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代建,已經變天了
近期,房企2022年財報姍姍來遲。毫無意外,大部分房企的業績乏善可陳。如果要從中挖掘一些亮點,代建業務絕對是不容忽略的一個。
近日,明源君研讀了房企及代建企業的年報,發現地產代建確實不負眾望,無論是增長空間還是盈利效應都不錯,是一條值得地產企業關注的賽道。
不過,很多房企可能還沒來得及入門,這條賽道已變得擁擠而崎嶇。不僅競爭者扎堆,投資主體也走向多元化,代建需求日趨復雜,對于代建企業來說,沒有過硬的綜合實力及差異化優勢,想要分到代建市場一杯羹顯然沒那么容易……
低風險高收益逆周期
地產代建的優勢凸顯
代建其實不是新鮮事物,卻是最近兩三年才真正火起來的。
過去,房企做地產開發是大包大攬模式——投資、建設、銷售、運營一條龍。這一模式最近兩年遭遇巨大挑戰。
自2021年以來,樓市下行,部分房企暴雷出險,其他房企紛紛收縮戰略,尋找新模式、新增長點,成為擺在房企面前共同難題。
和重資產的開發模式相比,代建賺的是開發過程的服務費,不需要拿地和融資,具有低風險、高收益、逆周期的特點。
這種輕資產模式,在“錢荒”時代顯得尤為難得。
以綠城管理為例,綠城管理的一大原則就是不加杠桿,即不為委托方出資。據管理層披露,綠城管理每年的經營性現金流都是凈流入的,截至2022年末公司賬號現金已超過20億。
與傳統開發模式相比,代建雖然賺的是“小錢”,賺錢效應卻非常可觀。戳這里,了解項目建設管理系統
綠城管理去年的毛利率52.3%,凈利潤率28%,較2021年同比均有所上升。
另一個老牌代建企業——中原建業,去年受疫情和樓市下行影響,業績增長有所受損,凈利潤率仍保持在50.1%的高位。
這些數據,和當前住宅開發5%左右的凈利潤率相比,可以說很誘人了。
代建的這些優勢,吸引了大批房企爭相涌入。
據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不少于60家房企涉足代建業務。僅去年一年,就有旭輝、龍湖、中糧等多家大型房企發力代建業務。
旭輝控股、華潤置地等甚至宣布將代建提升到戰略高度。
而捷足先登的房企們,也紛紛提速加碼。
以仁恒置地為例,2022年代建項目為仁恒置地貢獻了12.4%的業績。其去年在國內新增的土儲大部分都是小股操盤模式,項目股權最高不足30%。
憑借著成熟的開發經驗以及較高的客戶認可度,仁恒置地以低比例權益與當地城投公司或小型房企合作,輸出品牌和項目開發能力,實現輕資產運作。
代建市場一觸即發。而其中正在發生的微妙變化,也正影響著代建企業的戰略方向,甚至可能成為制約房企代建業務的新門檻……
投資主體趨于多元化
代建業務結構面臨大調整
通常來說,按照委托方性質的不同,代建業務可分成政府代建、商業代建、資方代建,這三類代建的委托方分別為政府及事業單位、房企、金融機構。
近兩年隨著民企退守,國央企、城投、金融機構入場,拿地主體日趨多元化,地產代建也呈現出了與以往不一樣的格局。戳這里,了解項目建設管理系統
①受保障房規劃利好,政府代建進入爆發期
按照中央部署,“十四五”期間,40個重點城市計劃新增保障性租賃住房650萬間。保障房建設,需要借助專業開發商來完成,這就催生了大量的代建需求。
②國央企城投及金融機構進場,代建需求大增
過去,代建需求以中小房企的住宅開發為主,然而,經過這兩年的劇烈調整,中小房企已逐步淡出舞臺,同時,國央企城投托底拿地、金融機構紓困房企,他們所獲項目多數都不得不委托專業的公司做代建。
其中尤以城投代建的增長最為突出。
據克而瑞數據,去年城投拿地建面占到全國土地總出讓面積的一半以上,而地塊開工率僅為8%。絕大部分的城投公司不具備項目開發能力,這就產生了大規模的代建增量需求。
這種變化,已經明顯影響代建企業的業務結構。
據綠城管理年報披露,其在手的1億平米的訂單,政府類代建已經占到33%左右。
已開工在建項目中,政府代建面積占比更是超過52%,另外還有4600萬方的待建面積。
2022年政府代建帶來的收入已占到總營收的29.4%。
來自國央企城投的訂單也在增加。數據顯示,按代建費預估,綠城管理去年新開拓的業務里面,國央企城投客戶占比達到66%,其中有46.8%來自城投客戶。
金融機構的代建業務也在攀升。2022年代建費占比增至10%。
綠城管理表示,自2020年上市以來,資方代建連續三年復合增長率在20%以上。預計未來這類代建還將繼續上升。
與此同時,來自私企委托方的業務大幅縮水,僅占到總在建面積的25.4%。而在過去,這類代建的占比一度超過90%。
在中原建業的業績發布會上,管理層也表示,政府代建、國央企城投代建和資方代建比例在增加。
截至去年末,中原建業共與14家政府平臺公司、8家國企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累計簽約政府代建項目14個,資本代建項目3個。
投資主體的變化,正在深刻影響代建市場的結構。同時,也對代建企業提出了更高難度的挑戰。
代建市場競爭日益劇烈
對參與者的能力要求更高了
代建入門容易,做出彩卻很難。目前涉足代建的房企很多,但并不是誰都能吃到這塊蛋糕。
1、代建市場日趨復雜化,對代建企業提出了新要求
一些房企可能低估了代建的難度,覺得能做地產開發就能做代建。
事實上,代建對于企業的綜合能力要求非常高。
一方面,投資主體越來越多元化,不同委托方的訴求不一樣,操盤方想承接不同類型的項目,所需具備的能力也不一樣。
比如,
商業代建要求具有較強的品牌溢價能力;
政府代建要求具有很強的項目管理能力;
紓困類項目涉及主體多,情況更為復雜。
據金地管理對紓困類項目業務模式的總結,可分為項目接管、項目托管、代建重啟三個方面。每一類業務對操盤方都提出了不同的挑戰。
來源:金地管理
即便是商業代建,城投公司與市場化企業的核心訴求也有差異。城投公司除了追求項目高效、安全、品質、收益外,也非常關注開發流程的規范、成本的可控性。
另一方面,隨著房企蜂擁進入,委托方有了“貨比三家”的條件,代建企業的差距暴露無遺,同行間競爭不可避免的走向白熱化。
以紓困類項目為例,要求代建方輸出信用,為項目提供征信背書,單單這一點,足以將一大批房企拒之門外。
總之,代建絕不僅僅把項目建出來這么簡單。
除了高效的操盤能力、成熟的項目管理經驗外,上下游供應鏈能力、客戶資源、品牌口碑、人才團隊水平等也都是衡量代建企業能力高下的重要因素。
目前,一些先知先覺的企業,已經著力塑造差異化競爭優勢,以期在日益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搶占先機。
2、爭相塑造差異化優勢,代建企業也“卷”起來了
金地集團副總裁、金地管理董事長郝一斌曾總結,代建是“以價值創造為基礎,實現價值共享的過程”。
明源君認為,夸張點來說,代建企業要有“點石成金”的能力。
一個簡單的例子,淡市之下,借助代建方的信用背書和口碑效應,實現項目熱銷。這就是價值創造的一種體現。
比如,仁恒置地去年代建的多個項目,加推當日去化率達到85%以上。正是得益于“仁恒置地”這塊招牌的加持。
在近日的業績發布會上,綠城管理闡述了自身7大核心能力,明源君認為,其中有3點尤為重要:
品牌溢價。綠城中國擁有較好的品質口碑,脫胎于綠城中國的綠城管理,自誕生之日起便自帶“光環”。綠城管理上市后,也推出了自己的品牌“綠城M”。
主體信用。眾所周知,綠城中國的背后有央企中交加持。同時,綠城管理又擁有靈活的市場化機制。用管理層的話來說,這是綠城管理的“排他性優勢”。
供應鏈體系。成熟的供應鏈,不僅能夠降低開發成本,也能有效提高開發速度,并穩定出品品質。
可以說,地產優等生們做代建,具有先天性優勢。
龍湖在去年推出了”龍湖龍智造”品牌,正式切入地產代建領域,龍湖龍智造包括“六大業務飛輪”體系,即前期策劃定位、開發管理、方案施工圖BIM設計、城市數字孿生、總包EPC、智慧城市解決方案,主打的正是一站式、全周期、全業態服務的差異化賣點。
華潤置地這些年雖然不怎么宣傳代建業務,卻是公共代建領域不折不扣的隱形冠軍,各地的大型場館、大型基礎設施很多都出自華潤之手。
作為地產綜合型選手,華潤代建勝在體系成熟、業態完善,無論是“建設”還是“運營”都游刃有余:
全業態:商業、場館、保障房、基礎市政、衛生教育等綜合代建運營管理體系;
全流程:“投資策劃-規劃設計-成本采購-工程管理-運營管理”一體化管理;
全資質:擁有設計、施工(建筑、機電、裝飾、市政)、片區及場館運營等資質;
……
和這些巨無霸們相比,很多房企可能有點“相形見絀”。
明源君認為,普通房企想在代建市場分到一杯羹,可從兩個方面發力:
團隊建設。
人是代建企業最大的成本,也是代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代建企業突圍,首先要從團隊入手。
中原建業在去年就做了一個重要嘗試:設立城市合伙人機制。
城市合伙人與中原建業成立合資公司,城市合伙人發揮本地化優勢,為中原建業引進當地的城投等合作伙伴。通過整合雙方資源,實現利益共享。
精細化管理。
代建,要能夠創造、提升項目的價值。
比如說,通過成本精細化管理,減少成本浪費,節省下來一筆錢,這就是創造了價值。
通過過程精細管理,如節點前置、BIM疊圖、專業交圈等方式減少項目變更,也是價值創造的一種體現。
總而言之,代建是靠能力吃飯。如何通過管理實現降本增效提質,是代建企業都躲不過的問題,也是普通代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