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質疑中科院,科研經費高達1708億歐元,諾貝爾獎獲得者卻寥寥
近來,中國學術界經常受到質疑。先是清華大學與日本東京大學合作研究太空項目遭到強烈批評,隨后中科院宣布2023年科研經費高達1708億元。網友紛紛好奇這些錢都花在哪里了,產生了什么科研成果。
網友首先做了國內對比
清華大學每年的科研經費為400億元人民幣,不到中科院的四分之一,但也開展了許多科研項目。華為每年科研經費達1600億元,攻克了諸多技術難題。
然后進行了國際比較,
印度的科研經費比我們少得多,但諾貝爾獎得主已經有九人了。在發展中國家中獲獎最多,在亞洲排名第二,僅次于日本。而我們國家本土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卻很少。著名的只有屠呦呦。其他發達國家更是無法比擬。
事實上,1708億元的科研經費不僅覆蓋了中科院本部,還覆蓋了其所屬部門,覆蓋了海、陸、空各個領域。我們所知道的大飛機C919、航母、神舟飛船等都是中科院的科研成果。所以這個科研經費分配后已經很小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可能連一半都沒有。
在有限的資源下,我們研發出這么多高端技術,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至于諾貝爾獎獲得者,這確實是我們國家的短板
。目前,我國科學界還缺乏真正的頂尖人才和世界級的領軍人物。這與我們國家的教育體系和人類基因有關。這并不意味著總是有一個。印度人似乎繼承了猶太人的基因。這真的只是羨慕和嫉妒而已。
我國始終致力于科教興國,始終追求使科學技術成為主要生產力的目標。
隨著人才政策進一步優化,越來越多的回國人員選擇中國發展,為科學界提供了強勁助力。我國在航空航天等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不僅是國家機構,民營企業也在很多領域不斷積累和發展。獲得多個領域的多項專利。
在今年公布的機構改革方案中,國家科技部的改組足以證明國家對科技的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必將是未來的重中之重。目前科研經費超過1700億歐元,與往年基本持平。發展的需求必須不斷增加,科學發展必須在人、財、物等方面得到有力支撐。
我們還每年舉辦全國科技推薦大會,獎勵多項,并有專門的科學家人才激勵機制和后勤保障機制。一個科技強國指日可待。
僅在頭條號發布,其他平臺均為搬運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原創不易,歡迎轉發!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