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題報告5-對研究實施策略(途徑、方法)的論證(開題報告中的研究策略怎么寫)
主要論證預設的研究過程(或采用的方法)是否科學、合理,是否可以在實踐中操作。在研究思路的論證過程中,重點論證研究過程性的邏輯關系,常見的問題在于將研究的內容或者研究者采取的措施誤認為是研究的思路。對這部分的論證,研究人員一定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是任何一個人中途接手這個課題都能夠按照原來設計的思路去做。在研究方法的論證中,重點要說明該種方法是如何操作的,而不是簡單地將方法進行羅列或者解釋。
反例1:小學數(shù)學雙語教學中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
(一)課題的研究思路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剛要(試行)》和《全日制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為指導;以已有的經驗和成果為研究的基礎,以行動研究為研究的主要方法;以解決雙語教學中無效的課堂提問為研究的內容;以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為核心目標;以促進學生、教師、學校和教研室主動發(fā)展為根本宗旨,研究少數(shù)民族學生數(shù)學學習特點,包括文化背景、價值趨向、學習動機、生活體驗、知識基礎、數(shù)學學習的興趣與習慣、困難及其原因,同時研究少數(shù)民族教師的基本狀況,包括數(shù)學與教育理念,對新一輪課程改革數(shù)學課程標準和教材開發(fā)的理解與把握,對少數(shù)民族雙語教學理論和實踐的認識及實施、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課堂教學組織與實施,探索雙語教學中教師課堂提問中存在的根本問題,進而發(fā)現(xiàn)并找到小學數(shù)學雙語教學中教師課堂提問的方法與策略。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調查實證法,諸如聽課、座談、問卷調查等,收集第一手資料;文獻資料法,諸如參考與項目相關學科的理論、文獻、資料等;數(shù)據分析與理論思辨法,在調研、分析、綜合、論證、思辨的基礎上形成研究報告。
分析:從對該課題研究思路的文字進行分析,仍然看不出研究者是使用何種方法開展研究的,研究過程的邏輯關系是什么。例如“以已有的經驗和成果為研究的基礎”,該基礎的具體指向仍然不清晰。既然是對小數(shù)學雙語教師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研究,那么研究的基礎應該是目前小學數(shù)學雙語教師課堂提問的現(xiàn)狀,只有在這個基礎之上才能提升小學數(shù)學雙語的教學中教師提問的有效性。“以行動研究為主要方法”這樣的表述模糊了該方法是如何運用的,在開題論證階段應該詳細說明行動研究法是如何操作的,使用該方法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使用該方法達成研究的目的。如果將“研究少數(shù)民族學生數(shù)學學習特點和研究少數(shù)民族教師的基本狀況”理解成研究內容,那么在研究思路中則說明哪一些措施或者方法是了解少數(shù)民族學生數(shù)學學習特點的,哪一些措施或者方法是了解少數(shù)民族教師基本狀況的,了解到的這些現(xiàn)狀對達成研究目的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在研究方法的表述中出現(xiàn)了常見的兩種錯誤。第一類錯誤是研究者在撰寫研究方法時采用一些自造的方法名稱。研究方法的名稱必須是采用通用、規(guī)范的名稱表述。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調查實證法的正確表述應該是調查法。數(shù)據分析與理論思辨法不是規(guī)范的研究方法的名稱。第二類錯誤是沒有對該方法如何使用做出具體的說明。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明顯看出僅僅是對采用方法的簡要概括,應該具體說明方法的具體操作過程,如例子中所展示的座談,座談的對象、目的、內容是什么;問卷調查中問卷如何編制,問卷對象、問卷目的、問卷如何分析;文獻資料法中通過哪些途徑查找哪些方面的資料,為該課題的研究起到哪些作用。在開題論證階段研究方法需要說明該方法的具體使用過程,這樣才能更好地保障課題的順利實施。
反例2:三年級課外閱讀有效性實踐研究
以行動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主要任務,樹立“問題即課題,過程即方法,進步即收獲”的理念,在總結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以不斷改進研究方法取得研究成效。
(1)行動研究法。邊行動邊研究,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強調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堅持邊實踐、邊探索、邊研究、邊總結,做到總結成果和推廣運用相結合。
(2)個案分析與經驗總結法。不斷收集典型課例及相關教學細節(jié),從中發(fā)掘和提煉有效的實施舉措,及時予以總結。注意積累和總結課題研究中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通過撰寫論文、教學反思等形式,及時總結,定期交流。
分析:在課題論證階段對研究方法的說明仍舊處于對方法概念解釋上,那么可以肯定的是研究者仍然沒有清晰的思路進行課題研究。在本案例中,研究者認為行動研究法是主要采用的方法,那么針對三年級課外閱讀有效性如何理論聯(lián)系實際,怎樣強調研究的可操作性,研究者是如何做到邊實踐、邊探索、邊研究、邊總結的,行動研究是不是能夠更好地檢測閱讀效果呢?這些都值得研究者認真思考。在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研究者將個案分析法與經驗總結法放在一起進行表述,在研究方法的論證階段,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應該一個一個地進行具體的論述,這種“個案分析與經驗總結法”的表述不但容易對名稱本身產生誤解,而且無法表述是如何使用該方法的。這種錯誤,研究者在開題論證階段要盡量避免。
反例3:小學漢語教師使用《語文》(人教版)教科書水平實踐研究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經驗總結法、調查法。
1.行動研究法
為了更科學有計劃地研究和實施此課題,使此課題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能夠按照計劃規(guī)范有序地進行,因此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研究。研究前制訂計劃,研究中實踐計劃,研究后分析效果,反思教學活動,改進教學方法。研究周期可長可短,范圍可大可小,研究人員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集體。每一次研究都應該有計劃、實踐、分析、反思這四個環(huán)節(jié)。該方法適用于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與實施階段。
2.案例研究法
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要將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并在課堂中進行實踐應用,因而教師在課前就必須精心準備教案,用教案來體現(xiàn)自己實際研究的狀況,因而教案就成為記錄本次研究過程中一個重要的資料。因此,我們在研究此課題的過程中也需要應用案例研究法。教師記錄課題研究過程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反思。該方法適用于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3.調查法
為了能夠使此項研究更加有針對性,更加真實有效,便于今后的應用與推廣。因此,我們在此課題的研究過程中需要經常性采取調查法,對研究的對象運用采訪、座談、問卷、一般統(tǒng)計等方法了解、掌握課題研究情況。該方法適用于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分析:該案例是研究者在做小課題時常犯的錯誤類型之一。首先,對于一個小課題來說,使用的方法太多。眾所周知,小課題的研究時間為一年,在這一年的時間里除去申請立項的時間,實際研究的時間不足10個月。在為期10個月的研究時間里,既要用行動研究法,又要用實驗法,還要用案例研究法、調查法開展研究工作,且不說在研究過程中研究方法的使用,單單是研究方法的前期準備整理就需要很長的時間。例如在采用調查法中的問卷時,對問卷的設計、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問卷對象的選擇等就需要耗費研究者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復雜又煩瑣的工作都需要教師們在教學之余來完成,研究方法使用過多反而會適得其反,我們建議研究者選擇一些能夠直接為研究目的服務的研究方法。
其次,在開題論證時,由于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具體使用過程論述不清晰,導致出現(xiàn)用空洞的理論或者是解釋來闡述研究方法的使用。正如上面的案例中所呈現(xiàn)的那樣,拋開題目,僅從研究方法的表述中沒有看出研究者所要開展的研究是什么,是如何使用該方法的,使用該方法能否達成預期的研究目的。這些表述放在任何一個課題中都貌似合理,這在開題論證中是非常忌諱的。
修改建議:
1.觀察法
在全市49所小學中,隨機抽取5所學校作為觀察的樣本校,在這5所學校中采用隨堂聽課的方式深入課堂第一線,觀察教師在課堂中使用漢語教科書的情況,了解現(xiàn)實中教師使用教材的態(tài)度和具體的方式,在與教師的互動中,結合教師的實際情況找到提高使用教科書的方法。在觀察中主要圍繞教師使用教科書的水平模型中的維度來進行,包括理解、研究教科書,整合教科書,運用教科書,評判教科書。
2.訪談法
在聽完課之后,對教師進行聚焦式訪談。內容包括在這節(jié)課的設計、實施和上完課之后,您所關心的與教科書有關的問題有哪些,您是怎樣理解這節(jié)課的目標,您是如何利用教科書資源實施教學的,您是如何看待教科書對本節(jié)內容的處理等問題。通過分析其陳述的結果,再參照其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確定其使用教科書的水平以及影響因素,提出改進建議。
3.問卷調查法
調查工具采用自編問卷《小學教師使用漢語教科書現(xiàn)狀問卷調查》,該問卷借鑒了孔凡哲博士在《教科書質量研究方法的探索——以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為例》一書中構建的教師使用教科書水平測定模型,根據教師使用教科書時對教科書的理解和教科書使用情況自行編制。問卷調查的目的是為了了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的使用情況和對教材的看法。
(1)觀察對象的選取
烏魯木齊市轄區(qū)內有七區(qū)一縣,共有49所小學民漢合校,在小學民漢合校中全部采用雙語教學。考慮到烏魯木齊市的雙語小學主要集中在天山區(qū)、沙依巴克區(qū)、水磨溝區(qū)、新市區(qū)和烏魯木齊縣,因此先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將這49所學校按照區(qū)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天山區(qū)轄區(qū)內所有的雙語小學,第二部分為沙依巴克區(qū)轄區(qū)內所有的雙語小學,第三部分為水磨溝區(qū)轄區(qū)內所有的雙語小學,第四部分為新市區(qū)轄區(qū)內所有的雙語小學,第五部分為頭屯河區(qū)、米東區(qū)、達坂城區(qū)和烏魯木齊縣轄區(qū)內所有的雙語小學。
再采用隨機抽樣中的抽簽法選取了5所學校作為觀察的對象。先將每部分樣本中的每一所學校都編上號碼,并做成簽,充分混合后隨機在各部分中抽取5所學校。在選取的5所學校中再從一年級至五年級各抽取1名漢語教師共計25名教師進行課堂觀察和過程分析,觀察教師使用教科書的情況。為了保證樣本選取的有效性和代表性,在這5所學校中選取的漢語教師教齡必須在6年以上,這樣所測出的教師使用教科書水平具有代表性。在本研究中,所有的觀察對象都是訪談的對象。
(2)問卷調查對象的選取
全市49所雙語小學中共有307名教授漢語課程的教師,同樣采取分層抽樣的方法將所有雙語學校分為五部分,再將這五部分樣本中的學校分別編號,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每部分樣本中隨機抽取3所學校,共計15所小學。所抽取的15所學校中的所有漢語學科教師成為調查問卷的對象。共計發(fā)放問卷105份,樣本量占到總樣本量的34.2%,較具有代表性。問卷采用無記名問卷方式,了解教師使用漢語教科書的情況。
反例4:家校協(xié)同教育有效方法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將綜合運用調查研究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
(1)調查研究法:綜合運用各種調查方法和手段,有計劃、有步驟地調查、了解、分析德育資源,以及影響學校、家庭互動與整合的諸多因素,對目前學校、家庭協(xié)作情況及實施新模式后情況調查分析比較,探討家校協(xié)同教育的方法。
(2)行動研究法:行動研究法是本課題研究的一種主要方法。行動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
(3)案例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是結合學校實際,以典型案例為素材,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此過程須透過各種方式搜集資料,加以分析整合,提出適當輔導策略,協(xié)助改善問題,以增進個人適應,構建學校、家庭合作新方法。
(二)研究思路及流程
學習→調研→篩選問題→形成預案→進行前期干預→研究中及時調控→不斷總結經驗→有效推進家校協(xié)同教育發(fā)展。本課題通過學習理論及相關知識,總結內地已進行家校協(xié)同教育實施培訓區(qū)、學校的經驗和教訓,制訂課題研究實施方案,邊實踐邊研究,邊研究邊反思,邊反思邊改進,邊改進邊提高。定期進行階段性的總結交流,組織專題研討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示,及時撰寫研究成果。最終達成家、校共同成長,家、校、生的和諧發(fā)展的預期目標。
分析:該課題的三種研究方法全部是對研究方法的解釋,而不是如何使用該種方法的具體操作過程。如“行動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實的教育環(huán)境中,教育實際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與技術,以解決教育實際問題為首要目標的一種研究模式”。在這里應該如何使用行動研究法,根據研究的思路可以這樣進行調整: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對本校的家校協(xié)同教育現(xiàn)狀進行調研,了解學校和家庭在家校協(xié)同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常見問題及其形成的原因,針對原因采取措施,形成預案,并開始進行前期干預,在干預中及時進行措施的調整,最終形成一套適合本校學生特點的家校協(xié)同教育的有效機制和措施。
反例5: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shù)學待進生的成因與對策研究
(1)研究思路:在日積月累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對待進生的心理問題和學習狀況的研究,探求一條幫助學生成才的思路。
(2)研究方法:以調查法和測試法為主,附以分析法、觀察法、個案研究法(以口語報告法為主)和文獻參考法等。
分析:這是研究者在開題論證時常見的問題之一。首先,研究思路過于簡單,不能將日常的教學工作作為自己的研究思路。從上面的表述中看不出研究者是如何進行研究的,研究的過程是怎樣的。其次,很多研究者在開題論證階段對研究方法的論證部分就是將研究方法的名稱逐一羅列。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無從看到研究者是如何采用科學研究方法展開課題研究的,到了開題論證階段,如果研究者對研究方法的認識仍舊停留在這種水平,那么后期的研究過程基本不是用方法研究出來的,而是憑借個人的直觀感受和經驗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