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人患這4種癌,遺傳率更高,勸你趕緊做好3件事(哪類癌癥遺傳)
近年來,“家族癌”、“夫妻癌”頻發,小艾也在后臺收到粉絲的很多相關疑問,如:
“我爸爸得了肺癌,我會被遺傳嗎?”
“最近摸到胸口好像長了腫塊,和罹患乳腺癌的媽媽癥狀很相似,會不會也中招了?”
“我老婆得了癌癥,聽說癌癥會傳染,我該怎么預防呢?”
那么癌癥到底會不會遺傳或傳染,如果會,它到底是怎么遺傳或傳染的,如果不會,又為什么會出現和遺傳或傳染相似的案例呢?
面對癌癥風險,普通人到底該如何對待?讓我們一起逐一分析,找出隱藏在癌癥背后的真相!
一、家里有人患癌,其他成員患癌風險有多大?
癌癥是全球人口死亡案例中最主要的致死因素,其發生是遺傳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癌癥,從生物學細胞水平來看,是細胞生長失控的疾病。眾所周知,細胞生長是由基因控制的,只有當某些特定的基因片段變異,導致細胞的調控作用減輕,甚至失效,細胞就會發生癌變,無限增殖,這些特定的基因在醫學中稱為癌癥基因。
1、遺傳概率
2016年,醫學界權威雜志《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刊登了一項由哈佛大學科學家、丹麥和芬蘭研究員共同參與的研究項目。研究發現至少有22種癌癥有遺傳性,會在家族之間世代相傳。
這項研究揭開了人們一直以來對同一家族內容易頻繁出現癌癥患者的疑問,但是同時要注意的是,癌癥和其它的遺傳疾病不同,它遺傳的不是腫瘤本身,而是通過遺傳癌變基因增加了后代的癌癥風險,醫學中稱為“易感性”。
遺傳了癌變基因的人群并非一定會患癌,但相比普通人,他們的患癌風險更高。
- 4種癌癥遺傳風險更高
①乳腺癌:數據顯示,10%~20%的婦科腫瘤與遺傳因素有關,包括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綜合征、林奇綜合征中的子宮內膜癌等。以乳腺癌為例,如果母親或姐妹得過乳腺癌,那么發病率為正常人的2-4倍;但遺傳有BRCA1基因突變時,終身患乳腺癌風險可達87%。
②腸癌:臨床數據顯示,20%~30%腸癌患者都具有家族癌癥史。其中,Lynch綜合征(遺傳性非息肉性結直腸癌HNPCC)是最常見的遺傳性結直腸癌綜合征,它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發病率高,2-5%具有明顯家族聚集性。Lynch綜合征可引起結直腸及其他部位發生腫瘤(子宮內膜、卵巢、胃、小腸、肝、膽、上尿道和皮膚等),且風險高于正常人群。另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臨床最常見的息肉性綜合征,是由APC基因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約占所有結直腸癌的1%。
③胃癌:遺傳性彌漫型胃癌屬于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臨床病發率5%-10%。一級、二級親屬中有3例以上彌漫性胃癌,2-3例其中有一例年齡小于50歲則肯定是遺傳。
④甲狀腺癌:遺傳性甲狀腺髓樣癌發病率20%~25%,其中50%的病例都伴隨著RET基因突變,而這種突變也有98%的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2A型(MEN2A)患者會有。臨床數據中,家族中一級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發現3例以上的甲狀腺癌病人,遺傳概率高達94%。
2、病毒傳染概率
首先可以明確的是,癌癥本身并不具備傳染性。那為什么會有密切接觸的人群中出現同一癌癥的案例呢?部分原因可以解釋為致癌病毒的感染。
病毒感染可能誘發癌癥,以肝癌為例,我國大部分肝癌患者是因感染乙肝病毒而起,逐漸發展為慢性乙肝、肝硬化,最終罹患肝癌。
而乙肝病毒具有高傳染性,其中,我國30%~50%的乙肝患者由母嬰傳播所致,而醫源性傳染、輸血傳播、性傳播、密切生活接觸傳播等,也是感染乙肝病毒的常見途徑。
除了乙肝病毒,九成宮頸癌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持續高危感染有關;幽門螺桿菌(HP)人群感染率高達50-60%,感染會導致慢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最終可能發展至胃癌;鼻咽癌患者EB病毒感染率高達90%。因此,生活中也要注意預防這幾種病毒的傳播感染。
3、相似高危環境誘因概率
當長期共同生活或接觸的人受到相似高危致癌誘因的影響時,爆發出多個同一癌癥病例的機會也比較高,部分“家族癌”、“夫妻癌”就是因此而來。
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全球健康中心流行病學系副教授朱猛也曾表示,既往研究已經證實,超過40%的癌癥病例和死亡可歸因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國際期刊《科學》曾公布,每天抽20根煙持續一年的人,肺部每個細胞會發生150個突變;長期酗酒,酒精在人體內代謝產生乙醛,而大量的乙醛會導致染色體重新排列,誘發癌癥。而高糖飲食、長期熬夜、久坐不動等生活習慣也是癌癥的高危誘因。
因此,若是同處于相似的環境,生活習慣相近,每天接觸的高危因素相同,便容易出現一家幾口人患癌的情況。
二、家里有人患癌,及時做這3件事
1、基因篩查
基因篩查可以幫助高危群體評估癌癥風險,及時做出預防措施。
以乳腺癌為例,若家族中有一位近親患癌,則患病的危險性增加3倍;若有兩位近親患乳腺癌,則患病率將增加7倍。
因此,這類有腫瘤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可以進行相關的基因篩查,重點檢測BRCA1、BRCA2基因,評估自己的風險,及早預防。
不過,要注意的是,基因檢測并不推薦所有人進行,主要還是針對有腫瘤家族史的人群、具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長年吸煙酗酒,或本身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感染肝炎等。
2、高風險人群定期篩查
國內臨床數據顯示,胃癌、肺癌、結直腸癌等癌癥的患者往往一發現就是晚期,生存率極低,因此對于這幾種癌癥的高危群體,可以定期篩查。
以結直腸癌為例,國家癌癥中心癌癥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陳萬青教授表示,高危人群從40歲開始就要進行結直腸癌風險評估,明確風險等級后定期檢查,可以根據情況選擇結腸鏡,便潛血檢測,腸CT結腸成像以及多靶點糞便FIT-DNA等篩查手段。如果有相關遺傳風險,則時間要提前。
3、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
不良的生活習慣不僅會增加患癌風險,而且對身邊共同生活或長期接觸的人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想要規避癌癥,保證自己和親人、朋友的健康,就要從調整生活習慣做起。
對于健康的生活方式,朱猛教授如此解釋:不吸煙或保持戒煙30年、不酗酒、身體質量指數BMI維持在18.5-30(低于18體重過輕,高于30體重過于肥胖)、每周75分鐘以上劇烈運動或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飲食營養均衡等等。
癌癥是當下醫學體系中最難攻克的難題,也是人們生活中最恐懼的敵人,但其實它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它的存在也需要媒介和途徑,只要大家能夠認真去了解它、預防它,就能建立起防御城墻將其抵擋。#健康明星計劃##謠零零計劃#
參考資料:
[1]《癌癥基因真的存在!直系親屬患癌,你的患癌風險到底有多大?》.浙江大健康.2019-10-14
[2]《一家幾口同時患癌,癌癥真的會遺傳嗎?真相是……》.中國醫學論壇報今日腫瘤.2021-11-10
[3]《癌癥要遺傳?要傳染?華西專家說,不是隨便拿份腫瘤基因報告就能判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2020-12-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