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圍化妝品“卡脖子”技術,這支高職教師團隊科研項目接地氣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崔文燦 實習生 何昕雨
圖/受訪者供圖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認定結果,廣東8所高校的教師團隊榜上有名。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龔盛昭負責的精細化工技術專業教師團隊是此次上榜的八個團隊之一,這個團隊同時也是首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
在不少人看來,和國際大牌化妝品相比,國產化妝品有些“技不如人”,而龔盛昭教授團隊偏偏靠著研發攻關,攻克了國外對我國化妝品行業卡脖子的防曬、美白、防腐等多項共性關鍵技術,20余項校企合作科技成果先后在多家企業實現生產轉化,助力企業新增產值20多億元。
“高職院校科研項目要接地氣”
當前,我國化妝品在配方技術上已經能同國際大牌化妝品一比高低,但受高端原料掣肘,我國化妝品難與國際大品牌競爭。因職業教育校企緊密關聯的特質,龔盛昭能深深感受到國產化妝品生產企業的痛點,如中草藥提取物等有效成分若占化妝品成分比例太高,化妝品就極其不穩定,原因何在?中藥提純中如何脫色?能否從天然藥材中尋找防腐劑?這些問題,曾困擾著國產化妝品生產企業,而在他和團隊成員夜以繼日攻關和無數次試錯后,一一解決。
“高職院校的科研項目應該來自企業,要接地氣,”龔盛昭說,“職業院校是強調應用的,拍腦袋的項目轉化率肯定不高,從企業中來的項目轉化率肯定不低!”他說,做基礎研究,本科層次以上高等院校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而應用研究則是高職院??蒲械陌l力點。在龔盛昭看來,職業院校的科研項目對于人才培養意義重大且深遠:“我常常反復問自己,不做科研我能教什么?人才培養的使命也促使我們要做創新工作,不創新,自己的知識就會老化,你拿什么來教給學生?”
對科研的高度重視,讓龔盛昭團隊率先提出并構建了“以研促教,以研育創”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用科研積累教學素材,進而轉化為教學資源,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做科研,以此培育學生創新能力。濃厚科研氛圍熏染下,許多廣輕學子畢業后直接去企業做工程師,這是本科院校學生都未必做得到的事情,但在這所高職院校實現了。
“我們團隊培養的學生,做工程師是例牌,他們很多后來都成了老板。我常告訴學生們,你們就是拿著大專文憑的本科生!”面對記者,龔盛昭的自豪溢于言表,“現在我們的人才培養方案就是按照職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來做的?!?/p>
突圍“卡脖子”技術
如今,龔盛昭有兩個身份:他既是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的教授,又是企業研發顧問。這樣的“雙重身份”也讓他教學科研素材源源不斷。在幾十年教學和商界摸爬滾打中,他也總結出高職院校做科研項目的“廣輕經驗”,即到企業中去找項目,利用專業知識認真做好項目,所做項目最終要放到企業中接受市場檢驗,并轉化成教學資源,為人才培養服務。
但作為職業院校的教師,龔盛昭也深深體會到找企業項目的不易?!捌髽I想要開發產品、需要技術支持的時候,首先找到的是本科院校,本科院校不愿意做的才輪到我們這些高職院校。所以如果高職要做橫向項目靠等靠要是要不來的?!彼蜓虺峭韴笥浾呋貞?,自己在2000年左右為了與佛山一家化妝品公司合作研發項目,跑公司次數難以計數,硬是靠著主動上門服務的誠意,打動了對方。
在記者眼中,這是一位很拼的教授,他有著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珠江學者特聘教授等殊榮,卻依舊奮戰在教學一線,承擔著每周十余課時的教學任務,還在助力企業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上費心思;而在龔盛昭眼中,累累碩果是他帶頭的這支教師隊伍拼出來的。當前,團隊共22人,在綠色日化技術研究領域深耕細作,聚焦我國日化關鍵技術問題,協同企業科技創新,攻克了國外對我國日化行業卡脖子的美白、防曬、防腐等核心技術,研究成果獲授權發明專利45件。不僅如此,他們長期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技能訓練,創新創業,長期資助學生成長成才。團隊還與廣西工業職院、汕頭職院等院校開展結對幫扶,毫無保留地將專業建設經驗和教學資料分享給兄弟院校,進行教育幫扶……在這支隊伍里,赤誠、奉獻、仁愛的影子隨處可見,為廣東職業教育帶出一批高水平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這是黃大年的生命底色。此次獲評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龔盛昭說,他感到榮幸,也深感責任。未來,團隊將一如既往堅持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將奉獻、敬業與執著的精神繼續延續下去,用堅強的信念和溫柔的情感書寫師者“人生引路人”的精彩。(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林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