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陽小香包 致富“錢袋子”(慶陽香包的制作方法)
第十八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活動現場 羅赟鵬 攝
香包刺繡、陶瓷玉器、文房四寶、民俗非遺……前不久,在慶陽市舉辦的第十八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上,來自五湖四海各式各樣的展銷商品讓人們大飽眼福、爭相購買。這場以“中國民俗風·慶陽香包情”為主題,以香包、刺繡等非遺商品為展銷內容的節會,在5天的時間里,吸引觀展群眾達63.8萬人次,尤其是以“荷包”“絀絀”為代表的慶陽香包表現亮眼,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近年來,慶陽市圍繞香包等民俗產品深度挖掘、深入開發,加快形成文旅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如今,慶陽香包不僅是獨具魅力的藝術品,更是有著可觀經濟效益的商品。在隴原婦女的巧手飛針間,小小香包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展示民俗魅力
2006年5月,甘肅省慶陽香包繡制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慶陽香包繡制的保護單位——慶陽市文化館今年被文化和旅游部確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這是國家對慶陽市在香包繡制學術研究傳承、教育教學傳承和藝術再造、文學傳播等方面工作的認可。
香包是慶陽民俗“五絕”之首,隴繡中的珍品,以其祈福納祥的精神價值、裝飾美化的審美價值、驅蟲助眠的實用價值和創富增收的經濟價值,成為慶陽文化的鮮明標識。慶陽市委書記黃澤元說:“慶陽香包是將藝術與技術、生產與生活、物質追求與精神滿足融為一體的典范性文化產品,是慶陽特色民俗文化的代表符號,是‘指尖上的藝術文化’。”
2002年以來,慶陽市成功舉辦了十七屆香包民俗文化節,全面展示了慶陽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魅力,提升了慶陽對外形象和影響力。第十八屆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吸引了尼泊爾、伊朗、加納、印度、巴基斯坦、越南6個國家以及國內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含臺灣地區)的1000多個參展商參加,布置展位940個。
慶陽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黨組書記、局長郭麗君說,“節會期間,我們舉辦了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論壇和文旅項目暨民俗文化產品洽談會,現場簽約項目25個,簽約總金額61.81億元。洽談項目20個,項目金額12.83億元,達到了辦出特色、辦出亮點、辦出水平、辦出知名度的預期效果。”
香包節期間,現場觀展群眾達63.8萬人次,累計近百萬人參與節會活動,實現總銷售額3381.61萬元;吸引游客119.4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95億元,極大提升了慶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壯大香包產業
2001年,文物專家在慶陽市華池縣雙塔寺二號石造像塔塔體內發現一只繡有變形梅花、荷花及纏枝花紋飾的香包。據考證,這只香包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但發現時仍色澤艷麗、圖案如新,被譽為“千歲香包”。這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最早的香包。
“慶陽香包大體有頭戴型、肩臥型、胸掛型、背負型、腳蹬型五種類型。它反映了慶陽人民樂觀向上、敦厚豁達的熾熱情感,具有雄渾壯闊的陽剛之美,散發著濃郁的民間藝術芬芳。”慶陽市民協主席惠世剛介紹。
2008年,慶陽市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群被評為“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2014年,原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對慶陽香包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近年來,香包產業輻射帶動數以萬計的婦女脫貧致富。“慶陽市將非遺傳承與文化產業相結合,將優秀非遺傳承人培育成鄉村振興帶頭人。通過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全市8縣(區)各香包公司將生產環節重點放在農村地區,由公司提供款式、訂單數量等,探索出‘專業團隊設計、藝術大師帶動制作、千家萬戶參與生產、龍頭企業組織營銷’的民俗文化產業發展新路子,形成‘基地 公司’‘公司 農戶’‘藝術大師帶動農戶’‘團體會展’等產業經營模式,古老的香包文化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郭麗君介紹。
慶陽市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扶助機制,成立非遺工坊,將優秀非遺工坊帶頭人培育成鄉村文化和旅游能人、鄉村工匠、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支持傳承人組建工作室,對開辦、運轉經費補助給予補貼,鼓勵其專心創新攻關和帶徒傳技,壯大香包從業隊伍,為香包產業發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目前,國內有20多座城市設有慶陽香包線下銷售門店,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公司已達190家,從業者逾10萬人,年產香包1000多萬件。慶陽多家香包企業遠赴法國、意大利、荷蘭、韓國、埃及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小小香包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延伸產業鏈條
構思圖案樣式、裁剪布料、搭配顏色、穿針引線、裝點佩飾……慶陽香包制作的全過程,一直是隴原婦女代代相傳的“炕頭”手藝活兒。“因為傳統慶陽香包屬于純手工制作,從業者的生產規模往往較小、出品量少,但生產成本卻并不比機繡品低,所以通過傳統線下渠道面向大眾銷售時,沒有優勢。”香包制作手藝人董秀娟說。
為推動香包產業發展,慶陽市成立了香包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組織工藝美術大師、企業管理人員赴中國美院進行創意與開發、管理與技術等相關知識的深造培訓;組織工藝美術大師改進香包制作流程,每年聯合研發民俗文化新產品500余件。
慶陽市香包從業者還將傳統慶陽香包繡制與當代文化相結合,設計推出不同類型的非遺文創產品,從個人佩戴走向廣闊市場,從個體制作走向規模生產,滿足了市場需求。同時,借助互聯網和電商,在跨界合作、聯名營銷、個性化定制、直播帶貨等方式的推動下,小香包已成為慶陽市帶動群眾致富的“大產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大引擎”、對外文化交流的“大品牌”。
今年4月,慶陽市召開了全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大會,提出通過持續組織舉辦好香包節等品牌活動打造慶陽文化品牌。“把發展香包產業、辦好香包節等作為慶陽市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凸顯了慶陽市委、市政府對香包產業發展和打造香包節慶品牌的高度重視。”郭麗君說。
未來,慶陽香包產業還將與文化創意、鄉村旅游和非遺技藝深度結合,促進慶陽香包繡制的傳承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工作取得成效。“我們將積極借助節會發展民俗產業、推廣文旅資源,讓香包節成為慶陽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讓香包產業成為慶陽一道靚麗的風景,以高品質文旅融合推動全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郭麗君說。(羅赟鵬 李楠)
來源: 中國旅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