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繡”出民生溫度——經濟區“黨建+執法”推動精細化管理
濰坊廣電新媒體訊民生無小事、民生連著民心。大到基礎設施建設、小到垃圾分類,經濟區精準發力,在城市精細化建設中,走出一條“黨建 執法”深融合的城市管理新路,不斷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效能,塑造城市新面貌,刷新城市高顏值,持續提高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
為不斷提升城市“煙火氣”,有效緩解亂擺攤設點、占道經營問題,經濟區在居民小區集聚、群眾需求迫切區域,因地制宜設置便民攤點群14處,引導流動攤販規范有序經營,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在實現從“無序擺攤”到“有序引導”的轉變過程中,經濟區綜合行政執法局與攤點群管理單位成立聯合黨小組,黨員干部帶頭、群眾志愿者參與,對攤點群周邊1公里范圍內店外經營、露天燒烤等影響市容現象進行監督和勸導,以點帶面,實現市容監管無盲區,引導流動商販就近入市經營,既解決了市容秩序“面子”問題,又顧及了群眾需要“里子”問題。
以“黨旗紅”引領“執法藍”, 經濟區持續深化“黨建引領 城市管理”體系建設,實現城市管理與社會治理雙提升。在推動城市管理與基層治理融合發展中,經濟區深入推進紅色城管進社區活動,每月確定一個“開放日”主題,由黨員帶頭,深入街頭巷尾、小區樓宇,傾聽群眾心聲,征求意見建議,宣傳政策法規,耐心解答燃氣、供暖、廣告牌匾等城市管理方面的問題,現場受理環境衛生、違法建設等方面的訴求,實現宣傳、管理、服務、執法“四位一體”。
在經濟區各社區,醒目位置處總能看見“社區城管執法室(站)”或辦事窗口,自市區兩級聯動開展“社區大走訪”活動后,各社區便懸掛起《城管執法進社區服務聯系牌》,及時了解群眾的意見建議,加快推動城市精細化建設。健全“門前五包”責任制、聯合執法等長效監管機制,加快智慧城管系統建設,提升綠化管理、做好精細化綠化養護,深化城鄉環衛一體化管理,完善垃圾分類投放設施……系列精細化舉措真正實現“城市干干凈凈,百姓彬彬有禮”。
城市更宜居,生活更幸福。于細微處見真情,城市生活更加便捷安全。去年以來,新華路、永康街、禹王街、泰祥街虞河橋等工程全面建成,新建口袋公園18處,全市首座海綿城市科普公園建成開放,打造“鳶都輕騎兵驛站·暖蜂小屋”1個,基礎設施承載力顯著增強。
在細節上下功夫,精雕細琢扮靚城市容顏,經濟區進一步健全完善受理立案、勘察核實、調查取證、審理、處罰執行、結案等行政執法程序。同時,建立健全行政執法事前、事中、事后監管機制。開展執法案卷評審、以案釋法等活動,召開問題分析會,及時發現問題,相互取長補短,讓精細化管理帶來城市新變化。
濰坊市廣播電視臺 編輯:齊風 審核:賈春毅 李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