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卓越工程師需要什么樣的導師(培養卓越工程師需要什么樣的導師呢)
原標題:培養卓越工程師需要什么樣的導師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
要培養卓越工程師,到底該“遴選什么樣的導師”,導師又該“干些什么活”?
前不久,教育部在天津組織召開卓越工程師培養現場交流推進會,有關校企在會上分享卓越工程師培養經驗,聚焦培養過程中的關鍵問題交流工作,其中導師隊伍作為關鍵問題之一被多次提及。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指出,“要充分理解卓越工程師的培養目標,圍繞當前產業急需問題和國家競爭能力建設所創設的選題、選導師、指導學生形成一個完整的培養鏈,不斷創新培養模式,以需求牽引推動企業關口前移,為校企聯合培養人才創造空間”。
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校企導師隊伍對人才培養至關重要,只有優秀的導師才能培養卓越的工程師。”
今年4月26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對導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指出學位授予單位要為研究生配備品行良好、具有較高學術水平或者較強實踐能力的教師、科研人員或者專業人員擔任指導教師。研究生指導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開展相關學術研究或專業實踐、遵守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提高學術水平或者專業水平。這為構建高水平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校企雙導師(組)隊伍提供了法律依據和制度保障。
2022年起,教育部會同國務院國資委支持24所高校和8家中央企業建設32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打破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學科化、院系制”傳統組織模式,搭建校企協同培養的新型產學研實體平臺,形成卓越工程師培養學術、產業、政策共同體,有力推動校企導師緊密對接,引導企業選拔了一批有水平有能力懂培養的專家擔任導師。目前,32家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的校企雙導師隊伍已達1.7萬名,其中來自企業的導師有8100多名。
2023年9月,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協5部門共同作為指導單位,支持成立“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打造資源共享網絡、交流合作平臺和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共同體。依托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每年定期舉辦卓越工程師培養校企導師研修班,以點帶面,帶動有關校企提升導師的指導水平。
不久前,由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聯合體主辦的第二期卓越工程師培養校企導師研修班在天津大學舉辦。在為期兩天的研修班上,來自高校和企業的相關專家坐在一起,圍繞著卓越工程師培養導師隊伍建設深入研討。
天津大學校長金東寒提到,一直以來,天津大學都致力于為校企導師搭建交流思想、互學互鑒、共謀發展的平臺,以促進工程人才培養與交流,打造一支“勝任工程學科建設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任務”的高水平校企導師隊伍。“我們深深感受到培養卓越工程師,解決教育與工程實踐脫節的問題,僅靠高校是不行的,離不開行業企業和社會的有效參與。”
在培養卓越工程師的過程中,校企合作培養、學生入企實踐是重要環節,也是目前實踐中堵點、難點最多的環節。對此,通用技術集團機床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董天義和天津大學教授黃田,共同分享了關于學生入企培養實踐的心得體會。
通用技術集團目前與包括天津大學在內的8所高校進行合作,全日制工程碩博士培養計劃人數逐年增加,致力于讓學生“參與真課題,接觸真問題”,最終“切實提高學生技術創新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能力”。
據董天義介紹,入企學生實踐課題配置方案的形成,首先是由企業導師結合學生專業、校內導師科研方向,自主申報選擇學生,并為學生設計實踐課題。然后,由集團結合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清單,按照方向一致的原則,由培養單位來協商企業導師和學生實踐課題的配置調整。之后,再由企業導師與校內導師及學生三方溝通,對校企導師選題方向不一致的再進行調整,形成最終的方案。
據介紹,第二期校企導師研修班分論壇共分為5個主題,其中,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牽頭組織的雙導師隊伍建設論壇,話題始終圍繞著校企導師協同育人、項目制協同培養模式、企業導師隊伍建設以及工程碩博創新能力培養這些議題展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副院長師鵬總結了教育教學中面臨的3個問題: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與學科專業發展前沿聯系不足;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對現代信息化技術融入度不高;在學生培養過程中,對工程實踐相關能力培養不夠。
“我們該怎么去解決這個問題?”師鵬給出了自己的思考:“我個人認為,作為導師,在卓越工程師培養中應該抓住兩個要點。第一是解決雙向奔赴的問題,企業項目與高校導師、研究生之間精準高效匹配,實現供需主體的雙向奔赴。第二是解決同頻共振問題,導師獲得專項招生計劃,研究生在真實場景‘做中學’,企業在攻克技術難關的同時能育人、留人、引智,最終實現校企互利共贏。”
在卓越工程師培養過程中,師鵬發現,卓越工程師研究生的論文選題并不容易確定。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希望學生選擇的題目,通常情況下“側重點完全不一樣”。
“我帶著一個博士生,他在單位所做的工程項目是某型臨近空間飛行器系統研制。當我問他開題開哪個,他給我發的題目像個國家重大專項的題目,而不是博士論文的題目。”師鵬舉了自己的例子。后來,他與這位學生及其企業導師一起研討了很久,才最終確定了學生的博士論文題目。
站在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上,黃田也認為,應當正確處理好理論深度和工程認證價值之間的關系,“工程價值未必能夠形成研究價值”。如何幫助學生把握技術和理論之間的關系,是對校內導師提出的“比較大的挑戰”。
“導師要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在這兩者之間找一個平衡點,正確把握系統性、規范性和傳播性。”黃田感慨,“我們一直在試著把這個工作做好,目前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師鵬也總結指出,在日常的學習中,企業導師更注重項目進展和成果,學校導師更關注研究方法和學術質量。學生也面臨著如何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工程問題的挑戰,要一邊學習,一邊適應企業工作環境,同時面對校企導師的意見分歧。甚至,有的學生還可能遇到企業導師工作繁忙導致溝通不及時,校內導師也因學生在企業學習而對學生關注不夠,以至于學生擔心自己兩頭沒人管,“心里特別沒底”。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加強校企導師溝通與校企導師培訓,另一方面,也要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詢服務。”師鵬說。
培養卓越工程師需要什么樣的導師?在師鵬看來,幫助學生盡快體會企業文化,感悟和踐行卓越工程師精神,成為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或許能夠成為這一問題的答案。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完善校企導師選聘、考核、激勵機制,面向工程實踐組建聯合導師團隊,落實校企“雙導師”或“導師組”制,培育一支基礎扎實、業務精湛的校企導師隊伍,讓優秀的教師教學生,卓越的工程師帶學生,這需要各有關方面持續深入探索。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