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天下沒有難開發的軟件“云釘”掀起低代碼革命(云釘官網)
?深響原創 · 作者|洪雨晗
企業辦公領域,2021年注定又是硝煙四起的一年。
- 1月14日,阿里巴巴旗下的釘釘召開了其6.0版本的發布會,宣布其用戶數突破了4億的同時,企業組織也超過了1700萬家;
- 時間稍微往前調一些會看到,字節跳動喊話騰訊,稱飛書文檔遭微信小程序卡流程近兩個月,而在此之前,企業微信剛秀出了自己用戶量;新入局的百度則喊出了要“變革人類的工作方式”的激昂陳詞;老牌玩家金山辦公也在去年12月的“CHAO”大會上發布了新品。
短時間內,企業辦公領域的新老玩家悉數登場,集體加碼意味著所有人對于2021年有著一個共同的判斷——企業端未來的數字化趨勢不可阻擋。
距離去年企業辦公市場爆火已經一年過去,隨著企業數字化的加速滲透,新的問題隨之出現:完成初步“市場教育”后,企業辦公領域的下一步應該走向何處?
新釘釘的答案是,低代碼,將數字化能力下沉。
老問題,新解法
協同辦公市場能從去年火到今年,僅僅用一句“TO B是風口”來理解是很單薄的。“風口”一詞,實質隱藏的信息其實是:企業端一直有需求沒能被解決。
如果要加一個時間,那么是從過去到今天。
二十年前,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興起,國內企業開始嘗試利用信息技術讓內部管理變得透明,提高經營效率。在這一階段,企業信息化的解決方案是從外部采購大型軟件,完成企業內部核心業務流程的信息化(如物料計劃、資產管理、客戶服務管理、采購管理、生產制造管理、財務管理等)。
相比美國市場,國內市場的企業信息化起步晚了一些,但問題一點也不少。大型軟件的實施周期非常長,企業把生產、制造、研發、銷售流程搬上系統得花上幾年時間,還要考慮專業人員的配置、業務部門的培訓,轉型成本高昂。更麻煩的是,針對大型系統的改動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后續的迭代和調整都十分麻煩。
除了傳統大型軟件本身的問題,中國市場還存在更復雜的狀況:當時社會層面對軟件價值的認知度不高,加上軟件企業之間的同質化競爭和時常出現的盜版情況,軟件行業的發展不算順利,利潤率也難以提升。
此情此景下,企業端和軟件服務商都需要一個變革的契機,而大洋彼岸的美國市場再次給了值得參考的模式。
1999年,Oracle前高級副總裁馬克·貝尼奧夫創立了Salesforce,并推出在線版CRM產品。貝尼奧夫的創新之處在于將軟件作為服務(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銷售——該模式下軟件通過互聯網來交付,服務商向用戶收取服務費;用戶則通過互聯網來使用軟件,不需要一次性購買軟件、硬件,也不需要維護與升級,一切均由SaaS運營商負責。
相比傳統的軟件交付模式,SaaS之于企業端是成本更低的選擇。SaaS模式支撐著Salesforce成為千億美元市值的企服巨頭,同時也推動著甲骨文、IBM、SAP等軟件巨頭調整產業方向。
2015年,SaaS這把火“燒到”了中國,企業不再需要把軟件采購回去放在公司里。SaaS的興起大幅降低企業使用軟件的門檻,但與此同時,企業端面臨的問題依舊不少。
和傳統軟件的信息化不同,SaaS的在線化和實時化有助于數據“流動”起來,進而幫助企業實現降本增效(這也是如今各行各業都在講“數字化”的原因)。
但問題在于,國內企業使用的SaaS軟件往往由不同的供應商提供,數據分布在不同的平臺和軟件,卻無法互通,由此造成的“數據孤島”問題難以解決。
想象一下,當企業的簡歷管理、面試、晉升等用的都是不同的系統,數據的互聯互通便無從談起,HR部門的工作效率勢必會受到牽絆,員工精力和企業資源都會遭到損耗。
對于“數據孤島”問題,在云技術不斷興起的背景下,目前國內的軟件服務已經走進“基于云的SaaS”階段,基于云和大數據平臺,SaaS化軟件數據的互聯互通成為可能。但即使如此,企業端的老大難的問題“針對性不強”依然沒有被有效解決。
不同于C端市場,B端的最大特點是需求非標(尤其是中小企業)。企業內部往往存在大量細節效率問題,這些問題分散在各個非技術部門,一點一點地牽絆著企業效率,但在市場上可能找不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對于服務商來說,研發需要時間和成本,其考慮的是獲取更多客戶,更愿意提供覆蓋面廣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針對某些垂直領域的小需求進行開發。如果企業專門找到服務商進行開發,費用高昂不說,相應的開發周期也是問題。
雖然SaaS軟件開發周期已經明顯短于傳統軟件,但對企業來說依然不夠,哪怕是反應最敏捷的互聯網公司,一個應用的平均交付周期也在20余天左右。等到應用開發完成后,需求可能又會有不小的變化,這將帶來額外的運維成本以及持續的IT投入。
相比和軟件工程師來回溝通確認需求的模式,讓業務部門的員工自己動手解決其實是最高效、最具針對性的解法。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曾說過,面對數字化轉型帶來機遇和挑戰,每一家公司都將成為軟件公司。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是:軟件開發的能力應該下放到每一個普通員工手中。
事實上,納德拉的思路指向的是當前企業級市場的重要趨勢:低代碼開發。在釘釘6.0版本的發布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給出了清晰的判斷:“未來的軟件開發一定是碎片化的,低代碼開發將是2021年的行業關鍵詞。”
低代碼 進入星辰大海
什么是低代碼開發?
簡而言之,低代碼開發平臺(low-code development platform,簡稱LCDP)指的是一種方便產生應用程序的平臺,這類平臺可以減少傳統代碼的數量,讓非IT專業的人士也可以快速上手,開發軟件。
咨詢公司Gartner的數據顯示,2021年對于應用開發的需求將達到所有IT公司開發能力的5倍。這是企業數字化程度不斷提高之后,行業面對的一個尷尬局面——越來越多的業務需求遠遠超過IT開發能力,他們需要完成的項目似乎永無止境。面對這一巨大的供需缺口,低代碼、無代碼開發幾乎是唯一解決方案。
在張建鋒看來,低代碼開發將定義新一代的開發方式,讓企業自己掌握更多數字化轉型的主動權。“我們今天有機會去重塑整個中國軟件的格局,在全球率先實現新的軟件生態體系和開發模式。”
圍繞著“更簡單”和“更開放”這兩個詞,釘釘在6.0的版本更新上,從原來的協同辦公的平臺,升級為協同辦公平臺和企業級的應用開發平臺,這是阿里巴巴自“云釘一體”戰略升級后,釘釘最重要的版本升級。
在這次更新中,釘釘正式開放了宜搭、氚云、簡道云等低代碼開發工具,用戶通過拖拽可視化組件,就能快速搭建業務應用。這意味著企業可以快速構建適合自己的企業業務應用。即便沒有IT人員的參與,企業業務的運營人員、財務、HR等等非專業人士都能夠通過低代碼開發平臺,實現日常工作數字化。
低代碼開發工具釘釘宜搭
杭州的老板電器是一家擁有40年發展歷史的廚房電器企業,其在過往的發展過程當中形成了大量的ERP、CRM、OA系統、工作流系統。在過去的IT環境下,業務人員要實現新的需求,往往要找到信息化部門進行大量溝通進行落地。
如今,老板電器的工程師接觸到宜搭后,用5分鐘時間就快速搭建起了原來的工作流程,迅速完成了數字化過程,極大提升了其工作效率。
目前,在商業領域,一汽、復星集團、東方希望等大型企業,均已采用低代碼平臺開發應用。東方希望通過釘釘建立了全集團統一的移動辦公平臺,釘釘被應用到智慧行政與后勤、生產管理、系統集成(ERP、eHR、MES系統),包括52個釘應用:eHR、MES系統、NC、QCS、出勤情況統計、待辦審批、點餐、風險隱患、行政派車、合同管理、考勤審批、設備管理等。全面的數字化轉型后,東方希望26000名員工已接近全員入網。
在政務民生領域,浙江省有超過140萬公職人員在釘釘上辦公,并在政務釘上開發了1500個應用,大部分基于低代碼開發。在河北省,受困于返鄉潮下的基層防疫,邢臺市巨鹿縣用低代碼開發在釘釘上搭起了返鄉自主申報功能,讓當地的防疫工作前置,這項來自基層治理的創新在釘釘平臺上線后,將向全國復制。
除了低代碼功能,針對“數據孤島”問題,釘釘還新上線了連接器功能,以解決企業數據跨應用流通的難題。
許多企業在使用釘釘之前都有過自己內部的業務系統開發,這就意味著企業有著自建應用或第三方軟件廠商的應用,當企業切換到釘釘之后,面臨著數據連接的問題。憑借釘釘連接器,企業可以借助API打通釘釘應用、第三方應用、自建應用及企業原有IT系統中的應用數據,實現企業應用間的數據互通,快速將整個工作流數字化。
以員工打車為例,當第三方打車應用、自建財務管理系統和釘釘通過連接器打通后,員工打車的訂單數據、事后的報銷審批、財務統一支付、發票對賬等分布在不同系統的數據都能在釘釘上完成聯通,這意味著墊付資金、貼發票、提審批等繁瑣操作均將成為“過去式”。
除了低代碼開發工具和連接器,此次發布的釘釘6.0版本還推出了角色工作臺,為管理者、財務、銷售、人事、IT、教師等職能角色提供專屬工作臺。在管理員開通權限后,用戶可根據職能需求,自主在工作臺添加管理駕駛艙、財務報表、銷售報表、人事管理等專屬應用,打造屬于自己的超級工作臺。
在張建鋒看來,釘釘未來的工作方式會更多從盯人到盯事。基于“以事情為中心”的工作理念,釘釘6.0對文檔、會議、項目、待辦、日志、日歷、審批等十項協作類產品進行融合,并融入了來自原阿里郵箱團隊的郵箱和日歷,原Teambition團隊的項目、待辦、目標、云盤等產品能力,升級為“釘釘協同辦公套件”。
基于釘釘協同辦公套件,不同團隊之間可以基于共同制定的目標,同步工作、共享資料、創作內容、沉淀成果、固化流程。例如,在制定目標階段,TeambitionGoal融入釘釘,全面支持OKR,同時攜帶了非常便捷的進展匯報功能,并且可以與計劃執行全面聯動。
這些變化發生在釘釘并不奇怪。在“云釘一體”戰略中,阿里云為低代碼開發的實現提供了強大算力,釘釘相當于把原本屬于后端開發的事情放到臺前,讓創新在離業務更近的地方得以實現。
除了阿里云的底層優勢,目前,釘釘開放平臺入駐的開發者超過27萬,合作的生態伙伴超過2000家,企業級應用服務數量超70萬個,開發者服務的企業組織數超過640萬家,這些都構成了海量創新出現的前提。
數字化權力的下放
坦白來講,低代碼開發,實質上并不是一套針對專業、復雜軟件的開發體系,至少從目前看并不具備替代傳統大型軟件,如ERP、MES等核心軟件系統的能力。
所以釘釘入場低代碼,更重要的意義在于數字化權力的下放,從過去只有IT、信息化部門操刀,其它人沒有參與的可能,改變為每一個人都成為數字化的參與者。
當IT開發成為一種基礎能力,企業里的每個人,包括不懂IT的財務、HR,每個人都有能力將工作隨手數字化。那么,數字化不再只是企業管理者、IT人員的事,每個人都能參與,甚至是數字化的主力軍。
這種模式,一方面全員參與數字化,是加速用技術創新業務、創新經營的可能,打破IT部門的精力瓶頸,就是企業數字化的天花板這一難題;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數字化的平權”,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為自己工作環境提升,我要參與數字化”的權利。
例如,安徽某高校的科研秘書,為了把學院里日常繁雜的教學管理、科研項目、經費申報等事務管理好,自學兩小時的宜搭教程后,他用兩天便搭建起了一套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系統。而在以前,IT供應商做這套系統需要花費20萬元,耗時兩個月的開發周期。
這是低代碼走進“尋常百姓家”的現象縮影,同時也意味著云變得越來越易用,為激發創新、提高效率提供了基礎。
從這個視角,為了進一步激勵創新,釘釘方面還發布了“繁星計劃”,即在各項能力開放的基礎上,通過用戶自建和開發者大賽的方式,在3年內幫助企業打造更多應用。
“我們希望,未來3年在釘釘上能長出1000萬個釘應用,讓云從IT的價值真正變成數字生產力”,張建鋒表示。
回過頭看,企業的信息化、數字化就像一個翻山越嶺的過程。如今,在云計算成熟、數字化加速滲透B端的背景下,釘釘邁出了標志性的一步,其升級的動力是讓微小創新不斷發生,而當數字化能力從IT工程師轉移至企業基層,那些“邊邊角角”的創新也將造就企業數字化發展新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