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金醫院信息科:人人都是項目經理(瑞金醫院 信息科)
2019年, 獲評電子病歷應用水平分級評價7級的醫院達到4家,瑞金醫院就是其中之一。
“7級是鼓勵,更是起點,還要不斷探索,做得更加深入。”瑞金醫院副院長胡偉國表示。作為瑞金醫院信息化建設進程的直接推動者,趙艷對此深表同感。
歷程:從產品研發到多廠商集成
瑞金醫院的信息化歷程可以劃分為三大時期:
從1995年到1999年的委托開發模式,由4家大型軟件公司開發和實施醫院信息系統。
從2000年到2010年的自主開發模式,自主開發HIS、電子病歷、門戶網站、協同辦公平臺等一系列核心業務系統,基本構建起全院級的信息化應用框架,建立醫院自己的信息化建設團隊。
從2011年至今的以計算機中心為主導的合作開發模式,一方面,在手術、麻醉、病理等獨立的專業領域引進專業軟件廠商。另一方面,探索合作開發:引入技術、人力,獲得自主知識產權,縮短新應用的研發周期。
從白紙一張,到最高評級,瑞金醫院信息化建設的進階有何奧秘?
數據“三步走”:采集、治理、共享
“要打造智慧醫院,一定要用數據來說話。”
一次演講中,瑞金醫院副院長胡偉國表示。醫院要從數字化醫療走向智慧醫療,就必須將沉淀數據轉化為數據資產。這一點,也鮮明體現在電子病歷七級的要求中,以六級的全流程醫療數據閉環管理、高級醫療決策為基礎,到七級醫療安全質量管控,區域醫療信息共享。
圍繞著電子病歷高評級要求,數據的智慧化可分為三大環節,分別是數據采集、數據治理與數據共享。
-
數據采集:多維、智能的采集方式
為使系統可以集中服務于臨床業務與醫院管理部門,瑞金醫院將系統集成為兩大平臺:一是臨床數據平臺,二是運營管理平臺,二者抽取的數據方向和服務對象不同。
但傳統數據采集方式存在不完整的情況,比如身高體重作為基本信息,在HIS系統卻無法采集,因為 HIS主要是收費和就診記錄,身高體重信息則在體檢和入院護理兩個環節。因此,胡偉國表示,瑞金醫院采用多維、智能的采集方式。
通過診療數據信息、業務信息等數據的大規模采集,建立起覆蓋院內、院外隨訪、合作機構的多模態、全方位的臨床數據湖。趙艷表示,瑞金醫院希望通過從患者出生到死亡的全數據采集,提倡全生命健康管理。
“比如HIS、LIS、心電圖系統等,每家醫院都有很多專業廠商提供服務,相應地,患者的數據也散落于各個系統里。所以,我們就建立臨床數據平臺,把患者歷次就診信息和患者此次在各個模塊中的信息匯總在一起,構成患者360全息視圖。”
趙艷:從臨床大數據到認知醫療的探索 圖片來源:CHIMA
其次,數據采集需要從院內向院外延伸。慢病管理的場景大部分發生在院外,以高血壓為例,監測數據是醫生用藥的參考標準,但往往存在著“患者說不清、道不明、不記得”的情況。就此,瑞金醫院試圖聯合可穿戴設備與院外血壓監測場景。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要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把維護全民健康的關口前移。在此之下,上海市2019年將“智慧健康小屋”列入政府實事項目,提供一站式檢測醫療服務。
只要患者用身份證或社保卡在“一體機”上刷一下,就能檢測11項體征指標的檢查報告。趙艷介紹,健康小屋監測數據可以通過醫保卡和身份證傳回瑞金醫院醫院數據中心。醫生工作站可以同步獲取患者數據,建立患者血壓升降曲線圖,為短長期藥品配比提供依據。
-
數據治理:優先考慮數據標準和檢驗
在數據儲存與采集環節,瑞金醫院應用智能系統制定統一、標準化的數據指標體系,規范醫院的數據輸出。
趙艷強調,為提高數據質量和可用性,要將數據治理挪到前端,“采集數據之前,就要考慮數據標準和檢驗方式。”第二,數據需要入庫實時驗證。第三,數據要結合業務場景,充分利用。
-
數據共享:多部門共享
除了院內系統間的互聯互通,電子病歷七級要求區域醫療信息共享,將患者在各個醫療機構中產生的診療相關記錄、個人健康信息進行整合,實現電子病歷系統與個人健康檔案的有效銜接。
“在七級建設中,數據標準和數據梳理,已經從單家醫院改造過渡到醫聯體單位間的合作與改造流程。需要充分考慮外接應用,業務流程的設計要模塊化,可變更,松耦合。”趙艷說道。
對于大體量、多院區信息共享,如果所有系統共享都從HIS抽取,對醫院信息系統壓力很大,由此,瑞金醫院建立了臨床業務平臺,對于瑞金醫院四個院區,采用同一數據庫方式連接;四個醫聯體醫院,采用數據匯總方式互聯互通互認。
“數據孤島”之下,各家醫院在系統建設上存在差異,如果全部按照國家標準改造HIS系統,需要大量時間精力,由此,瑞金醫院在平臺庫上建立了信息共享標準。
以白細胞為例,不同醫院的代碼不同。但在平臺庫中,a10015是白細胞,a0102是中肌力細胞,這是一套可通用的統一編碼,在院內可以用自身編碼做對應,從而促進化驗報告互看互認。
除了化驗報告,數據共享要進行跨醫療機構間的診療聯動,通過共享患者電子病歷信息,集成患者在院外的過敏史與危機值等,做合理的臨床分析與診斷。
目前,上海市38家公立醫院已經實現信息互聯互通:上海申康和衛健委要求各家醫院實時上傳患者信息,檢驗報告,影像圖片和檢查報告、病史信息,建立起統一的標準平臺。
通過標準平臺,各家醫院都可以在醫生工作站調閱到患者檢查信息和各類報告。同時,上海患者除上海醫保外,所有自費患者都采用上海申康制定的自費卡標準,版式、15位卡號(醫院的代碼6 資源內部號9),實現醫院之間自費卡互認。
“數據共享,由政府發起比醫院更有力,醫院最多帶動相關聯業務的兩三家,而政府發動的互聯互認,更能為患者提供服務。”趙艷說道。
人人都是項目經理
“在醫院信息化建設過程中,計算機中心不能只是IT人,還得是醫療人,后勤人,財務人。”在智慧醫院評價標準宣貫會上,趙艷強調。
瑞金醫院計算機中心一共55人,包括軟件開發組、綜合運維組、系統安全組和數據中心。技術能力涵蓋項目組織、軟件開發、軟件測試、應用推廣、系統集成等各方面。
趙艷強調,信息部門項目管理是最基本的功能。即,人人都要做項目經理。信息項目涉及到廠家、使用科室、計算機中心三方。需要明確需求,確定任務。召開需求討論會、項目啟動會、項目周會等會議,再完成需求登記表、培訓簽到表、操作手冊等,還包括合同的簽訂與執行。
瑞金醫院要求綜合運維組成員每個人分管1到N個項目,對項目建設過程全進程控制,完成醫院需求管理、項目考核評估、臨床交流培訓、項目驗收、后續運維等一系列動作,保證項目完成質量。項目管理要考慮信息科,也要考慮使用科室,充分協調協調醫院、廠商和科室的關系。
“我一直強調,在醫院,信息化一定要得到臨床使用部門認可。有一些可能改變流程就可以。好的項目經理培養一定是計算機中心的重要工作。首先要了解臨床,要懂廠商或者開發人員,做好橋梁。”趙艷說道。
同時,趙艷強調,項目經理不僅要管項目,還要隨著項目的實施,逐步形成項目文檔庫。計算機中心一直缺少文檔知識庫,以前都是口頭交流。因此,計算機中心每一個項目經理,要充當圖書館的管理員,整理所有的文檔,質控每一個接口,同時要做精算師,控制項目的時間和成本。
醫院高質量發展要觸及“智慧”
智慧醫院建設背景下,醫院信息化面臨發展與轉型壓力:第一,線下服務模式與互聯網應用間的矛盾;第二,管理精細化要求與數據供給能力間的矛盾;第三,不斷龐大的醫療數據與臨床研究產出、信息安全間的矛盾。
針對這些矛盾,趙艷認為,醫院應當由業務流程驅動向數據驅動轉型。由關注數據生產向關注數據治理、數據利用、數據安全轉型。在系統的頂層設計中,除了臨床數據管理平臺,瑞金醫院還建立了運營管理平臺。以數據作為質控部門、業務部門、管理部門重要抓手,為醫院運營管理和患者服務,節省成本。
趙艷表示,信息科可以不懂技術,但不能不懂業務。
計算機中心可以從管理層關心的數據報表開始嘗試,將國考數據按月做成報表,聯合醫療部門做成監控指標。“如果每個人、每個科室、每個科主任都清晰了解考核數據,計算機中心可以發現系統的不完善之處,其他科室主任也可以發現漏洞,提質增效。”趙艷說道。
健識“金”句
健康界:建立集成平臺之后,瑞金醫院還會有接口的困擾嗎?
趙艷:肯定有。因為HIS是我們自己開發的,所以可以硬性規定標準。建議各家醫院信息科一定要定好患者基本信息接口,我先發布統一的患者基本信息、化驗報告、病史、就診信息標準接口,如果有額外需要,可以讓計算機中心協商。
不要把患者基本信息讀取接口弄成兩三個,這樣業務故障都不太好判斷,計算機中心應該主導標準。其次,接口要全部做成xml可配置的。我們做過web service,然后做成中間庫,我只要更新中間庫,其他人就可以讀取數據。
健康界:七級評審的難點和重點在哪里?
趙艷:電子病歷六級主要是梳理院內主要業務流程,包括閉環、監控、提醒、完整性。從六級到七級,更多是數據共享、標注和清洗。
電子病歷高評級,首先要打牢基礎,理清數據和標準。對于7級,除了院內系統交互,還有與院外醫療機構及上級部門之間的交互。或者是一些外掛應用,比如AI影像,從六級到七級,要標準化、平臺化。
六級時,為了節省數據庫空間,很少會考慮冗余。一旦涉及到院外系統互聯互通互認,就要考慮系統效率和落地完整性,就會做冗余設計,會帶來很多支出。
電子病歷七級評審不能只靠信息科,一定需要醫療部門牽頭,醫院和醫院之間的交互不能只做信息交互,更需要業務交互。
一定有業務需求,信息才能支撐。比如我們跟二級醫院或者社區醫院轉診,有這樣的業務需求,即使沒有電子病歷,我們也要轉診,做信息互聯互通。
希望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縱向和橫向全部打通。在系統改建中,需要廠商的配合。要讓廠商按照國標去改系統,提供更好的服務。對于不同廠商提供的服務,做互聯互通的時候,必須有公共平臺來交互。
丨來源: 連線CIO、部分內容來自 CDSreport
加入社群
點分享
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