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僅10項!海大2項入選!(海大排名全國幾位)
5月13日,2023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揭曉,中國海洋大學共有2項成果榮登榜單,彰顯了學校在全國海洋研究領域的重要地位和學術影響力。
學校入選項目分別為:吳立新院士科研團隊成員、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博士后耿濤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發現全球變暖將導致多年拉尼娜事件頻發”,以及海洋地球科學學院王厚杰教授科研團隊李孜曄副教授作為第一完成人的成果“在新近紀全球大洋有機碳埋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氣候模式模擬得到的未來變暖情景下多年拉尼娜事件的發生頻率顯著增加
耿濤參加學術會議
多年拉尼娜事件會給全球氣候、漁業生態及人類經濟社會帶來持續性和疊加性的破壞影響,并顯著提高極端天氣災害的發生風險。未來全球變暖情景下多年拉尼娜事件如何變化,是氣候變化研究領域持續關注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吳立新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圍繞熱帶海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開展研究,利用當前國際最新氣候模式比對計劃CMIP6中的多模式多場景試驗數據,首次發現多年拉尼娜事件的發生頻率將會在全球變暖后的21世紀顯著增加,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太平洋背景平均態海溫變化導致的熱帶與熱帶外之間的相互作用增強是多年拉尼娜事件更加頻發的關鍵機理。2023年Nature(《自然》)期刊發表了相關研究成果,同時向全世界媒體做推介,邀請同領域專家在“Nature News & Views”專欄發表評述性文章對該項研究成果進行深入解讀。研究成果對認知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的多樣性及其未來變化具有重要意義,也為國際社會有效應對氣候變化與制定氣候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采用不同分區方法計算的新近紀全球海底有機碳埋藏速率(虛線代表現代海底有機碳平均埋藏速率)
李孜曄在工作中
海底是大氣二氧化碳的重要碳匯,對調控全球碳循環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準確估算地質歷史時期有機碳在全球大洋海底的埋藏速率,揭示有機碳埋藏對地球氣候系統的反饋效應,成為目前全球碳循環研究所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團隊與美國、英國知名學者綜合了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在全球不同海盆共計81個站位上的巖芯總有機碳測試數據和地質年代框架,建立了基于海底有機碳埋藏速率的自下而上(Bottom-up)計算方法,首次揭示了新近紀 (23.0-2.6 Ma) 海底有機碳埋藏的變化歷史,發現海底有機碳埋藏的時空變率遠高于以往的估計。在中新世的中期,氣候變暖導致海洋中異養細菌新陳代謝速率加快,有機質再礦化速率升高,使得海底有機碳埋藏速率降低,從而對氣候產生正反饋效應。相關研究成果于2023年發表在Nature(《自然》)上,對于認識地質歷史時期以及當前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有機碳埋藏、全球碳循環和氣候系統演變均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評選活動自2012年起每年評選一次,2023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評選活動由中國海洋學會聯合中國海洋湖沼學會、中國航海學會、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共同舉辦,經過主辦單位理事及相關單位廣泛推薦,同行專家評議得出評選結果。
▽2023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評選結果▽
(可掃描二維碼瀏覽)
來源 / 科學技術處 校學術委員會辦公室
作者 / 廖巍 褚嘉杰
編輯 / 肖若彤
責任編輯 / 劉蒞 張慧
投稿郵箱:GUANHAIweixin202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