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主要特點和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大力推進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實踐,到底有哪些經驗和亮點?又有哪些主要特點,存在哪些突出問題?
年初,四川省委黨校教授郭祎,在收集整理分析了15個副省級城市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實踐的基礎上,發表文章專門論述了“社區治理現代化:黨建引領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優化”,對上述問題作了一定的回應。
15個副省級城市的“亮點”
基層實踐是頂層設計的源頭活水,總結梳理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實踐經驗,尤其是歸納黨建如何引領社區治理的模式創新,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入理解和把握“引領”的內涵與新時代要求。
15個副省級城市,是我國城市社區治理的重要陣地,近年來,他們深入開展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在維護穩定、服務居民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涌現了許多亮點(僅以城市某個典型社區為代表):
沈陽于洪區碧桂園社區,構建以社區黨委、網格長、網格員和樓長為主體的四級睦鄰黨建網絡。
大連辛寨子街道魅力社區,構建社區黨支部、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公司三方聯動的“紅色管家”黨建項目。
長春寬城區長山花園社區,創建“四級”社區黨建網絡工作體系和“三長”社區管理體系。
哈爾濱道里區撫順社區,創建“居民點單、社區交單、單位下單、黨員接單”的共建服務清單。
南京江寧區托樂嘉小區,創建黨組織領導下的“三方聯動”機制,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以聯席會議的形式共治。
杭州下城區全城社區,創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十項長效機制”,含領導干部“包街走社”機制、社區黨員“包樓聯戶”機制、在職黨員“報到服務”機制等。
青島城陽區全城社區,構建“街道黨工委-大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黨員”四級治理體系,細化網格黨支部(黨小組)的職責任務。
濟南天橋區寶華新居社區,“紅色睦鄰”黨建品牌:創建了“一圓六方”治理模式。所謂“一圓”是指社區黨委,“六方”是指基層黨支部、社區居委會、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居民代表、社區綜治辦、物業公司。
寧波海曙區全城社區,全面推進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活地圖”,建立“一社區一檔”的社區治理檔案,推動服務精準對接、資源高效利用。
廈門湖里區金海社區,打造便民服務圍、升級紅色朋友圈和深化企業經濟圈的社區治理的“三圈模式”。
武漢唐家墩街西橋社區,搭建小區治理“月月談”議事平臺。每月確定一個小區,選定居民最關心的突出問題,圓桌集體討論、卡片廣征解法,最終形成決議,充分挖據下沉黨員能力資源,將決議落地落實見效。
成都青羊區清源社區,“三強、三化、三感”治理模式:“三強”即強組織、強基礎、強細胞,分別代表著要充分發揮社區黨委引領示范作用、下屬支部的戰斗堡全作用和社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三化”即群團組織社區化、社區居民自愿化、社會組織專業化:“三感”即群眾歸屬感、幸福感、獲得感。
西安高新區楓林綠洲社區,采取“黨建引領 志愿服務”工作模式,成立以黨員為支撐、社區骨干居民協同配合的“星火之家”黨員志愿服務隊、醫療保健志愿者等隊伍。
深圳龍華區北站社區,啟用“黨建引領社區'智’理”平臺,在北站社區建設全區首個社區智慧指揮中心,發揮黨群服務、事件分撥、數據共享、應急聯動等功能。
廣州番禺區奧園社區,構建“六位一體”社區共建共治共享機制:社區黨委、開發商、居委中心黨支部、物業黨支部、業委會、社區生活服務組織。
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基本特點
“要鼓勵基層大膽創新、大膽探索,及時對基層創造的行之有效的治理理念、治理方式、治理手段進行總結和提煉,不斷推動各方面制度完善和發展。”
為了增強研究對象的可比性,郭教授特別選取副省級這一城市層級為實踐參照。從我國15個副省級城市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實踐亮點來看,黨建引領作用的發揮具有三個基本特點:
其一,黨建引領在于做好“一核多元”的“主題文章”,無論是業委會、物業公司,還是社區各類社會組織,多元參與社區治理全過程,其核心都是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始終是第一位的要求;
其二,黨建引領在于做實“一個需要”的“目標文章”,這個需要就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是及時回應社區居民需求和期盼,大力建設服務型社區黨組織;
其三,黨建引領在于做長“一支隊伍”的“關鍵文章”,這個隊伍就是以黨員干部為主要代表的社區工作者群 體,從15個副省級城市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模式探索來看,只有黨員干部切實干在實處、走在前 列,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社區多元主體的參與和互動。
當前工作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盡管這15個副省級城市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模式探索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受制于理念認識、物質條件以及制度配套等方面因素,各地探索的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實踐經驗存在較大的差異性。
從當前工作的實際來看,黨建引領社區治理,尚有一些有待提高的空間。
一是融合不夠。一些地方的社區黨建工作浮在面上,“盒子檔案”一大堆,但作用發揮“兩張皮”,如同“油水關系”,難以真正深入社區群眾的生活和解決實際問題。
二是虛多實少。一些地方的社區黨建工作往往習慣于停留在口號層面,好像“面子工程”,調門很高而落地不多,社區治理既缺乏組織載體,又缺乏場地和經費支持。
三是包辦太多。一些地方的社區黨組織職能缺乏清晰的邊界, 如同“住家保姆”,什么事都干而沒有重點,對于如何發揮領導作用而非“替代”作用缺乏戰略思 維和制度規定,黨組織參與具體事務過多,面面俱到、不堪重負。
四是辦法不多。一些新建的商品房小區內的黨建工作難以開展,小區“隱形黨員”“口袋黨員”多,一些老舊小區的老年黨員偏多、青年黨員少,組織活動缺乏吸引力,也就難以真正發揮組織功能,從而難以引領社區治理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