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校園失信行為如何治理(大學生校園失信行為如何治理的)
作者:李占峰(內蒙古工業大學黨委書記)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誠信文化,健全誠信建設長效機制。加強誠信文化建設不僅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條件之一,而且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新時代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強化公民的誠信意識,樹立公民的誠信品格。大學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棟梁,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不僅有利于涵養大學生的誠信品格、培育德才并重的時代新人,而且有利于大學生厚植歷史擔當,勇于肩負時代使命。當前,部分大學生存在校園失信行為,不僅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侵蝕著校園文明建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要大力加強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積極推動誠信教育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
豐富誠信教育內容,在思政課教學中融入誠信教育
不斷豐富、發展、完善誠信教育內容是提升誠信教育質量的關鍵。
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指導,不斷深入推進大學生的政治誠信建設。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才能扎根中國大地并為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提供科學指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就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強化學生的政治立場,確保學生對黨忠誠,始終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
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大學生的誠信道德建設。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個人層面的重要價值準則之一,也是公民立身處世的基本道德規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要求公民在實踐中誠實守信、履約踐諾,要把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作為學校立德樹人的重要教育內容。
三是要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誠信教育資源。中華民族在綿延不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傳承了“明禮誠信”“義利兼顧”等優秀道德品質,不僅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也是我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根基。因此,在思政課教學中要善于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資源,使大學生浸潤在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中。
四是對民族地區高校而言,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開發利用民族歷史文化傳統中所蘊藏的豐富多彩的誠信故事和案例,加強誠信教育的針對性和生動性。
五是緊密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生活,將學術誠信、就業誠信、生活誠信等內容納入高校誠信教育范疇,并根據不同學生年齡特點、不同階段教育目標及其相互之間的銜接性和邏輯關聯,構建集系統性、全面性和完整性于一體的誠信教育體系。
創新多種教育方式,在思政教育實踐中強化誠信教育
誠信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是涉及人的道德體系的、知行統一的深層次教育,需要選擇靈活多樣、合理有效的教育方式,從培養理論認知到實現情感認同,最后落實到行為自覺。
一是有效整合課堂教學、講座、報告會、實踐活動、辯論會等形式,形成生動、有趣、適用于特定教育對象的教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對于誠信的認知認同。
二是借助于現代網絡技術(特別是微傳播技術)和現代教學設備,將情景教學、情緒體驗、情感交流、情境互動融入其中,使之相互協調,形成立體化、形象化的誠信教育路徑,使學生產生高度的情感共鳴,從而達成情感認同目標。
三是借助民族地區風俗習慣和傳統節日,通過講述誠信故事、宣傳誠信人物的模范事跡,大力提升誠信教育效果。
四是發揮模范榜樣的作用,特別是要善于挖掘“身邊人”的典型事跡,通過校園誠信榜樣的宣傳教育,使學生對抽象的道德認識具象化,從而激發學生誠信實踐的動力。在選取誠信典型時,既要注重加強正面的引導教育,也要輔之以失信反面案例的警示教育,通過以案釋法,增加大學生失信的危機感,讓學生明確誠信做人的“底線”,不能觸碰法律的“高壓線”,在普及有關誠信法律知識的同時,促使學生誠信自律、加強自我約束。
五是把誠信教育生活化,在日常生活細節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誠信行為,促使學生真正地將誠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自覺養成誠實守信的良好習慣。
立足“大思政”格局,構建全方位協同的誠信教育工作體系
為社會輸送誠實守信的合格人才,是高校作為育人主陣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之一。提升高校誠信教育成效,就要立足“大思政”格局,將其有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環節各方面,形成各部門緊密聯動、協力配合、行之有效的誠信教育工作體系。
一是強化黨建引領,切實加強高校黨委對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全面領導和整體部署,完善逐層分級的主體責任機制建設。
二是加強高校教師的誠信示范作用。堅決抵制學術不端、師德失范和教育腐敗等不良現象,教師要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廉潔從教、誠實為人、誠信育人,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的思想道德素質。
三是建立健全校園信用管理機制,完善學生誠信評價體系。通過建立校園誠信信息管理系統,客觀實時地記錄跟蹤學生在校誠信表現,在此基礎上對大學生的信用指數進行等級劃分,將評獎評優、入黨考核、就業推薦、助學貸款等與校園誠信評價掛鉤,提高校園失信成本,降低校園失信風險,從而營造良好的校園誠信環境。
四是獎懲分明,按照層次化、差別化、人性化的原則完善校園失信懲罰制度,以培養誠信品德為目的,以懲罰為手段,對大學生失信行為進行區分,根據情節輕重進行分類處理,對履行誠信者給予獎勵,對違反誠信者視情節輕重給予懲罰。
五是發揮好家、校、社會等各方面的誠信教育合力。要注重家庭在誠信教育中的基礎性和銜接性作用,注重學校在誠信教育中的關鍵性和決定性作用,注重社會在誠信教育中的全面性和持久性作用,實現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通力合作、協調配合、互相促進。
《光明日報》(2023年10月24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