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在线看黄的网站-可以免费在线看黄的网站-可以免费看污视频的网站-可以免费看毛片的网站-欧美电影免费看大全-欧美电影免费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立地式”科研為中小企業插上轉型升級的“翅膀”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報道(記者 張明明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辦學基本模式,也是辦好職業教育的關鍵所在。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鼓勵企業舉辦職業教育,為破局‘產教融合融而不合,校企合作不深不實’現象提供了政策支撐。學院積極攜手中小微企業,搭建協同創新平臺,構建共謀共生模式,服務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山東科技職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李保城在帶領學校相關人員到企業走訪強調。

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對接,與企業合作共建產業學院和科研平臺,通過教師帶領學生參與企業產品研發、學生實習就業、企業師傅進課堂等提升專業建設水平,一直是學校“雙高計劃”專業群高水平建設的重要抓手。

近日,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山東省教育廳認定為“百校萬企萬師雙進”行動試點高校,這代表著學校校企合作又邁上了新臺階,進入到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服務、有組織育人的新時代。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以服務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為重點,聚焦中小微企業發展需求,推進“立地式”科研,發揮學校技術創新應用優勢,推動產業端、學校端“雙向驅動”,中小微企業科研創新服務、團隊建設、人才培養“融合賦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為先進制造業強省建設、綠色低碳先行區建設貢獻山科力量。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立地式”科研為中小企業插上轉型升級的“翅膀”

搭建平臺,匹配中小微企業發展需求

由學校智能制造系、機械工程系聯合山東科技大學以及星科瑞升濰坊分公司-山東迭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機器視覺光學篩選機中試中心”于2024年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

學校積極對接科技主管部門和產業園區,深入了解區域產業現狀和發展趨勢,建立了技術需求庫。學校以“重點引領、分類推進、全面覆蓋”的原則,構建了國家-省-市-校四級,集科技創新、技術服務、技術技能積累、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四級四類”創新平臺。這些平臺項目緊密圍繞企業需求,準確反映產業發展方向。

近五年來,學校投入超過3500萬元,建設了人工智能視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虛擬設計技術研究中心、智能檢測與智能制造實驗室等科研平臺。目前,學校已經擁有66個國家、省、市、校各級平臺,為科研創新提供了堅實基礎。

“機器視覺光學篩選機中試中心”的成立,是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在科技創新和技術服務領域的一次重要突破。中心以星科瑞升濰坊分公司-山東迭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為主體架構,依托山東科技大學孫林教授團隊研發的“機器視覺檢測與圖像處理技術”作為核心技術,學校智能制造系、機械工程系師生圍繞光學篩選機產品試制、組裝、測試及售后等企業產品研發及生產環節,聯合組建了“非標設備設計”“結構組裝”“自動控制”“視覺打光”“圖像處理”“設備調維”等6個方向的技術服務團隊。

這些團隊在校內中試中心完成了光學篩選機產品的研發、生產與測試工作,并將面向全國進行產品銷售和應用,為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立地式”科研為中小企業插上轉型升級的“翅膀”

2024年山東科技職業學院博士行——智能制造技術揭榜掛帥行動

聚焦中小微企業實際需求,常態化開展“博士教師企業行”“教師企業實踐”等活動,通過教師直接參與企業生產管理,面對面了解企業需求、交流技術合作等方式精準把握企業發展瓶頸問題,充實技術需求庫的同時推介學校技術成果。實現“企業有需求先查成果庫,教師做項目先查需求庫”的緊密互動格局,促進校企項目、平臺、人才等有效銜接。2023年,徐晶博士團隊以黃河流域鹽地堿蓬為原材料,利用生物發酵技術進行可控性與功能性開發研究,制得高附加值發酵產品,其中采用混菌發酵技術發酵鮮枝,制取高品質功能性發酵飲品;采用獨有菌種發酵干枝,制取抑菌、殺蟲、增肥多重功效的葉面肥。發酵后的固形物作為青貯添加,產品開發全生命周期實現循環利用。鹽地堿蓬的高值化開發利用可增加其經濟附加值,帶動地區產業發展,對黃河流域改良鹽堿地,保護淡水資源起到積極作用。

依托創新平臺,教師將“問題”轉化為“課題”,著力破解技術難題,產出一批技術成果,形成項目成果庫。

優化機制,集聚中小微企業發展資源

建立了“政府主導,行校聯動,校企協同”的平臺建設機制,省財政投入專項資金支持學校建成山東省首個聚焦智能制造領域的省級高水平實訓基地,引入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發揮創新平臺設備、人才、機制等研發優勢和龍頭企業技術優勢,促進中小微企業技術革新、工藝升級、產品迭代,形成“1 1 N”,即政府 學校 N所企業的平臺建設模式,產生集聚效益,實現資源共享。

推進橫向科研經費“放管服”改革,針對企業技術項目,學校專門出臺取消事前審批、提高經費報銷和研發設備采購自控額度等一攬子配套政策,擴大科研人員經費使用自主權,提高經費使用和設備采購效率。建立以科技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效果為導向的評價機制,激發教師科研活力。

打造了“平臺資源共享、團隊跨界協同、項目優勢互補”的“立地式”橫向科研新模式,近5年,學校為區域中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服務300余項,解決技術難題65項,科研到位經費1.17億元,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超過2.11億元,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發展新動能。學校入選2023年中國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50所“服務貢獻卓越高等職業學校”之一。

組建團隊,破解中小微企業發展難題

學校以技術創新項目需求為導向,采取“高端人才引領”“教授 工程師”“跨界融合”等組隊模式,組建科研創新團隊,引進博士28名,柔性引進泰山學者、產業教授等高水平人才26名,柔性引進山東省高水平科研團隊2個,吸納來自行業頭部企業研發人員35名,提升團隊科研能力。開展科研團隊培育計劃,根據研究領域對科研和技術服務團隊進行重組升級,新組建科技創新、技術服務、智庫咨詢等團隊22個,入選山東省科技部門科技專家等入庫專家90人次,科技人才庫建設成效凸顯。

汽車工程系燃料電池與儲能關鍵技術創新團隊以劉慧博士為負責人,匯聚15名專任教師,聚焦新能源汽車電動化方向,為山東開元電子、濰坊軻控新能源、山東悍沃農業裝備等企業開展鑄件組分調控、儲能散熱器設計、PDU控制模塊開發及純電動拖拉機開發等技術開發項目,解決企業技術難題5項,簽訂橫向項目經費合同額142萬元,到位經費50萬元。

針對企業生產管理中遇到的設備、技術、管理等問題,提供精準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推動校企合作由“互補型”向“融合型”轉變。汽車工程系為山東悍沃農業裝備有限公司開展的“25馬力純電動拖拉機的全新高壓動力總成開發”項目,解決整機開發“電控技術”核心技術問題;“大型動力換向拖拉機的研發”項目,使動力換向和動力換擋技術得到推廣應用,助力企業從傳統“裝配型”向“智慧農業裝備”生產轉型。紡織服裝系與濰坊尚德服飾有限公司在設備、技術、人才等方面開展校企“聯姻”,共建3個研發團隊,開展產品研發、工藝改造、標準開發等項目46項,企業經濟效益增長4.6倍,助力企業由勞動密集型向智慧型轉變,并成長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推進融匯,滿足中小微企業人才需求

依托真實項目引領學生成長,平臺研發人員擔任學生指導教師,帶領2300余名學生直接參與企業技術服務項目,通過服務企業培養實踐動手能力、真實工作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徐晶博士團隊基于“鹽地堿蓬高值化開發利用”項目,指導學生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三等獎,依托項目學生創辦5家公司。

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立地式”科研為中小企業插上轉型升級的“翅膀”

孫靖宇團隊討論課題

“學院的創新創業氛圍激發了我的潛能,依托學院的省級生物加工平臺和市級酶與生物重點實驗室,經過半年的潛心研究,利用微生態技術發酵鹽地堿蓬,得到酵素液等高值化產品。”2021級環境工程技術班的孫婧宇說。

近3年,基于“科研育人”價值導向,學校將科技研發、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為教學項目179項,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8500余名學生直接受益,提升了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適應性和匹配度,回應了產業需求、企業需求和學生需求。科教融合、產學研一體,推動學校成規模培養發展型、創新型、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

通過引導學生參與技術創新項目,使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緊密結合,培養了一批能夠解決企業實際生產問題的英才學生,形成“科研反哺教學,教學助推科研”的協同創新模式,實現科研與教學“雙向奔赴”,為區域新質生產力發展貢獻了“山科力量”。

相關新聞

聯系我們
聯系我們
在線咨詢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