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手術分級管理制度實施細則(醫院手術分級管理辦法)
根據衛健委關于《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衛醫政發〔2009〕18號文的要求,為加強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促進醫學科學發展和醫療技術進步,保障醫療安全,結合我院具體情況,制訂手術分級管理制度:
一、各科室應當依據衛健委《手術分級標準》(見附件)的要求,討論建立本科室《手術分級標準目錄》。
二、根據科室醫療人員的技術職稱、技術能力、專業特長等情況,授予相應的手術權限,界定《各級醫師手術范圍》,報醫務處進行審核、備案。
三、科室根據科內人員晉升及個人技術水平提高狀況,定期調整其手術范圍(所稱“手術范圍”,系指衛生行政部門對我院核準的診療科目內開展的手術),并及時報醫務處審核、備案。
四、科室擬開展的新技術新業務項目,必須是衛健委《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中規定的第一類醫療技術,并按照我院《新技術新業務準入管理制度》的要求進行準入管理。
五、科室應嚴格監督落實《各級醫師手術范圍》的要求,上級醫師除了開展與其職稱、級別相稱的手術外,只能開展低一級別范圍的手術;下級醫師不得擅自開展超出相應規定范圍的手術治療。
六、若遇特殊情況(例如:急診、病情不允許、手術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等),為搶救患者生命,醫師可超范圍開展與其職稱、級別不相稱的手術,但應及時報請上級醫師,給予指導或協助診治,術后24小時內完善相應的手術審批手續。
七、科室每半年要對個人技術進步快,能勝任上一級手術的人員,經科室討論提出申請,醫務處組織專家進行考核后,調整其手術范圍;對不能勝任本級別手術的人員,經科室討論提出降級意見,調整其手術范圍,報醫務處審核、備案。
八、科室每年要對《各級醫師手術范圍》進行一次梳理,根據科內人員晉升、個人技術能力和專業特長的變化,調整其手術范圍,報醫務處進行審核、備案。
九、手術審批權限:
(一)正常手術
1、四級手術:科主任主持進行術前討論,須填寫《手術審批單》,簽署意見后報醫務處審核,并由分管副院長審批。
2、三級手術:由科主任審批,醫療組長簽發手術通知單。
3、二級手術:由科主任審批,醫療組長簽發手術通知單。
4、一級手術:由醫療組長審批,并簽發手術通知單。
(二)特殊手術:凡屬下列情況之一的可視作特殊手術,須按照四級手術審批、管理。
1、被手術者系外賓、華僑、港、X、臺同胞的;
2、被手術者系特殊保健對象如高級干部、著名專家、學者、知名人士及民主黨派負責人;
3、各種原因導致毀容或致殘手術的;
4、存在醫療糾紛隱患的;
5、非計劃重返手術室的;
6、高風險手術;
7、外院專家來院手術的;
8、大器官移植;
9、屬于科室本年度新技術、新項目的;
10、年齡大于75歲以上的手術。
十、執業醫師在異單位或異地行醫手術,需按國家《執業醫師法》及衛健委《醫師外出會診管理暫行規定》的要求,在醫務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外籍醫師的執業手續按國家有關規定審批。
十一、醫務處按照手術分級管理制度對醫師進行準入和動態管理,發現擅自超范圍開展所規定的手術治療活動的,按照醫院**院2004院字第16號文《醫療質量控制辦法》相關規定處理;由此引發的醫療糾紛,違規人員個人承擔相應的法律和經濟賠償責任。
附件:衛健委《手術分級標準》
醫療機構應當建立手術分級管理制度。根據風險性和難易程度不同,手術分為四級:
一級手術是指風險較低、過程簡單、技術難度低的普通手術;
二級手術是指有一定風險、過程復雜程度一般、有一定技術難度的手術;
三級手術是指風險較高、過程較復雜、難度較大的手術;
四級手術是指風險高、過程復雜、難度大的重大手術。
注:微創(腔內)手術根據其技術的復雜性分別列入各分類手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