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嗎?低代碼平臺有3個等級,90%的企業應該選第3類(低代碼平臺分類)
您肯定也知道,低代碼開發平臺當下風頭正勁,央企國企民企都已開始大面積推廣使用,但是也有很多人選錯了,中途更換的,最終造成了費用、人力、時間的浪費。
如何選擇更科學?今天抽點時間跟大家探討一下。
本文共3000字,信息量較大,閱讀耗時約4分鐘,請仔細閱讀,中間精彩不容錯過。。
為什么中小企業最先選擇無代碼平臺?
自2010年以來,國內低代碼平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是只到2018年前后,才被廣大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慢慢接受,反而是小型企業更早使用了低代碼平臺。
不是小企業先知先覺,而是因為多數低代碼平臺費用低,小企業為了節省投入,更愿意嘗試。而大企業為什么接受更慢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大企業對信息化投入比較大,很早都是用友金蝶浪潮SAP這些大廠的用戶,他們更信賴品牌軟件廠商,種種原因讓他們不太愿意輕易嘗試未經市場驗證的新工具軟件,或者他們更認為低代碼平臺只是小工具,做不了大系統,也就是說不堪大用,真的是這樣嗎?
大企業選擇無代碼平臺,是迫不得已嗎?
2018年后,很多大企業開始嘗試使用低代碼平臺,其實最開始我認為他們也是不得已的。
信息化建設較早的企業,都逐漸遇到瓶頸和痛點,那就是之前的系統逐步老舊了,二次開發難度也很大,企業發展快需求隨時被提出,現有系統已跟不上企業管理需要。軟件迭代迫在眉睫。
企業信息化部門其實已很清楚,如果再找軟件公司把系統重新做一遍,意義已不大,過不了一年半載,還是面臨系統老舊的問題,必須從根上解決問題才行。
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用新的方式來實現信息化轉型升級。這種方式要真正靈活還得高效,要能對企業需求快速響應。傳統的代碼開發肯定是很難達到這個要求的。
選來選去,最終目光還是聚焦到低代碼開發平臺上了。
較早使用低代碼平臺的企業已經嘗到了甜頭,據我所知,恒逸石化、首鋼集團、建滔集團、中鐵十六局、中鐵二局、中冶建設、蘇美達集團、許繼電氣、萬華禾香、貝因美等這些行業巨頭已經使用很久了,效果不錯,有機會大家可以聯系考察。有人可能會問,他們用的哪一家無代碼平臺?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有案例。
但是在低代碼平臺的選型中,有一部分企業因為沒有系統性規劃,在選型中也走了一些彎路。其實這些彎路是可以避免的,只要大家了解低代碼平臺的三個等級就清楚了。
一位信息化領域知名專家(應要求隱去姓名),曾經分享過關于低代碼分級闡述,也得到了業內人士的一致認可,在這里引用一下。
低代碼平臺的三個等級
第一級:表單級
也就是說這類低代碼平臺,很簡單,只具備設計表單和簡單審批流程的功能,某些程度上類似于釘釘、騰訊文檔,只是個性化設計能力更強一些。對于企業日常報表管理和簡單審批是可以做到的,但是你讓它處理業務場景的管理,是辦不到的。
第二級:模塊級
這個級別的低代碼平臺,除了表單級的能力外,也具備一下的業務系統設計能力,比如簡單的進銷存軟件、客戶管理軟件、收發貨管理軟件可以做到,但是復雜場景就做不了,比如BOM、MRP運算……,肯定做不到。
第三級:系統級
這個級別的低代碼平臺是比較少的,而又要讓用戶使用門檻低,功能又全面強大的平臺就更少了。
系統級低代碼平臺,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開發企業級核心系統的低代碼平臺。這類平臺需要有解決企業內各種場景的能力,最起碼要能夠支持復雜業務運算和BPM流程,還要有第三方軟件和設備的集成能力,甚至具備作為企業業務中臺和數據中臺的能力。比如多層次甚至不限層次的BOM管理、MRP運算、甚至一些智能算法。對于企業常見的核心系統如ERP、MES、PLM、WMS等都能夠輕松應對。
如果僅僅從平臺能力上來說,能滿足這個要求的還是有一些,比如國內的金蝶、用友的無代碼平臺,還有樂圖云表,還有國外的outsystem,mendix等,都是具備一定實力的,但是光具備能力還不夠,必須要使用門檻低一些才行。
有些平臺能力夠強,但是對人的要求很高,開發者必須是程序員才能玩轉,對于普通的業務人員,管理人員搞不定,功能好有啥用,你還是用不了。就算是企業內部的信息化部門的人員也不一定能駕馭得了,確實有難度,這樣的平臺就是給軟件公司程序員用的。
當下的企業都需要對軟件有足夠的掌握力,他們必須得有自主權,自己得會用,不能過分依賴軟件廠商。也就是說,企業要能具備使用這個平臺的能力,最起碼也得有運維能力,企業喜歡的低代碼平臺,平臺要具備靈活性,開發要高效,部署要方便,最好是自己人能輕易上手會用,以后運維和二次開發不用求人,只有具備這些條件的低代碼平臺才具有生命力,企業也才敢放心用。
好的低代碼平臺,百里挑一,鳳毛麟角
縱觀國內低代碼平臺總數量不低100款,但是真正滿足上述條件的,我看是鳳毛麟角。
從很多央企、國企和大型民企的使用情況來看,真正要開發核心系統的企業,多數都用的樂圖云表平臺,(當然小企業也很多,因核心系統可以開發,簡單應用就更不用說了。尤其是平時還在用EXCEL或者WPS電子表格的企業,使用起來就更方便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這里多說兩句。
因為它的學習門檻確實是較低的,自成門派,采用畫表格方式開發軟件,不是低代碼平臺,而是無代碼平臺,難度上比低代碼平臺更低,對EXCEL熟悉的上手就不難,理工科畢業的人就更容易。另外,靈活性沒得說,云表平臺做得很重,功能強大而且全面,在生產制造、建筑施工等很多領域都有實踐,很多企業都是自己內部人開發,這些都足以說明其強大的能力和廣泛的適應性。(千萬別以為只有大企業能用,小企業一樣可以的。)
許繼電氣開發的MES系統,東信和平及蕪湖榮基開發的WMS系統、香港建滔集團開發的生產制造管理系統、中冶開發的施工管理系統、中鐵16局開發的企業數據集成管理系統和勞務管理系統、航天研究院開發的物資管理系統,都是用的這個平臺。
一個2000億上市企業的應用案例
還有恒逸石化這個企業很經典。他們是上市公司,營收2000億,開發的工業互聯網一體化平臺,2000多個表單,1000人并發使用,從使用效果看是讓人滿意的,費用省了,二次開發簡單了,完全做到了企業對系統和數據的自主可控。這個企業之前用的是SAP,但是時間久了,系統也老舊了,除了財務模塊外其他的都不好使了。
這家企業信息化部門有100多號人,很重視信息化,領導人也很前瞻性眼光,他們看得很明白,要解決問題必須要用無代碼平臺,所以選了5家作為選型對象,深入每個廠商考慮,據說他們派了10個技術骨干在云表待了1周時間,徹頭徹尾的試用驗證了一遍。最終決定選用云表,用了20個人花了8個月時間,把SAP除了財務外的模塊都復刻優化重新設計了一遍。
另外還有一個中鐵16局,他們完全是管理人員和業務人員開發的,沒有專業的程序員,做的業財稅一體化系統,在中國建筑報網站上有報道,有時間的可以查,他們這個團隊還獲得了中鐵建集團的一個大獎,叫“”央企脊梁“”獎,是一個很有份量的獎項。他們的系統從2017年用到現在,5年了,系統還在不斷迭代中。
當然很多企業只是停留比較低的緯度上應用,也在用比較輕的低代碼平臺,還只是做基本的流程管理,數據統計,這樣最低級別的低代碼平臺就是可以的。
但是,問題來了。
每個企業都是要發展的,最終還是要用低代碼平臺開發核心業務系統的,如果一開始用的是表單級和模塊級的低代碼平臺,以后可能面臨著工具迭代的問題,因為稍微復雜的應用,這兩類平臺是干不了的,那最終還是得推倒重來,最終也還是浪費人力和財力,損失肯定不會小。
其實低代碼用戶中有一個現象,很多人是不知道哪個好用的,所以每個平臺都去試一下,然后兜兜轉轉,最終才確定一家,而最終確定的這一家,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
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長遠規劃,如果你能夠預想到未來咱們的系統會是什么樣子,那就好辦了,直接選擇系統級的低代碼平臺就一步到位了。
所以說,如何選擇低代碼平臺,你的規劃很重要,不能只為了解決當下的表單級的應用,還得考慮以后更深入地使用。
歡迎大家討論,更多精彩評論區見。
文|De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