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社區工作者發展新路徑,全國首份社區工作者“1+3”集體合同出爐
全國首份社區工作者集體合同、全市第一個聯合高校的社區工作者學歷定制班、全網第一個社區工作者走訪ai助手、全領域參與的第一個社區工作者職業能力大賽……在“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在市委社會工作部和市總工會的指導下,普陀區推出了系列舉措,給2000余名社區工作者一份情意滿滿的“節日禮物”。4月28日,普陀區召開“黨建聚力 治理有譜”黨建品牌發布會暨宜川路街道社區工作者職工代表大會。
實現社區工作者權益保障全覆蓋
宜川路街道以全過程民主協商的方式,形成了社區工作者“1 3”集體合同與專項合同草案及《街道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修訂稿草案,并經50余名社區工作者職工代表投票表決通過。作為全國首份通過的社區工作者集體合同,積極回應社區工作者對勞動權益的關切,將關注社區工作者身心健康、強化社區工作者激勵保障、提升社區工作者培訓實效、暢通社區工作者晉升通道等作為合同的核心內容。
據悉,這個舉措起初來源于普陀區委社會工作部和普陀區總工會的一項全區社區工作者勞動權益保障狀況及隊伍建設專題調研。調研期間,《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完善管理制度,嚴格隊伍管理,健全考核獎懲機制,強化監督約束。根據《意見》精神,普陀區將宜川路街道作為試點,其余九個街鎮在現場觀摩的基礎上同步推進。
此次通過的集體合同,明確對于社區工作者學歷晉升、個人職業能力提升、獲得市區級以上榮譽的,予以一次性獎勵,并進一步明確“三崗十八級”晉升路徑,讓社區工作者進得優、留得住、受認可、有奔頭。此外,在工資、女職工、勞動安全衛生專項集體合同中,保障了社區工作者的核心利益、體現對女性社區工作者的特別關懷。同時,也以此次集體協商為契機,建立社區工作者協商協調的長效機制,暢通社區工作者訴求表達渠道,構建關心關愛社區工作者的良好氛圍。
全鏈條管理發展激活社區工作者外驅力
此次通過社區工作者職代會集體表決的還有《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重點聚焦績效考核不夠量化,鞭打快牛賞罰不明;管理細則不夠明晰,獎優懲劣缺乏抓手;用人單位主體責任有待完善等問題,做出全新修訂。
如,針對《意見》指出的要“健全新招聘社區專職工作人員試用期篩選機制”,新修訂的辦法中指出新錄用社區工作者在試用期內要開展綜合考核,并明確了8項不合格的篩選標準;從嚴格隊伍管理上,細化了日常考勤、請銷假、請示報告制度,并對社區工作者的紀律處分進行了更為細致的規定。
同時,立足“選配有制度,發展有空間,待遇有保障”,加速社區工作者能進能出、能上能下,優進絀退的管理閉環,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社區工作者有機會、有舞臺、有前途,為打造一支政治堅定、素質優良、敬業奉獻、結構合理、群眾滿意的社區工作者隊伍奠定堅實基礎。
全領域多元參與注入社區工作者內生力
在此次大會上,普陀區也將“減負增能”作為重要內容,為社區工作者松綁釋壓,讓他們有精力、有能力、有實力、有魄力,走進居民、服務百姓、破解難題、助力發展。
將書本轉為大數據,走訪ai助手讓社區工作者一鍵成長“全崗通”。此次機構改革新成立的兩個部門——區委社會工作部和區數據局聯手啟動的“社區工作者AI助手”運用模塊,充分運用大數據的智慧輸出,將普陀居民區百事能工作指導手冊、社區治理10場景案例集的“書本知識”“文本經驗”,轉為大數據訓練知識小模型,通過掌上知識庫、智慧走四百、智慧小助手、數據會說話四大模塊,通過對話方式,整合全網政策和經驗方法,一鍵輸出給予社區工作者更精準服務和更智慧運用。
用學習提升能力值,學歷提升定制班讓社區工作者學起來、強起來。在此次大會上,普陀區社會工作部先后與高校、專業機構、新聞媒體聯手合作,推出一系列培育舉措。與華東師范大學、普陀區業余大學共同啟動的全市第一個區域合作模式的學歷定制班,將專業資源和實踐經驗運用效應最大化,發揮華東師范大學教師在基層治理現代化、社會組織治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等領域的科研積淀,整合社區“實干家”經驗資源,形成“資深教授 課程講師 實踐導師”相結合的多層次師資團隊,讓課程走出教室、貼近實踐、更接地氣。同時,將探索高校班級管理模式和獎學金機制運用到學員管理之中,探索“有創新性、有影響力、有獲得感”的學科學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