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心理學賦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論意義(描述心理學賦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論意義的是)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長期以來,個案法、相關法和實驗法是心理健康研究最常采用的三種取徑,它們體現了建立心理健康各變量間合乎規律的關系的不同途徑。相關研究和實驗研究堅持實證主義方法論,前者通過心理測驗驗證相關假設來得出相關規律,后者通過心理實驗驗證因果假設來得出因果規律,從而實現對心理健康指標的預測和控制。個案研究更多基于對經驗事實的觀察和傾聽,但通常的個案研究并沒有真正從當事人角度認識和理解其心理健康狀態及意義建構,仍然是基于假設和建構的實證主義。事實上,心理健康研究長期遵循自然科學的決定論模式,認為心理健康具有同生理或物理現象類似的特征,主張通過客觀驗證預先假設,在部分或因素水平上數量化地說明和分析實際作為整體的異常心理現象,力求精確說明心理健康的普遍規律和發生機制。實證主義提高了心理健康研究的客觀性和精確性,甚至代表了心理健康研究的科學理想,近些年豐富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也支持了這一點。但是,“這種實體觀和決定論,容易導致還原論,即認為心理健康僅僅是生物等層面的問題,由此忽視了心理本身的內涵”。
心理健康是主體性的人所具有的一種生活化狀態。當談及心理生活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不由自主地將心理與生活聯系在一起。心理寓于并源于生活,生活構成了孕育心理內容和意義的原初場所。一個人心理健康的狀況和程度,盡管可能有其基因遺傳基礎或神經生理機制,但多數情況下更依賴于所置身其中的現實生活。現實生活是心理健康狀態和質量的主要源泉,包含著生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包含著家庭、學校及更大更深層次的生活空間。心理健康是生活化了的心理健康,是具有社會性、歷史性和文化性的心理健康,是充滿主觀體驗內容的心理健康,是整體、復雜和動態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化本質,決定了心理健康研究不能僅依賴或者首先依賴對心理健康表征和指標的一般觀察、測量分析或實驗說明,而更應該充滿人文情懷和人性關懷,從個體或群體的源始生活世界出發,揭示更加本真、更加豐富和更加細膩的心理生活內容、意義及特征。
描述心理學是科學心理學初創時期產生的一門彰顯人文科學精神的心理學形態,致力于通過現象學的經驗描述或解釋學的意義理解的方法如實呈現人的心理生活的全貌。布倫塔諾認為,在心理學研究之初必須首先進行描述心理學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說明它與外部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和規律。斯特恩認為,心理科學研究程序的第一步是通過描述心理學盡可能真實地獲取完整心理經驗的具體意義資料,第二步才是通過說明心理學對所獲取的復雜意義資料進行分析和說明,使具體的意義資料隸屬于抽象的規律。對于心理健康研究而言,相關分析和因果說明也必須建立在獲取完整豐富的真實心理生活資料的基礎之上。描述心理學最早力主的現象學的經驗描述和解釋學的意義理解,賦予心理健康研究以人文科學視角的方法論意義。它們在研究心理健康特別是異常心理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并且經過一個半世紀的發展演變,已由較為樸素的方法學理念發展成為可操作的研究程序。
現象學的經驗描述在描述心理學中主要體現為對心理生活進行不依賴因果假設、理論建構和元素分析的內部知覺,是一種直接的“觀察”或“發現”。胡塞爾進一步發展創立了現象學哲學及其方法論體系,認為現象學方法就是研究者如何擺脫一切預先假設而憑直覺或直觀發現本質的一種方法。他認為現象學研究包括五個步驟:一是擱置歷史的觀點和否認傳統的知識;二是把獨立于我們意識而存在的物質或現實的東西存放起來不予考察,以擺脫一切預先假設;三是以經驗為出發點并對其持保留態度(感性的還原);四是把變幻無常的經驗還原為變中不變的觀念即本質(本質的還原);五是對自我意識進行徹底清洗以還原為一種純粹的意識(先驗的還原)。把握現象學經驗描述或現象學方法的關鍵是,排除或懸置各種成見而對顯現的現象作直觀以體驗其內在本質結構,即“回到實事本身”。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進行現象學描述,就是給歷史的觀點和預存的偏見“加括號”,從生活世界出發對當事人的主觀經驗和真實感受進行無前提、無修飾的整體論視角的經驗描述,直觀審視和把握心理健康現象的本質,而非把心理健康現象簡化成少數幾個可供辨認的變量并對其中某些加以控制以驗證假設是否成立。“現象學視角包括專注于生活世界,對主體的經驗保持開放性,把精確描述放首位,試圖給預前知識加括號,以及尋求描述中不變的本質性意義。”依據現象學心理學家喬治夫婦的描述現象學研究步驟,心理健康的現象學描述研究可分為六個步驟:一是獲得所感興趣的心理健康現象的具體資料,二是對心理健康現象的具體資料采取現象學態度,三是閱讀全部資料以獲得整體印象,四是重新閱讀資料并確定可充分體現整體不同方面或維度的意義單元,五是確定并明確每個意義單元的心理意義,六是清晰表達該現象經驗的一般結構。現象學描述這種無預設地追尋本質的方法論立場,能較好地彌補和完善實證主義方法論的不足,推動心理健康研究向“人文”“人性”和“生活”轉向,開放性地全納和切身性地體會心理異常者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當下的真實體驗,從生活世界出發理解他們的各種行為表現和語言表達的意義,進而揭示心理異常的本質和機制。
解釋學的意義理解在描述心理學中既體現為對自我心理生命或心理生活的直接的意義理解,也體現為對他人心理生命或心理生活顯性表達的間接的意義理解。意義理解是以體驗為基礎、以社會歷史文化為背景的。現象學的經驗描述要求研究者采取現象學態度懸置先在知識和成見,而解釋學的意義理解并不主張“加括號”,而是利用先在知識和成見推進更加深入和豐富的理解。然而,在描述心理學中,解釋學的意義理解實質上并沒有突破現象學的方法論框架,雖然承認研究者的觀念和判斷會介入研究過程,但真正所求仍然是“回到實事本身”,獲取心理生命或心理生活的本真意義的知識,而非命題式的建構性知識。事實上,描述心理學中的現象學描述與解釋學理解是融為一體的,它們在呈示心理經驗本真樣態的同時闡明其意義。
對于心理健康研究而言,解釋學的意義理解就是要站在被研究者的角度共情式地解讀其語言、行為和表情等心理生活的外在表現,間接地理解這些表現背后所自覺不自覺地欲表達的真實意向和情感。依據狄爾泰的觀點,“要理解生命的意義,我們不能直接從當下體驗入手,而只能以某種間接的方式展開,這種間接的方式不是外在植入的,而是生命本身之本性”。例如,對于心理嚴重異常的人,我們只有通過對他們怪誕的語言、行為和表情等進行解釋,才能理解這些語言和行為背后所欲表達的真實心理意義。這種對心理生活外在表現背后真實“故事”的考察,必然會牽涉到研究者本人對世界的已有看法、對事物的已有經驗及其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品質。解釋學的意義理解后來衍生出一種可操作的研究范式,即喬納森·史密斯提出的解釋現象學分析,“通過對文本和轉錄稿的解釋性接觸過程,闡明包含在……陳述中的意義”。解釋現象學分析對心理健康研究具有可操作的指導意義。
按照解釋現象學分析的程序,心理健康研究首先要通過半結構式訪談獲取研究資料。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傾聽被研究者談論其特殊的生活經驗或經歷,并站在他們的角度適時提出開放性和非誘導性的研究問題來控制訪談方向,同時給予一定自由。接下來就是對半結構式訪談的轉錄稿進行分析:一是反復閱讀文本,二是找出并標定可以表示文本每部分特征的主題,三是將結構引入分析中,四是制作結構化主題的一覽表。在為每個被研究者制作一覽表后,研究者將這些一覽表整合成一張包容性的高級主題列表。但構建了高級主題列表并不意味著解釋現象學分析宣告結束,研究者還要利用自己的理論建構和構想對所確定的主題進行更加明確的解釋。源自描述心理學的解釋現象學分析,致力于從被研究者角度看待和理解心理健康的表征,揭示被研究者的真實心理經驗并闡明其意義,為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了一種異于實證主義的可供選擇的取徑。
(作者系南京曉莊學院心理健康研究院教授、南京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研究院研究員)
本文來自【中國社會科學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