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應用孤島,低代碼平臺效力幾何?(低代碼平臺應用場景)
關于低代碼開發平臺,爭論有很多。有人認為它是第四代編程語言,有人認為它是開發模式的顛覆,有人認為它是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也有人認為它空有其表。
不過,至少在目前看來,低代碼無疑是火爆的,關于它的未來似乎也是坦途。
那么,企業是否真的能從低代碼開發平臺獲益呢?
國內低代碼平臺現狀
低代碼的理念并非近些年才出現,早在上世紀80年代,相關的概念就已經有了雛形,但受制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市場并無太多實質性動作。
在2014年,Forrester 正式提出了低代碼/零代碼的概念,隨后國內低代碼平臺發展進入了快車道,隨著影響力的上升,近兩年許多國內巨頭都相繼進入了這一賽道,比如阿里、騰訊、百度等,在相關企業引入了巨頭資本之后整個低代碼領域的生產力也得到了比較大的發展和支撐,影響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強。
那么在最初,低代碼平臺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過程呢?
最開始,低代碼平臺是“基于BPM驅動的低代碼工具,主要實現的是流程在線;接下來是基于元數據驅動的低代碼工具,主要實現的是業務在線和移動辦公;第三階段是數據驅動的低代碼工具,主要實現的是生態在線,業務與業務的數據連接”。
目前,國內低代碼廠商都將自己的產品定位為一個平臺,但是如果以平臺視角來看的話,那這個產品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打通數據底層的連接能力,以此來看,大部分的低代碼廠商所提供的依然是低代碼工具。
早期的代碼廠商,在基于BPM驅動的基礎上進入了初步發展,這是因為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大型企業的信息化已經相對完善,需要借助跨系統的流程化管理進行產品升級。但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企業需要對系統不斷調整以應對市場變化,因此追求快速迭代的產品便出現了。最后產品的矩陣針對不同用戶不斷完善,產品之間的數據打通以及產品跟平臺之間的數據連接就會變得更加緊密,這便是當前的階段。
低代碼平臺應達到的效果—全面連接的融合平臺
針對企業孤島式散點應用,低代碼未來要做的就是全面連接和融合。
這些融合應包括統一的賬戶和權限,方便賬戶集成管理;統一的數據和服務標準,基于標準創建連接平臺就可以進行低代碼數據的互聯互通,不再人工核對,減少數據出錯概率。
全面融合互通的背后是產品底層基礎建設能力,目前在國內進行底層建設的企業并不多,而拿出一整套底層解決方案的供應商更是寥寥無幾。一方面,行業產品提供商基于產品安全在源碼方面做了一定的限制,另一方面不同行業對功能的要求總會有一定的差別,這種差別很難在做基礎功能的時候完全體現出來,這就造成了低代碼平臺在通用性上總會有所不足,這不足的部分自然是需要使用者進行補全,補全的成本需要在定制和信息化戰略雙重要求下進行評估,這就需要一定的技術前瞻能力。
目前,很多企業的OA、財務,以及一些核心的業務體系都是根據企業特點自主打造的,這些企業的IT支持團隊開發傳統的獨立應用軟件來滿足企業運營過程中的諸多訴求。對于這部分應用的連接是低代碼提供商所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
低代碼平臺得到市場的認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我們回溯整個低代碼的概念,從它的形成到雛形初形成,再到概念的落實,中間已經經歷了有數十年的時間。然后再到它有第一步的概念的提出,到現在又經歷了十余年的時間,所以真正做到全面性的影響還需要一個新的周期。
首先,要讓使用者了解到今天低代碼可以幫助他們解決一些什么樣的問題,低代碼和全代碼、應用程序的開發的區別在哪里。在這個概念普及的過程中,大廠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阿里、騰訊等企業進入該行業這幾年,低代碼的概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也為未來低代碼的進一步繁榮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如何確定一個低代碼產品
低代碼本身來說,其所需要具備的能力應該包括零代碼開發以及靈活可控的應用搭建方式,也就是說它是高度靈活、高度普適的應用能力開發的代碼。
一個綜合性低代碼平臺,其既要有理論體系,又要有實操體系。對理論體系,要包括對低代碼的整體能力,基礎理論學習,以及低代碼廠商的一些認知。實操體系包括通過空白去搭建,通過模板去搭建低代碼應用。
低代碼平臺的行業推動力
低代碼平臺通常是一個基礎的產品型平臺,之所以說基礎,是因為該類產品只是整合了常用開發框架的底層基座,節省了初步的代碼編寫量。平臺所提供的功能大多是常用的流程、表單、權限、數據大屏等比較常用的基礎功能,這就要求在未來的開發中,使用者需要有底層代碼的控制權,這也是很多低代碼廠商選擇將產品源碼交付客戶的原因,這樣便于后期業務的調整,也便于在此基礎上構建應用系統或者連接已有的系統生態。但是一些頭部企業得益于自身生態優勢,僅提供搭建平臺,內容大多靠生態伙伴提供。
目前,中小企業的低代碼產品很難打造成一個生態型平臺,其本質是因為有限的產品號召力。就平臺的打造能力這一點來看的話,需要比較龐大的底座的支撐,能夠比較連貫的數據連接,和比較順暢的產品體驗;此外,還需要估計N家廠商對你需要有相對比較標準的接入以及體驗以及鏈路等多維的平臺能力。這一點大廠具有先天的優勢,比如阿里的釘釘,本身有了較多的用戶基數及生態伙伴,其自主低代碼產品宜搭也依靠此平臺迅速壯大。
未來,頭部廠商必定會繼續開放整體的品牌的生產能力,期望接入更多的廠商,進一步整合市場,而中小企業低代碼產品的未來,或許還需要在探索中成長。
文.R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