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部控制的八種控制方法:預算控制(內部控制預算控制案例)
內部控制是“以預算為主線,以資金管控為重點”的管理體系,單位內部控制業務層面有六大經濟業務活動,其中首要的業務就是《內部控制規范》第四章第一節“預算業務控制”。《內部控制規范》在第二章第十二節提出了八種控制方法,其中包括“預算控制”這一控制方法。
“預算”是《內部控制規范》中出現的高頻詞,“預算”與“預算控制”不是同一個概念。“預算”指的是一項業務活動,是根據單位發展目標和計劃編制的年度財務收支計劃,是單位業務活動的財力支持和經濟活動的基本依據。而“預算控制”是一種管理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單位要強化對經濟活動的預算約束,使預算管理貫穿于單位經濟活動的全過程。
預算業務控制不等同于預算控制。預算業務控制是一項活動,是針對六大經濟業務中的預算業務采取的管理控制,包括預算編報、預算執行、預算調整、決算編報和績效評價等環節實施的有效控制。在預算業務控制中,可以選擇不相容崗位相分離、授權審批等各種控制方法。而預算控制是一種方法,在預算業務、收支業務、政府采購業務等經濟活動和其他業務活動(人事培訓工作、工會活動管理等)中發揮著事前計劃、事中控制和事后反饋的作用。比如,單位在收支業務環節必須要按照預算批復的額度和規定的開支范圍辦理資金支付業務,這就對資金的使用形成了預算約束。又如,政府采購業務必須經過先預算、后計劃、再采購的流程,通過預算控制實現對單位資產配置行為的約束。
內部控制是一個管理體系,法國管理學家法約爾曾提出管理的五大職能: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而預算就是計劃的一種形式。在企業,使用“計劃”的頻率比較多,計劃比預算重要,年度經營計劃、戰略計劃、培訓計劃、銷售計劃、采購計劃、生產計劃等等,如果這些經營和管理計劃涉及到資金支持的,才編制相應的預算。在行政事業單位則相反,預算比計劃重要,使用“預算”的頻率要比“計劃”高的多,因為行政事業單位使用的是財政性資金,事權必須要與財權相匹配,如果某項業務活動沒有預算支持,那就先別干了,因為預算是剛性的,是要按照法定程序經人大批準的。在企業就不一樣了,只要老板認為這個事該干,錢不是問題,自己沒錢可以找銀行貸款。
所以,單位每年度的工作是緊跟財政“二上二下”的節拍,計劃和預算兩條線并向而行的,具體來說是在年初先擬定年度工作計劃,想想今年應該干些什么事,然后根據這個計劃編報部門預算建議數,干這些事需要花多少錢,向財政局提出申請(一上)。財政局依據職責和權限在審批單位部門預算時是不會關心單位年度工作計劃的,所以財政局批復(一下)的預算與單位提交的預算建議數都會有出入,一般是消減預算額度或項目。然后,單位根據財政局的批復調整年度工作計劃,根據調整后的工作計劃編制預算草案,再次向財政局提出申請(二上),財政局最終批復(二下)后即為單位正式的年度部門預算。因此,單位是先有計劃后有預算,但最終是預算決定了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