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常掛在嘴邊的“體制內”,到底是什么?(體制內是啥)
大家好,我是秘書老陳
在職場生活中,“體制內”常常讓人掛在嘴邊,又有幾個人能明白體制內的含義呢?
今天老陳就來和大家聊聊什么是“體制內”。
現在相親都要求是體制內的,也有自稱是體制內的,是不是真的體制內呢,真假難辨。
很多人認為,只要進入了單位工作,就屬于體制內的人,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據老陳在網上了解到,“體制內人群”的定義:“泛指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編制內員工或依靠國有資產獲得收益的群體。”
在改革開放以前,由于受到計劃經濟的限制,那時候大部分城鎮戶口的人,在城鎮工作都有“單位”,那時候,工人階級在國有企業當中享有較穩定的就業機會,當然待遇福利也比較豐厚。
隨著時代發展,如今國有企業不斷改革,大量的企業職工被推出了體制外,除了一些行政崗位還保留著體制內的待遇,其他崗位慢慢的從“體制內”剝離出來,甚至為了減輕企業負擔,采用了勞動派遣的用人方式。
嚴格來說,只有公務員、事業單位以及國企的領導和事業編制員工屬于真正的體制內。
目前體制內相對穩定的三個類型分別為:行政編、事業編、企業編
一、行政編
行政編工作崗位是我國黨政機關的用人編制,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各級機關單位、各級行政機關、各級審判機關、各級檢察機關、各級監察機關等,行政編是國家對行政機關的宏觀管理方式,其崗位任用、轉正等均由編制約束。行政編用人支出均由國家財政保障。
二、事業編
事業編指國家為了社會公益目的,由國家機關舉辦或者其他組織利用國有資產舉辦的,從事教育、科研、文化、衛生等機關后勤服務等活動的社會服務組織。相比行政編來說,事業編使用更加廣泛,其經費由國家事業編費用開支,由全額財政撥款、部分財政撥款、經費自理等多種經費形式構成。
三、企業編
企業編制通常在事業單位中有兩種情況:
一是該單位除了有事業人員的編制外,還有的人員按企業用工對待,不占事業編制,屬于工勤人員(也有事業編制的工勤人員)。
二是單位除了事業編制外,另辦有企業性質的單位,隸屬于這個事業單位,該企業性質單位的人員身份是企業員工。
為了更高效率的工作,許多企業或者單位把不同性質編制的人員混合使用,但人事身份卻大有不同,企業編制的職工一般都有相對較穩定的工作崗位和福利待遇,但這些也和企業的經營情況息息相關。
四、結語
對于我們而言,無論選擇體制內或者體制外的工作,都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去考慮,雖然體制內的工作相對比較穩定,但在體制外卻更具挑戰和無限的可能性。選擇一條合適自己的道路很重要,老陳在這里祝大家,旗開得勝。
如果你喜歡,歡迎點贊 分享
——END——
免責聲明:本號對所有原創文章陳述與觀點均保持中立,內容供讀者學習和交流。圖片等版權歸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權,請留言聯系更正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