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科研失信治理難題何解(科研失信行為的處理)
由于目前我國主要通過科研項目分配科研經費,因此,申報者為獲項目資助有動力在申報、實施和結題時夸大科研目標和成果
處罰彈性空間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科研失信行為的縱容,失信處罰的警示與震懾作用難以充分發揮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今年5月,云南省科技廳公布了2023年第一批科研嚴重失信行為記錄名單,包含23個項目單位及負責人,其中有4個項目單位的失信緣由是項目已經終止但未按規定退回科研經費,還有嚴重逾期項目19個。
之前的3月份,天津市科學技術局也發布了《科研失信行為處理公告》,對10個超過合同執行期6個月未完成驗收的計劃項目、未結項計劃項目進行公告。
接連公布的科研失信行為再度引發了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關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調研了解到,各地公布失信名單,一方面是科技管理部門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構建“誠實守信”科技信用體系的正常之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部分科研項目在立項、審批等方面存在薄弱環節。
業內人士表示,由于科研失信行為較為隱蔽、征信信息開放度不足、失信處罰彈性空間較大等原因,科研失信治理面臨挑戰。未來應進一步完善優化相關機制,強化失信行為調查處置監督、細化懲處警示機制以更好維護科研誠信。
科研失信行為屢禁不止
云南省科技廳科技監督處處長閆朝德介紹,此次公布的23個項目絕大部分由小微企業負責,列入“黑名單”的企業大部分因經營不善等資金鏈斷裂、債臺高筑。目前,其中一些企業已經倒閉,一些已經失聯。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常見的科研失信行為包括資金失信、署名不當、申報不實、研究成果造假等問題。
資金失信。浙江一位省屬高校研究人員稱,當地一個生命科學領域科研項目,拿到幾百萬元的項目經費,但做到一半項目“不了了之”。項目負責人說,這是因為在該團隊的項目成果完成前,已有其他團隊領先一步發表了類似科研成果。
署名不當。過去幾年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曾多次通報科研不端行為的案件,其中署名不當問題較多。
從2022年已通報的三批處理結果來看,僅2022年,就有70多位責任人被處理。從通報內容來看,除一直存在的偽造、篡改問題外,又出現了第三方公司代寫代投、篡改代表性論著作者排序、不恰當署名等情況。
署名不當既存在用院士或知名專家之名申報,實際實施者和申報人并不是同一人等情況,也存在把科研任務轉移或轉交于他人研究,以應付完成項目任務等情況。
申報不實。從通報案例來看,較多不端行為還集中反映在申請書造假上。例如,華北理工大學孫澤林未經他人同意,擅自復制了此前參與撰寫的他人已獲資助項目申請書的相關內容,用于申請202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成果造假。業內人士介紹,有的科研失信還發生于項目研究成果產出階段。武漢大學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楊思洛告訴記者,在成果產出階段容易出現論文數據造假等情況。因課題研究各階段環環相扣,研究成果數據造假將可能導致后續項目申請出現虛假信息。
5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腫瘤的基因治療》發布的一條撤稿說明即與研究成果造假有關。說明中指出,該刊3年前刊發的一篇論文配圖中有一把帶劃痕的可疑鋼尺。除了這一篇論文外,這把帶著劃痕的鋼尺還出現在另外3篇不同署名作者、不同期刊的論文中。這把鋼尺引發的質疑和調查,已致4篇論文中的3篇被撤回。
漏洞 朱慧卿圖/本刊
項目管理“重前輕后”
科研失信的懲處規定逐漸完善,但科研失信行為仍屢有發現,特別是企業把科研經費挪作他用,造成科研項目“爛尾”等疑似騙取科研經費行為,其主要原因除科研本身存在風險外,還存在項目立項、審批等方面的薄弱環節。
各地立項規則不一、標準不同。在調研中,有科技系統干部告訴記者,各地方對于科研項目的申報要求不統一,給了一些人“鉆空子”的機會。例如,有申請者發現有些已經被其他地區判定不符合申報要求的項目在另一些地區卻能順利通過,讓一些申請者產生了僥幸心理,項目申請時去多個不同地方“遞本子”,一個地方拒了還可以試試其他地方。
此外,還存在一些申請者將已獲資助的項目中拆分出一部分再次用作經費申請,或是由項目中介對已獲資助的項目重新包裝再用于申請其他類別的項目經費等情況。
項目審批缺乏充分論證。在采訪中,受訪人士反映,一些主管部門對項目前期審批過程中存在過度關注申報人“帽子”、獎項、論文等情況,而缺乏對項目可行性、必要性、可操作性的全面科學論證。這使得在項目實際推進過程中容易出現科研數據難以獲取、實驗結果缺乏創新性等問題。
廣西一家農業企業項目部負責人盧勝營說,由于部分項目審批論證過程不完備,一些獲得項目資助的企業實際上并無足夠的能力完成研究,為結項只得將研究項目交予第三方機構實施,研究成果與實際需求脫節。
考評機制重立項輕管理、重申請輕驗收。有專家指出,現階段對科研人員的考核機制總體上呈現“重前輕后”的情況,即重點關注項目立項過程中的立項申請及申請者的論文發表情況,而忽視結項后對于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情況。
某高校科研人員向記者反映,由于目前我國主要通過科研項目分配科研經費,因此,申報者為獲項目資助有動力在申報、實施和結題時夸大科研目標和成果。
隱蔽性突出帶來治理難題
近年來,我國針對科研失信等不端行為已建立起以法律、規范性文件和部門規章為依據的治理機制,但受科研失信行為較為隱蔽、征信信息開放度不足、失信處罰彈性空間較大等因素影響,科研失信治理仍面臨難題。
大數據應用使科研失信行為更為隱蔽。科研失信行為識別是科研失信治理的基礎。楊思洛指出,在大數據時代,科研失信行為的復雜性和隱蔽性突出,識別較以往更加困難。例如,一些研究者借助第三方大數據檢測工具可以提前對論文中涉嫌科研失信的內容進行修改覆寫以逃脫對失信行為的判定。
征信信息開放力度不足無法了解申請者實情。“如果一些征信信息不公開,我們在項目審批時就無法了解申請者的真實情況。”閆朝德認為,地區、部門間開放共享更多征信信息用于項目審批參考有助于防范科研失信行為。目前,盡管多地已建立了失信聯合懲戒制度,但實際落實過程中,往往只有稅務部門獲得的信息共享力度較大,其他有關部門收到的信息量較少。
調查處理程序不規范讓申請者心存僥幸。目前,我國已建立起針對科研失信行為的調查處理程序。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教師吳何奇說:“根據現有法律,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從事科研活動的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均有權調查、處理科研人員的科研不端行為。治理主體同時享有不端行為的調查與處理權,既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員’可能影響判決的公正性。”
當前科研失信行為的調查處理程序仍存在瑕疵。在實踐處理層面,一些地方“重效率、輕程序”,特別是針對一些有輿論爭議的事件時,會出現縮減重要程序步驟,在調查過程不充分,證據不足的情況下直接判定,這可能導致科研失信行為的錯判、誤判等情況發生。
處罰細節難以量化導致失信處罰彈性空間較大。去年9月,科技部等二十二部門聯合印發了《科研失信行為調查處理規則》,其中明確了13種科研失信行為的處理措施。由于科研失信的處罰細節難以量化,在實際執行過程中,處罰彈性空間較大。楊思洛認為,處罰彈性空間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科研失信行為的縱容,助長了弄虛作假的不良風氣。
優化科研失信治理機制
多名專家認為,應進一步完善科研評價機制、優化征信信息共享機制、強化失信行為調查處置監督、細化懲處警示機制以維護科研誠信。
——完善科研評價機制。
構建涵蓋科研產出、科研投入、科研過程、科研環境、科研影響等方面的多元評價標準有助于保障科研經費的產出效率。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農保選等研究人員建議,對科研人員建立分類評價體系并提高穩定支持的科研經費占比,讓科研人員能安心、踏實地從事科研。
——優化信息共享。
優化信息共享機制、提升科技計劃科研誠信管理透明度,有助于提升科研失信行為的識別精準度。楊思洛認為,信息技術增加了科研失信行為的識別難度,也為科研失信行為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可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科研失信行為治理中的作用。
例如,可開發更加智能的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提高科研失信行為識別的精準性;建立和完善科研人員電子誠信檔案,記錄其基本信息及科研誠信相關事項;構建科研項目運行管理平臺,對科研項目的進展情況進行實時監督。
——強化調查處置監督。
加快探索科研失信調查權與處理權相分離,避免治理過程產生權力尋租。
吳何奇表示,為保證調查和處理結果的公正性,可考慮設立獨立的科研失信監管部門,由該部門對高校、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等的調查結果進行審查,并作出最終處理結果。例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保留自行調查權的基礎上,將調查科研不端行為的權力移交、委托相關部門或下放至依托單位、科研不端行為人所在單位,繼而由自然科學監督委員會提出處理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監督委員會提出的處理建議進行審查并作出處理決定的規定。
——細化懲處警示機制。
科研嚴重失信行為記錄公示,是完善科技監督體系的手段之一。云南省科技廳負責人認為,在完善科技計劃項目與經費管理制度上,既要堅持預防與懲治并舉,堅持自律與監督并重,也要營造誠實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創新、鼓勵探索的環境。
云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劉紅春表示,有些科研失信行為雖早已決定處罰,但因團隊解散等問題,未能完全執行,使失信者認為科研失信風險小于利益所得,建議全面落實終身追究制度、聯合懲戒,實施相應刑事制裁措施,切實辦理一批具有威懾力與警示性的重點案件。
受訪專家還建議,探索通過情景式、參與式等方式,有效開展培訓教育與宣傳,加強對相關主體的科研誠信教育,從源頭上遏制科研失信行為。 (參與采寫:陳露緣 朱涵 岳冉冉 王鵬宇 馬莎 李偉 田子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