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立德樹人視閾下高校科研育人體系建設路徑研究(立德樹人 科研育人)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使命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立德樹人是核心要義。高校作為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其科研活動不僅關系到國家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也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研究高校科研育人體系的建設路徑,對于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實現國家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立德樹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主要強調的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強調通過教育塑造學生的品德。這一理念不僅是對個體全面發展的要求,更是社會和諧與進步的需要。在現代高等教育領域,這一理念被賦予了新的內容和形式。現代高校的教育不再局限于傳授知識和技能,更加強調通過教育全面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在立德樹人的視角下,高校教育應當致力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人文關懷。這要求教育者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種教育理念的轉變,對當前高校教育尤其是科研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德樹人視閾下的高校科研育人體系建設應堅持全人教育、創新驅動和社會融合三大原則,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要注重其全面發展、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人才。
全人教育原則。在構建立德樹人視閾下的高校科研育人體系時,全人教育原則是基礎。這一原則強調在科研育人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非僅僅專注于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全人教育視角下,科研教育不僅是智力訓練,更是品格塑造、價值觀引導和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過程。在實踐中,這意味著高校應當設計綜合性的教學計劃,將科研訓練與人文教育、倫理道德教育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例如,通過跨學科課程的設置,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也能學習到歷史、哲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知識,以形成更為全面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同時,科研項目的設計和實施也需要考慮社會影響,引導學生思考科技活動對環境、社會和倫理的影響,培養其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及社會責任感。
創新驅動原則。創新是當今時代的核心驅動力,高校科研育人體系建設亦需緊隨這一趨勢。創新驅動原則要求高校在科研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其創新能力。這不僅僅是指科技創新,也包括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等多方面的創新。要實現這一原則,高校可以在教學中引入問題導向學習(PBL)、案例分析、創新實驗等教學模式,鼓勵學生主動探索、獨立思考,以及在實踐中學習和應用新知識。同時,通過組織科研競賽、創新創業訓練營等活動,激勵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創新方案。此外,高校還應加強與企業、研究機構的合作,讓學生有機會參與到真實的研發項目中,體驗從科學發現到技術創新的全過程。
社會融合原則。社會融合原則強調高校科研育人體系建設應緊密結合社會發展需求,讓學生的學習和研究與社會實際相連。這一原則要求高校的科研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學術圈內,而是要與國家的戰略需求、社會的實際問題和行業的發展趨勢相結合,讓學生的教育和科研活動更具社會意義和應用價值。實現社會融合原則需要高校密切關注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動態,主動調整教學內容和科研方向。例如,針對當前的重大社會問題和技術挑戰,如氣候變化、公共衛生、智能制造等,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和項目實踐,使學生能夠直接參與到對這些問題的探索和解決中。此外,高校應加強與政府、非營利組織、社區及行業企業的合作,通過實習、項目合作等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社會環境中學習和應用其專業知識,以及培養其對社會的敏感性和責任感。
堅持理念更新,融入人文精神。高校科研育人體系的更新,首先應從理念層面入手。在當今時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同時,社會對科研人員的倫理道德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因此,將人文精神融入科研活動顯得尤為重要。這種融合不僅表現在科研過程中對倫理道德的強調,也體現在對科研選題和研究方向的審慎考慮,確保研究工作能夠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具體而言,這需要高校在培養科研人才時注重人文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讓學生在科研實踐中學會尊重生命、關注社會、思考未來。例如,引入科技倫理、環境倫理的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能夠對其研究工作可能產生的社會和環境影響有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
注重制度建設,構建育人機制。要有效構建高校的科研育人體系,制度建設是關鍵。高校應當建立并完善科研育人的相關制度和機制,確保科研活動在促進學術進步的同時,也能夠有效地進行人才培養。這包括但不限于制定科研項目與育人目標相結合的評價標準、獎勵制度、以及參與方式等。例如,可以通過制定科研項目參與學生的評價體系,鼓勵學生在科研項目中承擔更多的責任和挑戰。同時,通過獎勵機制來激勵學生在科研項目中表現出色的行為,以此提升他們的研究興趣和科研能力。此外,高校還應該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理解科研活動的意義,促進其全面發展。
強化實踐探索,強化能力培養。高校構建科研育人體系的另一關鍵點是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科技環境下,單純的理論學習已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要通過多種形式的科研實踐活動,如項目制科研訓練、科研競賽、跨學科合作項目等,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思維。例如,項目制科研訓練可以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參與到具體的科研項目中,通過實踐學習科研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科研競賽則可以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同時激發他們的創新潛能。跨學科項目更是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不同學科間的相互滲透和創新。此外,高校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科研項目的申報和實施中,增強其自主研究和實踐的能力。通過實際操作,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到知識和技能,還能夠在實踐中學會如何組織研究、如何協調團隊、如何解決問題,這對于他們未來的科研工作或職業生涯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構建高校科研育人體系是一個復雜而又系統的工程。這不僅要求高校在理念上進行創新,在制度和實踐層面也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探索。通過理念更新、制度建設和實踐探索,高校可以在科研育人過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高度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人才。
劉敏佳,現任職于上海電力大學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來源: 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