養為主題,形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具有知名度的的西部文旅休閑康養名城。
提高城市宜居水平。
構建綠色出行、多元社區、混合用地、產城融合的城市發展模式。把山、水等自然景觀要素引入城市建設,創造良好的城市景觀,提高城市整體形象和品質。
六、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一)市域城鎮空間結構規劃
強化人口和產業向中部河谷集中,突出劍門蜀道文化和區域通道重要性,尊重南北中不同地區自然差異,規劃形成“一帶兩廊兩區”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
“一帶”:為中部河谷城鎮發展帶,是全市產業、人口和城鎮核心集聚的發展主軸,重點發展綜合服務、旅游康養和新型制造等功能,形成“一心兩翼”的發展格局。
“兩廊”:為劍門蜀道文化旅游廊和蘭渝交通發展廊,是全市產業和人口的核心集聚走廊、旅游產業集聚走廊。
“兩區”:為北部山地生態涵養區和南部丘陵生態農業區,注重生態保護和農業發展,采取差異化的城鎮化策略。
(二)市域城鎮規模等級結構規劃
規劃形成“中心城區、縣城、重點鎮、一般鎮”四級城鎮等級體系。
第一級:廣元中心城區。規劃近期2020年城市人口 68 萬人;遠期2035 年城市人口106萬人。
第二級:各縣城,包括青川、旺蒼、劍閣和蒼溪。規劃近期 2020年城鎮人口約48萬人,其中旺蒼、蒼溪、劍閣各 14-17 萬人,青川3萬人;遠期 2035 年城鎮人口64 萬人,其中旺蒼、蒼溪、劍閣各20萬,青川4萬人。
第三級:重點鎮,共 27 個。規劃近期2020年城鎮人口 12 萬人;遠期2035年城鎮人口18.5萬人。
第四級:一般鎮,共52個。規劃近期2020年城鎮人口 7萬人;遠期2035 年城鎮人口6.5 萬人,平均每個鎮 1000-1500 人。
(三)市域產業發展規劃
1.農業發展規劃
農業發展總體空間布局為“一廊兩區”,即中部城郊型農業經濟廊、北部山區特色農業經濟區、南部丘陵規模農業經濟區。全域在“一廊兩區”的基礎上,根據各地優勢農特產業基礎,規劃細分為“三帶四區”的七大規模化特色農業發展帶和種植區,即北部山區核桃產業集中發展帶、沿江油橄欖種植加工帶、南部丘陵出口加工蔬菜產業帶和山地茗茶藥材種植區、北部高山河谷蔬菜種植區、劍閣昭化煙葉種植區和蒼溪特色林果產業區。
2.工業發展規劃
以園區為主體,結合工業鎮,構建“一核一帶、兩片多點”的工業布局。
“一核”:現代產業核心區,以廣元國家經開區、利州工業集中區、昭化工業集中區為平臺;
“一帶”:劍廣旺河谷產業密集帶,以京昆高速、恩廣高速、寶成鐵路、廣巴鐵路等交通干道為支撐,整合串聯沿線工業園區及工業重點鎮,打造廣元產業發展的主要軸帶;
“兩片”: 蒼南綜合發展片和朝天特色發展片;蒼南綜合發展片以蒼溪經開區、市天然氣綜合利用工業園區為載體,朝天特色發展片以朝天經開區為發展平臺;
“多點”: 重點培育青川北部、劍閣縣內有一定資源和產業基礎的工業園區和工業型鄉鎮。
3. 商貿物流業發展布局規劃
規劃總體布局為:一市級商貿物流集散中心、四物流中心、三配送中心、多配送點。
一市級商貿物流集散中心:規劃輻射川陜甘區域的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川北地區最大的汽車專業市場、川陜甘結合部區域性的建材專業市場等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規劃盤龍物流園、上西物流園(含卓新)、下西物流園和寶輪(龍泉)物流園等 4 個園區,滿足汽車配送、生產生活物資、商務運輸、工業產品等產生的倉儲運輸需求;
四物流中心:廣元紅巖港物流中心、旺蒼商貿物流中心、蒼溪商貿物流中心、朝天商貿物流中心;
三配送中心:劍閣配送中心、昭化配送中心、青川配送中心;
多配送點:在若干交通條件好且有倉儲運輸基礎條件的鄉鎮設置商品市場、農貿市場,并配置物流配送點,為村鎮提供生產生活集散服務。
4.康養旅游業發展
構建“一核、一極、兩帶、四區、五廊”的康養旅游空間結構。
“一核”:中心城區生態康養旅游核心區。是全市生態康養旅游服務中心,強調廣元中心城市的旅游資源優勢、文化內涵、綜合服務接待功能、旅游集散和產業要素集聚能力,重點發展健康服務、文化創意、康養旅游和工業旅游業。
“一極”:劍昭生態康養旅游增長極。以劍門蜀道 5A 級景區和昭化古城為核心,成為廣元旅游資源條件好、基礎服務設施完善、產業要素聚集等眾多發展優勢匯聚的重要焦點,重點發展康養旅游、文化創意、休閑觀光旅游業。
“兩帶”:蜀道生態康養旅游帶和嘉陵江生態康養旅游帶。大蜀道生態康養旅游帶是廣元旅游最為重要的軸帶和發展主軸,串聯市域主要特色景點,輻射聯合周邊旅游資源,打造要素集聚、文旅融合的旅游發展軸帶。嘉陵江生態康養旅游帶是廣元旅游發展次軸,整合沿線特色景點和旅游村鎮,區域上對接閬中,以鄉村休閑旅游帶動沿線村鎮發展和脫貧發展。
“四區”:唐家河康養旅游示范區、米倉山康養旅游示范區、曾家山農旅融合示范區、紅色經典與全域鄉村旅游示范區。
“五廊”:三國文化體驗廊道、民族風情文化體驗廊道、先秦棧道文化體驗廊道、紅色文化體驗廊道和嘉陵江山水休閑體驗廊道。
(四)市域綜合交通系統規劃
積極對接國家運輸大通道,建設連接西南西北的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合理組織公、鐵、水、空多種交通運輸方式,形成內部順暢、外部通達、集約高效的綜合交通體系。
1. 公路系統
高速:加快建設廣平高速公路,線路由蘭海高速向西經過青川至平武,在平武接綿陽-九寨溝高速公路。遠景線路向東延伸,銜接京昆高速公路和京昆高速廣元段擴容,服務朝天、中子以及曾家山景區。規劃綿萬高速公路,線路起于綿陽市,經劍閣、蒼溪,止于萬源,形成新的東向出川通道。規劃京昆高速廣元段擴容,線路西段與國道 G108 共走廊,經紅巖作業區和中心城區,緩解現有京昆高速公路壓力,同時帶動沿線旅游業發展。
普通公路:對現狀國道 G108、國道 G212、國道 G347、國道 G542、國道 G543 以及省道 S205、省道 S208、省道 209、S301、省道 S302、省道 S303、省道 S410、省道 S411 進行局部瓶頸路段升級改造。新增劍閣縣至普安鎮的快速通道,強化兩地之間客貨運聯系;全面提升市域內國省干線公路和縣鄉道等級,強化全市普通公路對鄉鎮的服務。
2. 鐵路系統
擴能改造廣巴鐵路,預留蘭渝高鐵、廣巴達城際鐵路及蘭渝鐵路城區段貨運支線。規劃形成“一主多點”的市域鐵路客貨運站布局。“一主”為主城區鐵路樞紐,“多點”為青川站、劍門關站、朝天站、姚渡站、羊木站、蒼溪站等。
3. 航運與港口
規劃提升嘉陵江通航條件,達到Ⅳ級航道標準,實現嘉陵江全面通航。東河航道等級達到Ⅶ級航道標準,實現庫區通航條件。規劃廣元港包括昭化、蒼溪、利州 3 個作業區,其中重點發展昭化紅巖作業區和蒼溪張家壩作業區,利州作業區以客運功能為主,重點建設皇澤寺碼頭。
4. 航空
規劃廣元盤龍機場由 4C 級擴建為 4D 級。考慮未來機場對城市品質和環境的影響以及機場用地擴展的局限以及機場升級的制約,規劃遠景搬遷廣元機場,遷至與三江新區、主城區和劍門關景區相對距離均衡的位置。
規劃在劍門關、蒼溪、白龍湖、三鍋、米倉山、朝天布局通用航空機場,開放低空旅游航線,打造通用航空基地,開展航空培訓、高空跳傘、搶險救災等業務。
(五)市域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市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一廊、一帶、七片、多城、多村、多線路”。
“一廊”:嘉陵江與白龍江形成的生態水系廊道
“一帶”:核心蜀道金牛道
“七片”:朝天蜀道生態遺產區、利州女皇佛教遺產區、昭化蜀漢遺產區、劍閣蜀道軍事遺產區、旺蒼紅色軍事遺產區、青川綠色生態遺產區、蒼溪道教遺產區
“多城”:3 個核心歷史城鎮——廣元古城(省級)、劍閣古城(省級)、昭化古城(國家級);3 個其他歷史城鎮——旺蒼縣城(省級)、木門鎮(省級)、青溪古城(市級)。
“多村”:4 個國家級——柏林溝鎮向陽村、昭化鎮城關村、麻柳鄉石板村、曾家鎮石鷹村;4 個省級——昭化區柳橋鄉平樂村、麻柳鄉復興村、四坪村、蒼溪縣永寧鎮桃花村;8 個市級——蒼溪縣浙水鄉三臺村、蒼溪縣東青鎮東興村、劍閣縣羊嶺鎮鐘鼓村、劍閣縣店子鄉聯盟村、昭化區梅樹鄉梅嶺村、昭化區張家鄉劉莊村、利州區金洞鄉清河村、朝天區李家鄉老林村。
“多線路”:廣元市域范圍內其他蜀道遺存線路——陰平道、米倉道。
七、規劃區三區三線劃定
“三區”:規劃區內生態空間總面積約 1800 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 40%左右;農業空間總面積約 2600 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 56%左右;城鎮空間總面積約 190 平方公里,占規劃區總面積 4%左右。
“三線”:規劃區內生態保護紅線面積 107.56 平方公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面積 664.58 平方公里;綜合考慮廣元規劃區內的現狀建設邊界、區域交通廊道和設施影響范圍以及城市新區的開發意向,在不突破生態承載能力的前提下,盡可能保障城鎮建設用地選擇的彈性,最終劃定城鎮開發邊界范圍 160 平方公里。
八、中心城區規劃
(一)城市性質
規劃將城市性質確定為:川陜甘結合部區域中心城市、連接西南西北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生態康養旅游城市、歷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人口規模
近期至2020 年,中心城區城鎮人口約為68萬人;遠期至2035年,中心城區城鎮人口約為106萬人。
(三)城鎮建設用地規模
近期至2020年,中心城區城鎮建設用地71平方公里,人均城鎮建設用地105平方米;遠期至2035年,中心城區城鎮建設用地106平方公里,人均城鎮建設用地 100 平方米。
(四)用地布局規劃
1.居住用地布局規劃
綜合考慮自然和區劃界限,規劃中心城區居住用地主要布局在河谷平壩地區,并向周邊山地和濱水地帶延伸。
2.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及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規劃
行政辦公用地:規劃增加的行政辦公設施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市新區,主城區結合遷建和改造進行整合,形成更集約的行政用地分布格局。文化設施用地:隨著廣元歷史文化遺址發掘、蜀道申遺、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等工作推進,文化設施用地規模應大幅提升。增加的文化設施用地一部分體現在改造提升既有文化設施、擴大規模,另一部分是在城市新區新建文化設施。
教育科研用地:針對現有教育科研用地,優化提升現有功能;將部分位于老城核心地段、用地條件相對緊張的學校進行逐步搬遷至新區,緩解老城壓力;城市新區按照相關規范要求,分區分組團配置中小學,在萬源、下西等地區增加或擴建普通高中、初中及小學。對于納入城市發展用地的鄉鎮學校,結合新區建設,通過遷并等方式整合既有學校,集中教學資源。
體育用地:市級體育設施規劃主要擴大澳源體育中心的規模,建設成為綜合性體育場館,具備承辦各級別體育賽事的能力。片區級體育設施規劃主要保留和完善南河體育中心,按照《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規范在紅坪組團新建體育中心。在其余各組團新建片區級體育設施,注重片區級體育設施的特色互補,同時注意體育設施空間分布的均衡性。
醫療衛生用地:對于現狀醫療設施,在原有基礎上進行功能優化提升;在天雄、紅坪、袁家壩等城市新區按照《城市公共設施規劃規范(GB50442-2008)》新增綜合醫院、專科醫院等大型醫療設施,同時注意醫療設施空間分布的均衡性。在紅坪組團新建綜合性醫療城,專為康養產業配套服務。社區醫療衛生設施按每服務3-6萬人設置1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 500 米為服務半徑設置社區衛生服務站,控制醫療衛生設施的服務盲區,共同打造“10 分鐘社區衛生服務圈”。
社會福利設施用地:保留并擴建原有社會福利設施,在紅光、坪霧、袁家壩等地分別新建集養老、兒童福利和救助于一體的福利院。
文物古跡用地:規劃文物古跡用地與現狀規模保持一致,并結合廣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對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風貌區等歷史要素進行嚴格保護與合理利用。
宗教設施用地:結合廣元悠久的歷史文化,合理利用現有宗教設施,適當擴建中心城區內規模較小的各類宗教設施,加快宗教場所周邊綠化環境建設。
商業用地:結合中心城區空間結構,重點打造 2 個市級商業中心,4 個片區級商業中心和 22個組團級商業中心。
預測規劃期末廣元中心城區對商務功能的需求將快速增長,特別是電子商務服務功能。規劃引導商務功能集聚發展,主要分布在上西、天雄組團,在下西、南河片區也布局一定的商務辦公功能。
娛樂康體用地:以既有的娛樂康體設施為基礎,結合城市商業中心、特色商業街區、在城北、紅光片區以及袁家壩片區新建娛樂康體設施,保障廣元康養產業發展。
3.工業用地規劃
規劃形成“兩區四園”的工業用地布局,引導工業企業向主城區北部近山地區集中,遠期逐步騰退袁家壩、下西等沿江的工業園區和企業,依托城區鐵路、高速公路形成帶狀聯動通道,以中部連片山地(盤龍郊野公園、楊家溝郊野公園、纏龍郊野公園等)作為水平自然屏障,減少工業園區對沿江生活服務區的干擾。規劃多條縱向城市干道,保證與南部沿江生活服務區的通勤聯系。
“兩區”:廣元國家級經濟開發區、朝天經濟開發區
“四園”:大榮工業園、元柳工業園、回龍河工業園和清江工業園
4.物流倉儲用地規劃
立足現有建設基礎,壯大升級,集中形成6大物流園區。6大物流園區包括上西物流園、下西物流園、盤龍物流園、寶輪物流園、元壩物流園、中子物流園。
(五)綜合交通規劃
構建與城市用地布局相協調,適應帶狀河谷城市空間特征,以公交、步行和自行車為主體,多方式順暢銜接、安全、高效、低碳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1.快速通道
規劃形成“兩橫五縱”的快速通道系統。
“兩橫”:分別支撐中心城區南部和北部的帶狀聯系。其中,一橫線位于中心城區南部,西段利用既有京昆高速公路局部改建、東段為新建線路;二橫線位于中心城區北部,西段利用省道 S301 改造、東段利用國道 G108 改造。
“五縱”:一縱為國道 G212 提級改造,聯系三堆組團和三江新區;二縱為國道 G108 提級改造,聯系朝天組團和主城區;三縱北側利用中轉組團至曾家山快速通道,南側提級縣鄉道,聯系中轉組團和東部新城;四縱為既有的廣永路提級改建,快速聯系東部新城;五縱為新增快速路,實現三江片區快速便捷的對外聯系。
2.主干路
規劃形成“三橫七縱”的主干路系統。
“三橫”:橫一路為中心城區南部北側主干路,串聯三江片區、河西片區和主城區;橫二為既有利州路,并向東西分別延伸,貫穿中心城區南部的四大片區;橫三路為中心城區北部東西向貫通的主干路,串聯朝天組團、中轉組團。
“七縱”:七條縱向主干路為片區或組團內部交通功能性較強的道路,強化縱深方向銜接及組團內部的交通聯系。
3.次支路
貫徹“高密度、窄馬路、小尺度”原則,重點增加商貿片區、大型居住區等分區的次支路網密度,提高次支路網所占比重。
4.軌道交通規劃
規劃形成 2 條軌道線路。軌道 1 號線利用廣巴鐵路,聯系老城片區和東部新城,長度約 33.42 公里;軌道 2 號線為新建線路,聯系河西片區和三江新區,長度約23.19 公里。遠景預留 3 條軌道線路。軌道 3 號線聯系主城區、河西片區、三江新區,長度約30.51 公里;軌道 4 號線重點服務老城片區,長度約 16.74 公里;軌道5號線重點服務三江新區,長度約 13.36 公里。
5.停車設施規劃
按照“增加配建、降低路內、公共停車適度平衡”的停車設施供應結構,合理確定各類停車泊位的規模。規劃 2035 年中心城區停車泊位供給量 24 萬個。其中配建停車泊位 20.4 萬個,路外公共停車泊位 2.4 萬個,路內停車泊位 1.2 萬個。
6.慢行交通規劃
構筑以人為本的慢行交通系統,依托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條件,進一步營造安全、舒適、人性化的慢行交通環境,構建連續、設施完善的慢行交通網絡,滿足市民日常生活的便捷需求。慢行交通網絡分為休閑游憩綠道和通行出行綠道兩類。
(六)綠地系統規劃
根據市民居住分布、自然山水格局和城市空間結構相協調,進一步提升城市整體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環境質量。規劃至2035年,中心城區人均綠地與廣場用地 1517.16 公頃,占城市建設用地14.31%,人均面積14.31平方米,綠化覆蓋率不低于40%,綠地率35%。其中公園綠地面積1061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01平方米,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不低于 90%,達到國家生態園林城市系列標準(人均建設用地<105 平方米的城市,人均公園綠地不應低于 10.0 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0%,建成區綠地率≥35%,城市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