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嶺峰、陳微:“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與管理研究的選題建議(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課題研究)
本文共4892字 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與社會發展一樣,教育的發展同樣充滿著許多的不確定性。教育規律的發現是在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中完成的。因此,教育教學的改革嘗試是推動教育發展必不可少的過程,結合教育教學改革熱點的選題也是最能體現教育科研的創新意義的。教育教學改革熱點應該是一線教師課題研究的重要選題來源。政策的出臺和文件要求的落地,也正是教育教學改革熱點的重要源泉,其從制度層面進入實踐運用層面,基本途徑也需要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不斷完善與扎實。因此,對于一線教師來說,結合文件內容,在明晰文件要求的基礎上選取合適的研究課題,并進行深入而扎實的實踐研究,既是一種重要的專業素養,也是一種責任。以下結合《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文件)出臺后,一線教師如何基于“雙減”文件中關于作業設計與管理的要求,選取適合的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談一些思考與建議。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雙減”文件,此文件的出臺,旨在“有效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文件主體內容包括八個板塊,共計30條。與學校教師在“作業設計與管理”上相關的是第二板塊的5條,即文件中的第4條到第8條的相關內容。
仔細研讀,我們可以看到,與作業相關的5條要求中,前面兩條是針對作業管理的,其中“第4條健全作業管理機制”針對的是機制管理,與以往相比,增加了一項“建立作業校內公示制度”的要求;“第5條分類明確作業總量”,明確的是作業時間的總量控制,這也是對前期文件要求的進一步強調。第6條至第8條,在“提高作業設計質量”“加強作業完成指導”“科學利用課余時間”等具體內容的要求上,則是很明確地提出了關于作業設計與管理的研究。由此,我們可以就作業管理的整體實踐提出相應的研究課題。
選題1:“雙減”背景下的學校作業管理“規范—創新”實踐路徑研究
此研究是基于“雙減”文件中關于通過作業管理來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的要求而進行的整體改革與文件精神落地的選題,所涉及的研究內容是“作業管理”,核心研究點是“規范—創新”中的“規范”,主要是指作業管理的規范,既需要達到外在顯性層面的“量”上的要求,又需要考慮內在隱性層面順應各個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認知規律的特點;“創新”則是指可以在實施過程中,結合學校特色與學習內容的特點,于規則范圍內進行作業形式、作業內容與作業評價等層面的個性化處理,形成更具學校特色的作業設計與使用經驗,探索更具實效的作業管理策略路徑。
當然,在深度解讀與領會“雙減”文件基礎上,我們還可以提出類似于“‘雙減’背景下學校作業管理機制實踐研究”“‘雙減’背景下學校作業創新設計與應用研究”等作業管理整體實踐的研究課題,為在實踐層面探索形成更多的“雙減”背景下“作業設計與管理”的校本實踐案例。
作業是什么?通俗地講,作業就是學生為了掌握學習內容、鞏固學習成果而進行的練習。“作業是課堂的延續,是學生掌握課堂教學的內容、鞏固已學習的成果,并將知識轉化為技能的重要工作。”而在“雙減”文件中,在第6條關于作業設計質量中提出“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這已經將作業的功能進行具化與擴展,作業除了具有以往傳統認為的鞏固功能,其承載著的評價與延學功能也為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與接受。于是,以下的研究選題也值得一線教師深度研究與探索。
選題2:評價先行理念下的學科作業設計與應用研究評價是作業的首要功能,卻也是容易被教師忽略的
作業的結果首先反映的是學生對相關知識是否理解,有沒有存在問題。如若存在問題,又屬于哪方面的問題:是概念理解層面的,是思考過程中的,還是思維品質方面的。從深層次來看,作業應該是“檢測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作業更多是為教師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反思自己的教學,以及設計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而設計,并要求學生完成的。因此,研究作業的評價功能是作業研究的重要選題之一。此研究選題的最大價值在于改變教師對作業功能的理解,因為“評價先行的理念”會讓教師在作業設計中思考作業前的目標定位與作業后的評定分析,可以最大限度地改變教師的作業設計理念,改進傳統的作業設計與應用路徑。
選題3:基于學科作業設計的學生課后延學路徑探索研究
延學也就是延伸學習,這也是作業“學習意義”的充分體現。我們說,高質量的作業并不只是對課內所學知識與技能的簡單重復,而是在依托課內所學知識與技能基礎上的延學與拓學。比如一些實踐性作業,一些需要應用本學科知識以外的知識來解決問題的作業等。這樣的作業,在課改深入推進的過程中,顯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因此也為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接受并實踐。與選題2相類似,此研究選題的意義,更多還是在于逼迫教師轉變對作業價值的傳統理解,突破對作業功能的固有認知,牢固樹立“學生做作業的過程也是進一步學習的過程”的理念。當然,此研究選題中,基于作業的“課后延學”如何實施是核心內容,需要進行深度思考與可行性設計。
關于作業功能深度理解基礎上的課題研究選題,需要一線教師打破傳統的作業觀,建立起新課程理念下的作業觀,從而改變以往作業的單一功能,實現“作業即學習”的觀念定位。
事實上,在“雙減”文件出臺以后,關于作業設計策略的思考與研究已經成為教師探索作業管理策略與改進作業設計的重點研究內容。從文件中也能看到具體的一些要求:“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這是文件第6條中的內容要求。顯然,這些文件內容也是一線教師進行作業實踐研究很好的選題。
選題4:基于單元整體教學的小學數學整組作業設計策略研究
此選題包含兩個關鍵研究點:一是單元整體教學;二是整組作業設計。其中,單元整體教學是關注了教師“教”的設計,整組作業設計則指向學后的作業設計。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是系統思維下的單元重組實踐的基本路徑,是針對以往教學中過多重復性內容與同水平教學的問題提出的;而整組作業設計實際上是基于單元整體教學基礎上的配套跟進,是助力于單元整體教學質量提升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減負”的大背景下,小學數學單元整體教學與整組作業設計,分別是從“教”與“學”兩個維度,嘗試改變以往數學教學中過于尊重教材、遵循知識的邏輯體系,而缺少對學情的深度了解,造成教學與作業的針對性不強、學習主動性無法真正歸于學生的問題,以“學為中心”的理念為依托,促使一線教師將數學的單元整體教學與作業設計聯系起來進行思考與實踐,探索有助于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的策略路徑。事實上,這也是“雙減”文件的提出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選題5:基礎性作業的“評—改—練”三段設計與實踐研究
此選題中的“評—改—練”,是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訂正與及時跟進的針對性練習。如果說上一個課題研究的選題是純粹著眼于作業內容設計的應用,那么本課題研究則是融合了作業評價的研究內容。關于作業的評價,也是一個需要一線教師深入研究的問題。比如: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作業評價?如何通過評價,在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基礎上,給予學生自主思考與自我調整的指導?如何豐富作業質量評定的方式,使作業評價真正能發揮激發學生作業興趣、保持良好的作業習慣的作用?本選題主要是針對現實教學中“教師在進行作業評價時普遍與學生學習改進脫節”的問題而提出的,旨在探索“評—改—練”三步一體,有效結合評價后的數據分析及時跟進針對性的練習,從而將學習診斷與及時改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發展技能,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選題6:項目化學習理念下的數學長時作業設計與應用研究
從本研究選題的研究內容來看,其有著作業內容與形式創新的意味。項目化學習是現階段學習方式研究中的一個熱詞,是一項可以較好地體現學習素養的學習活動。從項目化學習的一般定義來看,它是一種在一段時間內對某一個驅動性問題進行深入持續的探索,并且在過程中需要調動所有知識、能力、品質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能形成對核心知識和學習歷程的深刻理解的學習。本研究選題以項目化學習理念為指導,設計數學長時作業,既需要對數學作業內容與形式進行深入思考,更需要充分理解項目化學習與數學長時作業的關系,在改變傳統作業單一形式的同時,抓住數學長時作業的“長時”特征,以完成項目學習的過程來完成相關作業,從而使“雙減”背景下的數學作業更能體現“學習”的特點與發展學生素養的本質。
“雙減”文件的第7條中,特別強調了“作業完成指導”,還特別強調了“教師要指導小學生在校內基本完成書面作業”“教師要認真批改作業,及時做好反饋,加強面批講解,認真分析學情,做好答疑輔導”。由此,我們需要思考,原有作業包括教材中的習題與配套的“課堂作業本”習題,在布置作業時,需要在內容與應用上進行怎樣的調整?對于學生出錯頻率較高的知識內容又該進行怎樣的補救與指導?而這些問題也應該成為一線教師進行課題研究的有價值的研究選題。
選題7:理解·改造·巧用:數學配套“課堂作業本”的應用研究
自“雙減”文件出臺以來,以上選題是筆者一直推薦給一線教師去做課題的研究選題。理由有三:一是“雙減”文件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減輕學生過重的學業負擔”,在作業要求上,“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事實上,作業本上的習題與教材上的練習題很多情況下是重復的,這便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有一定的取舍,進行調整;二是需要減少學生課后作業的時間,即“課堂作業本”上的作業也需要調整一部分到課內完成;三是在高質量的課堂教學中,針對性練習設計也是一件有價值的事情,課堂作業本上的習題很多是極佳的課堂練習作業材料。當然,要在課堂教學中更好地利用“課堂作業本”,需要對教學目標與作業本習題進行深度解讀、充分理解。此選題中的“理解·改造·巧用”,既是高質量應用的三個關鍵動作,又是有著前后邏輯關系的“應用路徑”。
選題8:收集·自探·共研:小學生典型問題專項練習課探索研究
本研究選題中的“典型問題”是指學生作業中的高頻錯題。一般而言,由于某個知識點相對較難,或者某些內容對思維要求比較高,活動經驗的積累需要足夠支撐其解答相關問題,這就導致學生在作業中出現錯誤的頻率比較高。因為“雙減”背景下強調“量”的減少,注重“質”的提升。在實踐中,教師要更加注重作業的針對性和效率,關注學生的錯誤,把握典型問題,在收集與明晰的基礎上,適時進行有針對性的集中指導。此研究選題中,三個關鍵詞同樣具有研究策略的意義,也是構建“典型問題專項練習課”基本教學模型的重要抓手。“收集”指向材料的把握與數據的分析;“自探”著眼于學生自主研究與再探索的過程,即當采用專項練習的形式進行相關典型問題再探索時,同樣需要給學生自主研究的機會,以便更準確地把握學生的問題所在;“共研”則是指問題探討、問題解決以及策略方法的總結與提煉的過程,期間需要有生生間的互動、師生間的互動,甚至有課外資源的應用。由此可見,在“雙減”背景下,對于典型問題的專項指導與練習課設計,是助力學生問題解決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實踐活動之一,值得一線教師進行深入研究與探索。
以上就“雙減”文件出臺后,一線教師如何基于“雙減”的要求進行相關的課題研究,以保證文件精神的扎實落地和實現文件提出的工作目標談了一些思考的方法。事實上,這樣的思考與分析問題基礎上的教育科研選題,同樣適用于比如“小學綜合評價改革”的相關文件出臺后的實踐落實,適用于接下來的新課標執行后各學科的教育實踐行動的研究。
本文來源于《小學教學研究》,部分內容有所刪改。
作者單位|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
微信編輯|leaxyi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北京師范大學
出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
編輯:《中國教師》編輯部
投稿郵箱:bsdzgjsbjb@126.com
郵件主題:姓名 作者單位 投稿欄目 稿件題目
國內統一刊號:CN 11-4801/Z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2051
▌合作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