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加快建設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要求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
2022 乘風破浪 篤行不怠
2023 腳踏實地 奮勇前進
——加快建設和完善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2022
【2022年】憶昔之歷,往事崢嶸歲月,吾輩不忘初心,乘風破浪,篤行不怠,全力推進和完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勵志法治精神,播撒法治陽光,謀民生福祉為最終目標,最大程度提升社會公眾法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大平臺”覆蓋全業務、全時空
實體平臺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5124個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實現全覆蓋。其中:省級1個,市州級8個,縣級45個,鄉鎮406個,村(社區)4664個。各級實體平臺年均窗口法律咨詢5.1萬余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7900余件。
網絡平臺
12348青海法網累計訪問量199萬人次,年均提供各類法律咨詢1.6萬余人次,服務滿意率達99%;以12348青海法網為中樞,集手機端、電腦端、熱線端及智慧終端等為一體的公共法律服務終端全面建成。藏文版12348青海法網為西部涉藏省和中國法網開展兜底服務。
熱線平臺
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一體化呼叫中心組建完成,開展全省統一呼叫,集中服務,一體化運行。多元化法律咨詢指引服務;遠程語音、視頻服務;熱線終端咨詢與案件受理轉辦;熱線服務現場直播;牧區法律服務點對點;群眾批評投訴事項受理轉辦等六大服務功能拓展延伸,月平均接聽解答法律咨詢5000余通,回訪率100%,群眾滿意率達99%。
公共法律服務三臺融合雛形基本形成,加快推進“三大平臺”規范化建設和融合發展,加大實體窗口職能化設計,網絡平臺模塊化運行,熱線平臺集成化服務,從而使“三大平臺”各項功能互聯互通、平行推進,將“三大平臺”業務事項工單化管理、工單化流轉,基本形成了“三大平臺”間以業務工單為核心的數據流轉。
法律服務行業發展多點結果
律師行業發展迅速,公證、司法鑒定、仲裁行業活力增強,法律服務質量和公信力不斷提升,新時代大調解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全省現有律師事務所135家,律師1761名,基層法律服務所90家,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539名;公證機構26家,公證員99人;司法鑒定機構18家,司法鑒定人182人;人民調解委員會5822個,調解員23080人;仲裁機構1家,仲裁員162名;律師年均辦理案件3萬余件,年均辦理公證案件3萬余件,司法鑒定7000余件,仲裁380余件,年均調解近3萬件。全省累計建成法治文化主題公園58個,法治文化一條街(長廊)61個,村居法治宣傳欄3720個,法治文化建設示范點20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77個,初步形成了覆蓋城鄉的法治文化陣地網絡。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通過率逐年增長。
多元化公共法律服務提質增效
鏈 接 1
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
一是持續降低法律援助門檻,應援盡援。積極協調省財政廳印發《關于調整法律援助經費標準的意見》,對申請法律援助經濟困難標準調整為“城鎮、農村(牧區)居民按照青海省居民所在地當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3倍以內的,均有權申請法律援助”。推行對正在接受社會救助、司法救助或屬于優撫對象的人員,以及對特殊群體符合法律援助案件范圍的,免于經濟困難審查。聯合多部門印發《青海省法律援助經濟困難證明告知承諾制實施辦法》,真正實現法律援助審批從“減證便民”向“無證便民”的轉變,提升群眾法律援助獲得感。
二是強化調解組織建設。加強人民調解“四張網”建設,人民調解組織覆蓋城鄉。全省共有村(居)4664個,已設立村(居)人民調解委員會4643個,覆蓋率99.5%。共有鄉鎮(街道)407個,共設立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407個,覆蓋率100%。
三是切實推動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1200余名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擔任市(州)、區(縣)及鄉鎮街道、村(社區)法律顧問,完成咨詢、案件代理、法治宣傳等9.8萬余件次,實現村(社區)法律顧問全覆蓋,順利推動村(社區)法律顧問實現有形覆蓋到有效覆蓋。
四是持續優化司法鑒定、公證資源配置。推進司法鑒定、公證服務資源均衡配置,派遣西寧市4家司法鑒定機構進駐無司法鑒定機構的黃南、果洛、玉樹、海北4州公共法律服務中心開展司法鑒定服務;鼓勵引導西寧地區公證機構通過網絡遠程幫扶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果洛州和玉樹州18個無公證員縣開展公證業務,滿足當地司法機關和人民群眾對司法鑒定、公證的服務需求。積極推行公證在線受理平臺和“零接觸”公證受理平臺的應用,制定“優化公證服務十項措施”“減證便民十五條”、65項公證事項“最多跑一次”,36項常見公證事項證明材料清單,118項公證事項全流程手機在線辦理、4項公證事項“跨省通辦”等一系列公證便民利民舉措,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公證法律服務多形式、多樣化的新需求。
五是持續改善民族地區法律服務資源匱乏困境。采取加掛國資律師事務所牌子、引進外省優秀律師事務所設立分所等方式,解決13個縣無律師的問題,我省無律師縣由48.9%下降至20%,有效滿足我省偏遠地區基層群眾法律服務需求。遴選六個民族自治州懂藏語的優秀人才,脫產參加全省“雙語”法律服務人才強化班。5年來,為我省各民族自治州培養能夠直接服務當地群眾的專業法律人才387人,其中177人順利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
六是“1 1”法律援助志愿者高原奉獻法律溫情。“1 1”行動在我省持續實施14年,從2009年至2022年7月派遣法律援助志愿者律師202名、大學生志愿者(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236名,辦理法律援助案件7938件,提供法律援助直接咨詢人數21萬余人次。
七是法律服務隊伍積極踐行公益法律服務。印發《關于促進青海省律師參與公益法律服務的實施意見》,積極引導律師、公證員、司法鑒定人、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投身公益法律服務活動,將律師等法律服務人員參與普法宣法等公益活動作為年度考核重點內容,不斷激勵和引導我省律師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展現法律服務隊伍新形象。
八是持續加強青少年普法教育。把課堂法治教育與法治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將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通過開學第一課、憲法晨讀、模擬法庭等活動,增強法治宣傳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實效性。全省中小學配備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3128名,實現全覆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本實現教材、師資、課時、考試、效果“五落實”。
鏈 接 2
三大平臺建設規范完善
一是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規范化發展。按照司法部《關于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意見》及省司法廳《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平臺建設的實施意見》,著力打造省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實體平臺,有序推進市州、縣(市、區、行委)、鄉鎮(街道)、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站(室)建設,配置必要的基礎設施,鼓勵各類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進駐,按照職能任務窗口化、服務事項清單化、服務人員專業化、服務終端多樣化的工作要求,實現功能區域劃分合理、服務職能明確、專業化服務人員滿足崗位需求,逐步建成一體化、普及化、智能化的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為基層群眾提供必要的法律服務。
二是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服務端口持續下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為出發點,以群眾法律服務需求為導向,按照12348中國法網建設指南,持續打造以12348青海法網為核心,拓展城市、農區、牧區二級法網,集APP、微信端、智慧終端等多樣服務端口為一體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實現智能服務端口下沉和全天候服務,進一步優化藏漢雙語法網,健全藏漢雙語和農民工法律服務綠色通道,讓群眾少走路,讓數據多跑腿。
三是公共法律服務熱線平臺集成化發展。立足于我省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極度匱乏,且分布不均的省情,省司法廳統籌建設了青海省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一體化呼叫中心,全省統一呼叫、集中服務、一體運行。27個實體坐席,30多個虛擬坐席,為群眾提供7×24小時全天候法律服務。突出六大亮點服務功能,一是多元化法律咨詢指引服務;二是遠程語音、視頻服務;三是12348熱線終端咨詢與案件受理轉辦;四是熱線服務現場直播;五是設立牧區法律服務專職座席;六是群眾批評投訴事項受理轉辦。
四是推動三大平臺融合發展。加快推進三大平臺規范化建設和融合發展,加大實體窗口職能化設計,網絡平臺模塊化運行,熱線平臺集成化服務,從而使三大平臺各項功能互聯互通、平行推進,將三大平臺業務事項工單化管理、工單化流轉,基本形成了三大平臺間以業務工單為核心的數據流轉。
鏈 接 3
專業化公共法律服務更精準
一是優質法律服務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整合律師、公證、司法鑒定等法律服務資源,發揮“民營企業專項法律服務團”作用,推進民營企業“法治講堂”常態化,探索開發“昆侖法眼”等“套餐式”惠企法律服務產品,深化“萬所聯萬會”法律服務機制。在12348青海法網電腦端、移動端部署民營企業法治體檢系統,免費提供企業自檢服務,引導企業和律師推廣應用企業法治體檢軟件,通過線上線下開展“法治體檢”活動,增強法治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促進企業依法誠信經營,助力企業健康發展。組建8個民營企業法律服務團廣泛開展“法治體檢”活動,全力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展現新時代青海律師為民、為企服務的擔當。不斷深化公證在服務金融、民營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實踐,制定《青海省優化公證服務 更好利企便民十項措施》,切實踐行“我為群眾辦實事”工作要求,提升公證服務效能和水平,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證法律服務需求。
二是公共法律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生態保護。聯合省農業農村廳、鄉村振興局印發《公共法律服務助力鄉村振興工作方案》,用法治體檢助推“產業興旺”;用普法依法治理保障“生態宜居”;用法治文化滋養“鄉風文明”;用法治方式實現“治理有效”;用法律維權鞏固“生活富裕”。公共法律服務生態環境保護。圍繞生態環境保護、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發展、創新驅動等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積極參與政府安排部署的青海湖及黃河流域周邊建筑拆遷、扶貧資金入股、安置房分配、農村宅基地確權、現場監督等工作,推動公證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依托律師專業優勢,先后成立了殘疾人、軍人軍屬、涉法涉訴信訪、生態環境保護、民營企業、一帶一路等法律服務團隊。
三是積極推進知識產權法律服務工作。聯合市場監管、法院、財政等部門印發《關于加強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工作的意見》《青海省加強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工作的若干措施》依托省地理標志產業協會,設立了青海省知識產權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推進知識產權糾紛調解工作。創新工作思路、積極參與鄉村、街道、社區的基層社會治理,建立西寧仲裁委員會黃蒿臺調解站,先后在生物科技產業園區、甘河工業園區、南川工業園區、東川工業園區及市場監管局建立了民營企業商事仲裁聯絡站和西寧市知識產權調解中心,此舉對多元化處理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涉及財產權益糾紛的作用,實現仲裁融入基層治理,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為下一步普及仲裁方式延伸仲裁服務觸角處理農村經濟糾紛,實現案件受理多樣化打下堅實基礎。
四是法律服務促進黨委政府工作法治化。2019年以來,21名律師受聘擔任省委、省政府法律顧問,33名律師入選省政府法律顧問專家庫,1200余名律師、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擔任市(州)、區(縣)及鄉鎮街道、村(社區)法律顧問,完成咨詢、案件代理、法治宣傳等9.8萬余件,提高黨委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促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化建設。
五是法律服務促進司法公正和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刑事法律援助工作。組建120名律師的全省法律援助刑事辯護律師庫,最大程度發揮了律師在刑事案件中的辯護作用。全省各級法院、檢察院和看守所均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定期派駐律師參與值班,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法律幫助,法律援助律師值班制度得到有效落實,刑事辯護全覆蓋工作有序推進。建立全省刑事法律援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強化部門溝通與協作,明確職責任務分工,加強政策銜接和工作對接。健全統一司法鑒定管理體制,加強與公安、檢察、法院等部門的協調溝通,進一步加強司法鑒定管理與使用工作銜接,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不斷加強環境損害類司法鑒定管理,建立首家環境損害類司法鑒定機構,聯合省生態環保廳等9部門出臺《青海省生態環境損害鑒定評估管理辦法》文件,充分發揮司法鑒定在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環境資源審判等方面的證據支持作用。指導各地整合信訪、公安、法院、司法行政、人力社保、衛健等部門力量,打造集約高效、多元調解、便民利民、智慧精準的縣級“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構建司法行政主導的非訴訟糾紛多元閉環化解機制,使群眾化解糾紛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鏈 接 4
加大公共法律服務保障力度
一是打牢制度基礎。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對我省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作出重要部署,統籌推進我省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工作。制定《青海省“十四五”時期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對“十四五”時期公共法律服務工作作出規劃安排。印發《省委宣傳部、省司法廳關于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第八個五年規劃(2021—2025年)》《青海省貫徹落實〈關于加強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意見〉的若干措施》等文件,持續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服務。出臺《關于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的規定的實施細則》等20余項律師、司法鑒定、公證行業政策規范性文件,夯實律師、公證、司法鑒定和基層法律服務工作制度基礎。
二是加強隊伍建設。全面加強法律服務隊伍黨建工作,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培養隊伍,從人民群眾所需所盼的法律需求出發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升職業道德和服務能力。多渠道持續優化公共法律服務隊伍結構,遴選農牧區懂藏語的優秀人才,脫產參加全省“雙語”法律服務人才強化班,為農牧區培養本地法律服務人才。加強公證和司法鑒定業務能力建設,從提高廣大從業人員的執業水平和業務能力出發,加大業務培訓力度,深化與江蘇省公證行業幫扶模式,支持公證機構拓寬新業務服務鏈條,完成司法鑒定機構及司法鑒定人全面評查工作,持續開展司法鑒定資質認定技術指導、能力驗證、文書評選等活動,更好地推進司法鑒定行業規范、協調和持續健康發展。落實分級培訓,強化調解能力提升,舉辦人民調解員骨干示范培訓班,各縣(市、區、行委)及司法所開展調解員全員輪訓,2022年,全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共培訓調解員22441人,培訓率97.2%。
三是強化經費保障。根據《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經費保障意見》《青海省法律援助經費使用管理辦法》《政府購買“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服務實施辦法》等積極協調財政部門,將公共法律服務三大平臺建設及運行(運營),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相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積極申請財政資金,通過項目化方式開展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平臺、熱線平臺的專業化運營服務,為群眾提供優質法律服務。
四是加強科技保障。緊緊圍繞“數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設,持續打造以12348青海法網為核心,集移動端、智能終端,融合熱線平臺、實體平臺為一體,提供多元化法律服務的“互聯網 公共法律服務”信息化平臺。為群眾提供網上留言、實時、智能、遠程視頻等方式的法律咨詢。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為群眾提供7×24小時全天候法律服務。全省市州、縣、鄉108臺公共法律服務亭、104臺觸摸一體機、270臺熱線終端,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打造便捷高效“智慧調解平臺”。抓好智慧調解平臺應用及功能研發拓展,與“一站式”矛盾糾紛調解中心建設一體建設,形成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綜合業務平臺。加快推進“智慧司鑒”“智慧公證”建設,實現鑒定意見書賦碼,方便辦案機關和人民群眾核驗查詢。全面完成全省公證機構電子公證書在線核驗對接工作,依托公證管理系統將紙質公證書轉換成電子公證書,并對外實現中國公證服務查詢系統公證書真偽在線驗證。積極支持引導公證機構通過網頁端、微信端、手機APP等為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線上公共法律服務。
大展鴻兔
辭暮爾爾 煙火年年
2023
【2023年】我們瞻望未來,任重道遠,躊躇滿志,賡續百年革命精神,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一定能用新的奮發精神創造新的成績,鑄造新的輝煌,為全面建設完善覆蓋城鄉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團結奮斗!
夯實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基層基礎。持續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網絡、熱線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公共法律服務能力,提升服務質量,提高群眾滿意率。
創新公共法律服務產品供給。提升普法工作質效,加強法律援助工作,創新升級新時代人民調解工作,優化律師法律服務,提升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能力,拓展公證服務業務領域,推進司法鑒定行業高質量發展,深化仲裁機構改革發展,服務基層依法治理。
推進公共法律服務均衡發展。指導基層做好縣、鄉兩級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中心)實體平臺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加強民族地區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建設,提高服務質量,拓寬公共法律服務供給領域,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
加大信息化建設和推廣應用。不斷優化完善和推廣應用12348青海法網、12348公共法律服務熱線電腦端、移動端、智能終端服務功能,積極探索定制化、個性化的法律服務功能,加強部門間的數據共享,形成公共法律服務大數據,為服務政府提供法律服務數據支撐,為群眾獲取便捷高效的法律服務奠定基礎。
深入貫徹落實《法律援助法》。開展《法律援助法》頒布實施1周年宣傳活動,加大困難群眾和符合法定條件當事人法律援助工作,以貫徹民法典為契機,引導人民群眾依法保護自身權益,優先運用民事法律手段解決矛盾問題,更好運用民事公益訴訟機制維護公共利益。
新年快樂!!
來源:青海省司法廳公共法律服務管理局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利于普法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青海普法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