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等地新發感染來源不明疫情,存在隱匿傳播風險!所有學校假期后一周嚴格健康監測
來源:【新鄉日報】
5月6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從嚴從實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有關情況,并回答媒體提問。
——目前全球疫情仍處于高位 病毒還在不斷變異
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5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2020年和2021年,全球與新冠肺炎大流行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全部死亡人數約為1490萬。目前,全球疫情仍處于高位,病毒還在不斷變異。
——北京疫情擴散風險已有所降低 上海疫情防控形勢持續趨穩
米鋒:5月以來,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整體趨穩,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繼續下降。截至目前,2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域為低風險地區,但仍存在反彈風險,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復雜。
吳良有:上海市疫情近期每日新增感染者數持續下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趨穩;吉林省疫情仍處于掃尾階段,隔離點和封控區以外的風險已經基本控制;北京市疫情通過區域核酸篩查和密接排查管控,擴散風險已有所降低;江西省南昌市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上饒市疫情需要加大篩查和管控力度;遼寧、浙江、河南等地近期新發感染來源不明的疫情,存在隱匿傳播風險,溯源調查和管控防范難度增大。
——梁萬年談我國新冠疫情防控四個階段
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會上指出,從2020年以來,我國的新冠疫情防控大體上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突發疫情應急圍堵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遭遇戰,打的也是一場阻擊戰。但是中國堅持“內防擴散、外防輸出”的總策略,用3個月左右的時間取得了武漢保衛戰的決定性成果,也為世界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提供了經驗。
第二階段,常態化疫情防控探索階段。在這個階段,核心是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這個總的策略。在這個總策略指導下,對中國本土所出現的零星散發病例和局部的聚集性疫情,以核酸檢測為中心來擴大預防,一般是用2到3個潛伏期,就能把零星病例和局部的聚集性疫情控制住。
第三階段,全鏈條防控的“動態清零”階段。在這個階段,特別強調快速和精準,主要是針對德爾塔變異株相關的特征來采取相應的管控措施。一般是在一個最長潛伏期就能把疫情給控制住。
第四階段,也就是當前,從今年的3月份以來,我們正在進入全方位綜合防控“科學精準、動態清零”階段。這個階段除了要強調快速精準以外,更強調綜合性,也就是采取一些綜合性的防控措施,包括對傳染源的管理、傳播途徑的快速阻斷、保護易感人群,這些措施要進行有效組合和疊加,實行盡銳出擊,采取最嚴格、最徹底、最堅決果斷措施,來阻止疫情的社會面傳播。
梁萬年表示,在第四階段,也就是“科學精準、動態清零”階段的主要特征,和前面三個階段的區別或者主要的特征有:
一是以變應變。針對奧密克戎這個變異株的特征,優化完善相應的防控措施,及時從應對德爾塔變異株這種疫情防控,到應對奧密克戎變異株上,落實人、物、環境同防等措施。
二是以快制快。切實落實“四早”,疫情發現早期的手段在升級,也就是如何確實做到早發現。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無癥狀感染比例高、隱蔽性傳播強等特點,要做好發熱門診的監測、重點人群的應檢盡檢;對疫情信息要做到“逢陽必報、逢陽即報、接報即查”,向科技要效率,利用“抗原篩查 核酸診斷”監測模式,將疫情防控前線再移一步。
三是隔離收治能力再增強。針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可在短時間內產生大量的病例,可能會引發防控資源需求的快速增加的情況,來切實做好定點醫院、方艙醫院、隔離點的準備,確保疫情發生后能快速擴容,滿足需要。
四是分類收治機制再健全。按照《新冠肺炎診療方案(第九版)》及時準確分類分型和相關的收治工作。比如有肺炎表現、基礎疾病、高風險因素、一老一小等群體感染者,都收治在定點醫院;對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收治在方艙醫院;治愈出院或者出艙者直接轉入居家醫學觀測,最大限度地減少輕癥和無癥狀感染者擠占日常醫療資源的情況。
五是疫情處置再提速再聚焦。第一時間統籌調配風險人群管控、檢測、流行病學調查、轉運、隔離、收治等各方面的力量,使這個防控鏈更加有效協同。在防控措施上,一開始就把社區防控擺在重要的優先位置,在流行病學調查工作方面,堅持“三公(工)”協同,公共衛生人員、工信人員和公安人員實行有效協同,強化人群聚集場所特別是養老院、工廠、工地、學校等管理和防控,確保弱勢人群能及時收治,中西醫結合治療,盡最大努力防止重癥和死亡的風險。在疫情處置管理上,更加高效協同,信息聯動,集中辦公應對。同時強化基礎力量,落實四方責任。以小區為單位,落實分級分區的精準防控。同時,在這一階段,也高度重視疫情期間群眾的正常醫療用藥需求保障,也要求各級綜合醫院、兒童醫院、婦幼保健院等正常開展醫療服務工作,暢通群眾的就醫渠道,安排好慢性病和急危重癥的就醫。
——梁萬年:社區是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線
梁萬年:社區是我們防控的前沿陣地,是第一道防線,是各項防控措施落實最基本的單元。可以說,如果社區防控做得不好,疫情就不可能能夠控制住。就如同水龍頭關不住,下游就會源源不斷地有水流出。
我國的分區分級管理是按社區作為基本單位劃分的,如封控區、管控區、防范區。疫情防控是一項系統工程、人民戰爭。社區的治理體系、組織協調能力、管理水平、防控理念等是決定防控成效的關鍵要素。鑒于我國幅員遼闊、城鄉差異大,社區間條件和能力差別大,有些地方的社區防控往往是短板和弱項。
兩年多的防控實踐表明,做好社區防控,可以有效地阻斷疫情傳播,盡快實現動態清零。
教育部:所有學校在“五一”假期過后的一周里進行更加嚴格的健康監測
針對“五一”假期有師生要離校,而且可能要到其他地方去旅行,教育部要求所有學校在“五一”假期過后的一周里進行更加嚴格的健康監測。
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表示,如果有師生在假期期間離開校園去旅行,可能去過中高風險地區,也可能沒有去過中高風險地區,但是在整個旅行過程中,以及共同居住的人員是否有旅行史,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到校園疫情的防控。
“所以,‘五一’假期過后,教育部高度重視,開學這幾天我們對所有的校園都要進行更加嚴格的健康監測。”王登峰表示,“五一”假期過后,從教育系統目前反映的情況來講,應該說這個假期對校園疫情防控沒有產生明顯影響,教育部這幾天還要繼續嚴密地監測。
王登峰提醒,如果有師生在假期有旅行史,那么首先要區分清楚是否有過中高風險地區的旅行?是否有家庭成員在這期間有過中高風險地區的旅行?如果有這種情況,就要嚴格按照疫情防控的措施,該隔離的隔離,該做健康觀察的做健康觀察,該做好各種監測的做好各種監測,要確保嚴格按照國家疫情防控關于旅行方面的要求才能夠返校。
王登峰表示,即使沒有到中高風險地區去旅行,即使沒有離開校園,在這期間,校園環境可能也會有一些變化,教育部也要求所有的學校都要在這期間,特別是“五一”假期過后的一周時間里,要認真地、更加仔細地、更加全面地做好廣大師生的健康監測。
教育部:將盡快搭建和完善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務的平臺,全力以赴做好心理方面援助
針對因疫情長期封控在校而出現負面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教育部表示,將盡快搭建和完善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服務的平臺,全力以赴做好心理方面援助。
王登峰在發布會上表示,目前國家智慧教育服務平臺已建成心理援助熱線平臺,平臺上提供的大學心理健康課程、中小學心理健康課程,以及應對具體心理問題的心理微課和一些針對心理問題的專家解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大家的焦慮。同時,教育部還在平臺上線了教育部和華中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建立的兩個心理援助熱線平臺,這兩個平臺上線以后,日訪問量和電話呼入都非常多,教育部正在征集全國各個高校心理咨詢服務中心進駐平臺。
王登峰表示,在出現疫情的地區,特別是對實施校園封閉管理的學校,師生長期被封控在校園里,更多人有心理求助的需求是非常正常的,需要調整認知,保障信息暢通,講清楚不同人群的管控差別,做好保障,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服務到位,除了專業人員之外,輔導員、班主任也要發揮好作用。
教育部:教育系統要“把好門、管好人、控好物、備好勤”,確保疫情防控校園一方凈土
新聞發布會上,針對教育系統如何做好校園疫情防控,王登峰表示,教育系統要“把好門、管好人、控好物、備好勤”,確保疫情防控校園一方凈土。
王登峰介紹,一是要“把好門”。要嚴格實施校門的管控,讓病毒沒有機會或者減少病毒進入校園內部的機會,這是做好校門管理最重要的方面。要認真查驗身份、測體溫、檢查健康碼、行程卡等相關信息,才允許進入校園。
二是要“管好人”。在校園里面的師生,要做好健康監測工作,師生以及共同生活人的行程軌跡的管理、健康監測的情況,是“早發現”非常重要的環節。此外,還要做好師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教育,鼓勵師生認真做好個人防護,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各項措施。最近教育部將下發掛圖,宣傳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很簡單但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少聚集”,這是一些看似簡單但實際上要長期堅持下來不容易,卻又對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極為有效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時,要加強健康教育,讓廣大師生全面了解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各個環節應該注意的問題。
三是要“控好物”。在校園里,肯定要與校外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包括快遞、人員交往。要做好快遞、包裹和其他進入校園物品的疫情防控各項常規檢查。除了進入校園的物品之外,校內的垃圾清運和公共場所的管理,也要真正落到實處,這些是確保校園環境安全非常重要的方面。
四是要“備好勤”。在做好各項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的同時,一旦出現感染,要立即全面啟動應急預案,應急預案要制定完善、經常演練,確保一旦出現疫情能夠及時全面啟動。
“這些工作是我們應對奧密克戎的時候必須要做到的,但考慮到校園是一個特殊場合,人員非常密集,而且跟社會的交往非常頻繁,在‘把好門、管好人、控好物、備好勤’這四個方面,要提出更高、更嚴格的要求,才能夠確保在疫情防控中校園一方凈土。”王登峰說。
教育部:計劃于今年6月在“智慧高教”平臺二期增設虛擬仿真實驗板塊
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教育部計劃于今年6月在“智慧高教”平臺二期增設虛擬仿真實驗板塊,滿足高校線上教學實踐、實驗的需要。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一級巡視員宋毅介紹,疫情以來各地各校創新開課方式,充分挖掘各類在線實驗實訓和虛擬仿真平臺資源,通過慕課、現場直播、虛擬仿真等方式開展實驗、實踐教學,開展了大量積極有效的探索實踐。
比如說南京大學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疫情期間錄制《生物化學實驗》相關慕課,學生線上觀看實驗操作視頻,開學后再進行實驗操作,探索了實驗教學新模式;清華大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可以居家進行的實驗,通過郵寄方式為學生提供實驗器具,通過視頻方式在線指導實驗;今年同濟大學依托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平臺和“實驗空間”部署了52項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用戶達1.7萬人,虛仿軟件學習達到5.6萬人次。
“經過近3年大規模在線教學的實踐考驗,多數高校在組織實驗課、實踐課教學方面,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經驗。”宋毅說。
宋毅介紹,教育部從2013年開始推動全國高校探索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建設。2017年以來已經遴選出728門虛擬仿真實驗一流課程。2018年,上線了“實驗空間”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為全國高校提供了虛擬仿真課程開放共享服務,這個平臺上線的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已經達到3250多門,涵蓋了61個專業類。平臺上線以來,對支撐疫情期間高校實驗教學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年3月下旬,“實驗空間”平臺應吉林省教育廳要求,對吉林省高校2200多名師生開展培訓,吉林大學、延邊大學、長春建筑學院、長春師范大學等高校已經陸續開始依托實驗空間開展線上實驗教學,全省在線實驗達到16萬人次。
宋毅表示,教育部計劃于6月在“智慧高教”平臺二期增設虛擬仿真實驗板塊,希望各地各高校能夠廣泛關注,積極用好虛擬仿真實驗課資源,滿足線上教學的在線教學實驗、實踐的需要。
來源:河南省教育廳
編輯:申彬彬
本文來自【新鄉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