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已建成4125萬畝高標準農田
通遼市扎魯特旗高標準農田一角。 資料圖
隆冬時節,走進內蒙古通遼市的廣袤田野,隨著當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不斷推進,昔日許多的“望天田”“斗笠田”“冷漿田”,變成了“萬畝田”“噸糧田”“高產田”。
近年來,內蒙古立足耕地面積大、人口較少、冬季寒冷、水資源短缺、土壤相對貧瘠等特點,在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工程設計和建設時,聚焦高效節水灌溉、農業規模化經營,以農民為主體,杜絕“撒胡椒面”的建設模式,最大程度發揮資金使用效益。截至目前,全區高標準農田達到4125萬畝。“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正在內蒙古廣袤田疇落地生根。
生態富民節水 錦繡良田成效顯著
開溝、接管、布管、回填、打井……去年11月,通遼市開魯縣建華鎮六合村高效節水工程項目建設正酣。
六合村黨支部書記婁玉祥介紹,這次村里的高效節水農田項目建設共1.5萬畝,今年春季將完成112眼水源井更新、122座井房建設、128千米地埋管道、4.5千米高壓線、35千米低壓線、10000千米滴灌帶鋪設和配套路、林、技建設。
村民于福學對高標準農田項目充滿期待。他說,有人算過一筆賬,項目完成后,每100畝耕地可多整理出15畝;每畝地可節水70%、節電60%、節肥40%、省工50%、控藥40%;玉米還可畝增產300斤左右,紅干椒可畝增產約240斤。
通遼是農牧業大市,農業用水量占全市用水總量85%以上,絕大部分依賴地下水。直面嚴重缺水的現實,近年來,通遼市堅定不移實施以淺埋滴灌為主的千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工程,累計投入農業節水工程資金60多億元,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570萬畝,項目區全部實現“田、土、水、林、電、路、技、管”八配套。
據了解,2021年,通遼市還將新建高標準農田17.37萬畝,“十四五”期間再爭取600萬畝改造提升項目,全市高標準農田面積達到1200萬畝,全部做到高效節水。
“在建設時,我們按照連片規劃、整村整鎮建設的思路,每個旗縣集中建設核心區,打造2到3個示范區、樣板區,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通遼市農牧局農田建設管理科科長張宏宇說。
據介紹,通遼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內容上,全面推行“田、土、水、林、電、路、技、管”八配套,一步到位建成高標準農田;在種植模式上,全面推行“一增四改”種植模式,即增加種植密度,改種耐密型高產品種、改粗放施肥為配方施肥、改人工種植為機械化作業、改勻壟種植為大小壟種植;在栽培技術上,全面推行以精量播種、測墑灌溉、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綠色防控、秸稈還田、深翻深松、全程機械化為核心的標準化生產;在田間管理上,全面推行統一品種、統一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田間管理、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收獲、統一秸稈還田和統一機耕的“八統一”模式。通過整合集成、配套推廣先進農業生產技術,有效提高了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和水平,高效節水的同時,糧食生產能力大幅提高。
“全區嚴禁新打機電井,嚴禁新增灌溉面積,各項目區均進行了水資源平衡論證。在井灌區推廣淺埋滴灌、膜下滴灌等技術措施,地表水灌區試點建設澄清滴灌設施,高效節水灌溉實施面積連續兩年超過總任務量的40%。”內蒙古農牧廳農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林虓崢說。
激發土地活力 實現“藏糧于地”
針對內蒙古耕地總面積大但權屬分散的問題,近年來,全區大力實施田塊調換整合。其中,巴彥淖爾市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全部實施大破大立,即完全打破農戶土地原有雜亂地塊界,打破混亂的渠溝路,整個項目區重新規劃、重新布局,統一開挖渠溝、統一修整道路、統一植樹造林、統一平整土地、統一劃分地塊,完成整治后重新分配。通過推廣土地托管、股份合作等生產經營方式,提高了農業組織化、規模化程度,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說起這個項目,臨河區新華鎮東方紅村一組村民劉三中贊不絕口:“這么好的政策,咱們農民可是得到了實惠。過去我的100來畝地都是分散的,種個地還得到處跑,收割也費勁。你看現在多好,政府把土地進行了統一規劃整合,種地管理都方便多了。”臨河區大破大立項目的實行不僅不用農民拿一分錢,還讓農民在耕、種、收等各個方面都省了錢。
據了解,新華鎮東方紅村和召閣臺村大破大立項目總投資2790萬元,占地2萬畝,涉及近500戶農戶,受益人口1800人左右。項目包括渠溝道整治、襯砌渠道、平整土地、整修各級道路、植樹等內容,為推進產業發展,統籌銜接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新華鎮大破大立項目只是巴彥淖爾市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的一個縮影。為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出亮點、出成效,巴彥淖爾市根據各旗縣區實際,高起點制定項目規劃,高要求抓工程進度,高標準抓完成情況,加強技術指導,掌握建設動態,協調全盤開發,確保各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始終按節點、按標準序時推進。同時,項目資金不撒“胡椒面”,追求效益最大化。該市將土地整理、高效節水項目、水肥一體化項目等十大類農田建設項目統籌捆綁、集中使用,對招商引資企業自己投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在項目資金方面給予合理補貼支持。
目前,全市已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580萬畝,隨著大批農田建設項目的實施,項目建設的“強農”效應突出,全市農業生產基礎條件明顯改善,耕地質量大幅提高。據調查,項目實施后,項目區內耕地畝均增產10%-15%,農業生產成本降低15%,地力水平提升至少一個等級,畝均增收200元,人均增收近2000元。
理順管理體制 集中整合形成合力
農田建設“三分建、七分管”。今年以來,內蒙古農牧廳強化工作指導,對標目標任務、倒排工期、扎實推進,確保全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順利推進開展。
“我區及時下達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同時撥付自治區配套資金。堅持田、土、水、林、電、路、技、管‘八配套’建設高標準農田。嚴格對目標任務,緊盯時間節點,利用內蒙古農田建設項目管理系統對項目進展實行周調度和日調度,準確掌握各地工作動態,對進展緩慢的項目,安排專人專班盯辦。同時,充分運用‘十二五’以來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圖入庫成果,對2019年以前項目進行實地核查,進一步摸清項目重疊、已建項目非耕化等問題,將2019年以來的新建項目矢量坐標與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進行比對,督促各地進行整改,堅決杜絕重復建設。”林虓崢說。
針對現行畝均投入相對不足的問題,內蒙古農牧廳從規劃階段起就堅持因地制宜、問題導向、缺啥補啥,通過水資源調查、土壤檢測、走訪群眾等方式準確掌握擬建項目區情況,組織農牧部門、設計單位、基層政府、農民代表四方共同找準主要問題,算清效益賬,確定建設方案。例如呼和浩特市土左旗整合鹽堿地改良示范項目資金建設高標準農田,清水河縣政府配套資金提高畝均投資到1500元/畝。
據了解,2021年,農業農村部下達內蒙古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459萬畝,按照要求內蒙古農牧廳已制定實施方案,將任務分解下達到盟市旗縣,組織做好項目設計、招投標、批復備案等各項工作。力爭在今年春季施工窗口期前全面完成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選址、設計招投標、設計、評審、施工招投標等前期準備工作,有條件的項目力爭在今年春季施工窗口期進行施工,力爭在今年秋季施工窗口期全面完成2021年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
“我區將繼續開展東北黑土地保護和退化耕地治理試點工作和退化耕地治理項目,同時盡快制訂符合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實際的相關管理制度和辦法,規范我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和管理工作。”林虓崢說。(馬曉剛 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