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獲7項奧斯卡大獎的《奧本海默》,居然是城市設計的“開荒者”
《奧本海默》海報 ?Universal Picture
北京時間3月11日,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在美國洛杉磯好萊塢杜比劇院舉行頒獎典禮。由著名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奧本海默》奪得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等7個獎項。
頒獎典禮現場 ?Brent Lang, Jordan Moreau
電影的主角是大名鼎鼎的美國“原子彈之父”——猶太裔科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1941年,38歲的奧本海默被任命為“曼哈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的首席科學家。他懷著維護世界和平的初衷,爭分奪秒地與納粹展開有關核裂變技術的研究競賽。然而,在原子彈試驗成功的那一刻,世界朝著他意想不到的方向……
奧本海默回憶,當原子彈爆炸時,他心中閃現出印度經典作品《薄伽梵歌》中的句子:“現在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奧本海默》劇照 ?Universal Picture
電影中,在奧本海默的建議下,美國政府選擇了他年輕時最鐘愛的新墨西哥州作為原子彈巨型試驗場。這座在荒野中從零開始建造的城市,現實中的原型便是位于美國中部田納西州的橡樹嶺。
雖然,這座城市誕生了人類文明史上最具有殺傷力的武器,但它同時也開創了現代城市設計的新紀元。奧本海默在“曼哈頓計劃”之初就提出了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今天,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建筑師與科學家在城市設計領域碰撞出的火花。
01
SOM
<橡樹嶺>
橡樹嶺 ?Universal Picture
1942年秋天,美國陸軍工程部開始實施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制原子彈的計劃,被稱為“曼哈頓計劃”,該計劃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最優秀的核科學家,歷時3年 ,耗資20億美元。
三座服務于核計劃的城市在美國以非凡的速度建立起來,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它們的蹤影,橡樹嶺是這三座“秘密城市”之一,另兩座是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和華盛頓州的漢福德。
橡樹嶺(圖源:https://www.nbm.org/)
2018年5月,美國國家建筑博物館,籌劃了將近一年的題為“ 秘密城市”(SECRET CITIES )的相關建筑學術展覽,正式地向大家展現了當時整個曼哈頓計劃中的建筑與規劃,為這三座秘密城市揭開了神秘面紗。
這些城市代表了當時美國科技的最高水平,反映了城市規劃、居民住宅、土木以及機械工程、模塊化建筑的前沿思想,同時也成為大規模郊區開發的重要試驗場,極大程度改變了戰后世界的城市景觀。
圖注:罕見的彩色航拍橡樹嶺基地照片 圖源:以史為鑒說
提到美國橡樹嶺基地,在軍迷群體里可以說是耳熟能詳,這個基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是美國核武器的主要生產基地,投放到日本廣島、長崎的核武器就是在這里生產的。
圖注:1943年美國橡樹嶺軍事化的大門 圖源:以史為鑒說
美國橡樹嶺基地始建于1942年,是當時美國研制核武器的曼哈頓計劃的重要生產基地。因為美國總統羅斯福給予這項計劃“高于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因此在美國軍方的參與下,迅速選定田納西州的橡樹嶺作為計劃實施的主要地點——鈾同位素分離工廠基地。
在橡樹嶺的建設中,奧本海默提出了一個超前的城市規劃理念——一定要人性化,一定要宜居,除了提供住處,還要提供商店、酒吧、餐廳、圖書館和其他文體活動場所。他宣稱,參與工作的科學家可以帶上家人前往,還為一些女性家屬提供了崗位,這些行為,使他贏得了基地科學家們的尊敬。
在秘密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圖源:https://www.nbm.org/)
橡樹嶺的城市設計被外包給了Skidmore, Owings & Merrill(SOM)公司,今天SOM已是全世界最大、最具影響力的建筑公司之一,當年還是一個剛成立不久的小事務所。SOM簡潔而生動地詮釋了一個小型的理想城市,錯落有致的住宅圍繞著高速公路形成一個小鎮,這里有著日常生活所需的一切。
圖注:1945年航拍的橡樹嶺K-25廠
在SOM的官網上,這樣介紹橡樹嶺項目:二戰末期,SOM接手了“原子彈城”——田納西州橡樹嶺的總體規劃項目,日后它將成為SOM城市設計項目的奠基作品之一。SOM為這個田園式的小鎮精心編制了一個道路網絡,路旁是各類預制的住宅、宿舍、學校和商店,這個小鎮的總體規劃是美國城市規劃發展歷程中重要的一步。
橡樹嶺規劃圖(圖源:SOM)
橡樹嶺城市設計(圖源:SOM,攝影:Torkel Korling)
橡樹嶺的房屋是預制裝配式建筑,短時間內就可以建造完成,外觀頗有柯布西耶薩伏伊別墅的感覺。
橡樹嶺的房屋(圖源:https://www.nbm.org/)
橡樹嶺房屋的內部(圖源:SOM)
橡樹嶺的建設,為日后的科學城奠定了最基本的城市結構基礎。
今天,橡樹嶺已經轉變為一個軍民融合的科學之城,研究領域主要包括新材料、清潔能源、國防科技等,仍孕育著無限的可能。
今天的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圖源: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官網
02
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
<瓦倫西亞藝術科學城>
西班牙瓦倫西亞的藝術科學城(Ciudad de las Artes y las Ciencias)由國際著名建筑師圣地亞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Valls)設計,是一個科學、文化及休閑綜合體。建筑坐落在流經瓦倫西亞市的杜利亞(Turia)河床上,由5座頗具未來感的現代場館組成的大型建筑群,包括海洋館、菲利普王子科學博物館、Hemisferic天文館、索菲亞王妃藝術宮等。科學城共占地35公頃,號稱歐洲跨世紀最浩大的文化建設工程。
瓦倫西亞的藝術科學城 ?Calatrava
作為建筑學與工程學的雙料大師,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帶有明顯區別于常規結構的表現色彩,靈感多來源于自然界的動植物、骨骼、羽毛等。其中科學館在整個建筑群中體量最大,長241米,寬104米,巨型白色構件沿東西方向有序排列,像是一具動物的骨骼。他的作品充滿想象力,是科學、自然與藝術的結合,有著自由曲線、流動形態、震撼的秩序之美,《西部世界》、《神秘博士》等影視劇均在此取景。
瓦倫西亞的藝術科學城科學館 ?Calatrava
瓦倫西亞科學館,《西部世界》劇照 ?HBO
03
BIG
<阿聯酋火星科學城市>
2017年,迪拜政府推出了“火星科學城市項目”,由阿聯酋科學家 Mohammed bin Rashid 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和來自丹麥的BIG建筑事務所以及工程師組成的團隊設計。該項目預算為1.4億美元,占地190萬平方英尺,將模擬火星表面的生命特征建造一個現實模型,有望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空間模擬城市。
阿聯酋火星科學城市?BIG
《西部世界》忠實粉絲兼劇中場景設計——BIG建筑事務所 ?BIG
BIG 在火星科學城市的設計中表明:建筑學的本質是一門致力于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適宜人類居住的藝術科學。當我們將要冒險離開地球遷徙到其他星球生存的時候,建筑的意義從根本上說顯得更加明晰。本土建筑是最吸引我們的建筑,因為它們是通過適應當地的氣候和景觀逐步進化而來。對于火星科學城,我們試圖探索火星的本土建筑會是什么樣子。設計需要適應低重力、低壓力、極冷和高輻射等氣候條件,從根本上改變建筑師的設計法則,形成最終的形式與空間。
阿聯酋火星科學城市 ?BIG
火星科學城將為研究人員和游客提供各種各樣的科研項目,包括研究食物、能源和水實驗室;農業試驗和食品安全等;該空間是人類最偉大的太空成就,人們可以在此學習到城市的開發技術。科學城還使用了目前被認為是火星棲息地建設的一項技術,墻壁是用阿聯酋沙子為原料采用3D打印技術制作的。
阿聯酋火星科學城市 ?BIG
04
東大建院 Tekuma
<江蘇培源科學城>
培源科學城是宜興市對接區域戰略、承接創新資源、躍升產城能級的重要門戶地區,擁有成為宜興未來經濟增長極和科創新城區的優質資源。新時期,宜興將緊扣無錫建設"新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要求,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國際化、打造區域性國際化中心城市的實施意見,將宜興打造成為長三角地區具有較強綜合承載力和輻射帶動力的新興城市、區域中心城市、國際開放城市,成為環太湖科創圈璀璨的西岸明珠,寧杭生態經濟帶、蘇浙皖交界雙向開放的產業高地,具有國際韻味的"東方水城",“兩山"理論走向世界的縣域樣板,彰顯國際人文魅力的中國陶都。
江蘇培源科學城 ?Tekuma
設計的總體戰略是“因宜興之宜,興科創之源”。發展戰略“興源":針對宜興發展的最迫切需求,加快引入科創科技創新“資源”,構建科學為源、科技為體的科創產業體系,推動宜興科技創新能力全面提升。空間戰略“因宜”:根據宜興獨特的生態本底、文化底蘊和社會氣氛,營造充分彰顯宜興山水人文優勢的獨特城市空間,以培源科學城高品質空間載體,吸引區域科創資源。
江蘇培源科學城 ?Tekuma
科學城,是國家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是城市乃至國家未來的希望。創新的“科學”,再加上宜居的“城”,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未來圖景。科技正在飛速地改變人的生產生活方式,或許也將間接地引發居住方式與城市規劃的革命,關于科學城的設計,還有很多方面值得我們繼續研究與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