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科院:特種工程技術讓歷史建筑“活”起來(福建省建筑工程特種人員信息網)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州舉行期間,東南衛視對福建建工集團權屬福建省建科院文保所承擔修繕保護的福州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原地礦廳大樓進行了新聞報道:位于湖東路49號的原省地礦廳大樓,建于1954年,具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典型的民族主義風格,建筑呈一字型,青磚砌筑,建筑層數為三層,總建筑面積約1600平方米。整體立面為現代主義夾雜蘇式新古典主義手法,屋頂為歇山式筒板瓦屋面,檐口斗拱、雀替、脊獸等均參照清朝“工部營造則例”設置。南面主入口處設三開間兩層高門廊,柱間設置象征雀替等傳統符號,而正面入口的四根水泥圓柱則使用當時流行的蘇式新古典主義建筑的柱式,整體比例仍類似當時流行的蘇式新古典主義風格。
因歷史悠久,原地礦廳大樓的安全性和抗震性能已不滿足規范要求。2015年年底,福建省建科院受委托對其進行風貌修復和功能提升。
福建省建科院文保團隊遵循整體保護、合理利用的修繕思路,科學制定修繕方案,對該建筑承重墻體采用面層加固法進行加固,對殘損嚴重的木屋架和瓦屋面以及水墻面進行了清理和修繕。內部則按照現代辦公功能的需求重新進行了裝修,室外通透式欄桿與建筑風貌相協調,地面鋪裝彩色透水混凝土,符合海綿城市相關設計要求。整體項目于2018年完工,交付福建省國土資源廳作為辦公樓使用。2019年該建筑被公布為福州市第二批歷史建筑。
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原地礦廳大樓老宅“新生”卻又神韻未改,背后是福建建科人對歷史建筑的尊崇與敬畏。福建省建科院作為一家有著60多年歷史的省屬工程科研與技術服務綜合性機構,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以特種工程技術助推更多歷史建筑“活起來”。(吳金業 閩建科)
責編:張玲玲 丁濤
校對:和新龍
監審:陶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